劉莉 謝詩雨
摘 要: 本文從挖掘幼兒教師鄉土文化自信的內涵到價值解讀,從以主動了解鄉土文化、充分認同鄉土文化、積極實踐鄉土文化三方面進行過程構建,形成加強“頂層設計”、地方助力開發挖掘鄉土文化、教師落實扎根教學活動三條實踐路徑。
關鍵詞: 幼兒教師 鄉土文化自信 實踐路徑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國家自信的鮮明標志和重要支撐(1)。習近平同志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持久、更深沉的力量。鄉村教師是鄉土中國最耀眼的文化符號,是鄉土社會稀有的文化人(2)。幼兒正處于人生的起始環節,必須牢牢把握住文化教育的力量,發揮幼兒教師的鄉土文化自信教育作用,實施好啟蒙文化教育,使幼兒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學會遵守規則,對本民族文化形成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在此基礎上,文化自信的培育對保存、傳播、創新傳統文化、地域民族文化、鄉村文化等鄉土文化有深遠影響。構建幼兒教師鄉土文化自信的理念到過程再到實施路徑框架,把握提高當前幼兒教師的鄉土文化素養方法,堅定文化自信,推動地方教育進步和發展。
一、幼兒教師鄉土文化自信內涵挖掘
(一)鄉土文化自信
鄉土文化以地域、鄉村為載體,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社會主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而累積起來的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鄉土文化自信是地方社會文化主體對鄉土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鄉土文化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念,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3)。這種文化自信是根植在文化主體對鄉土文化的充分自覺和認同的基礎之上的,對鄉土文化持有充分的信任和篤定的精神情懷,并且能夠將其融入日常行為習慣當中。
(二)幼兒教師的鄉土文化自信
教育與文化結伴而生,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機制,教師是文化的使者(4)。作為幼兒園教育的主體——幼兒教師,文化素養、文化意蘊濃縮在整個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上。幼兒教師鄉土文化素質是幼兒教師融合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鄉村文化基于特定的職業生活方式形成的獨特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具有開放等特點。這種鄉土文化自信是來源于幼兒教師在實踐中不斷主動生成的文化體驗,進行反思批判,吸收有價值養分內化在思想觀念中,不斷形成鄉土文化自信精氣神。
二、幼兒教師鄉土文化自信價值解讀
(一)社會價值
對文化“根基”的傳承、傳播與創新。我國現代社會學家潘光旦先生曾在1948年《說鄉土教育》中談道:“造成國人自我迷失的精神危機,其根源在于根的教育缺失。近代教育下的青年……但如果問及人么一回事,他從哪里來,遠祖先賢是些什么人,出過什么重要的人才和事件,對民族國家有何貢獻……他可能瞠目不知所對。”(5)(64-67)可見,潘光旦先生已經開始從現實教育問題反映出來的對鄉土教育的缺失展開探討。地方鄉土文化是地方在傳統文化發展過程當中形成的本民族獨具特色各具風格的不同文化,教育作為文化的分支,通過教育傳遞。幼兒教師必須深刻認同了解習得鄉土文化自信,通過有針對性、趣味性的教學方式,加以創新化的手段傳授給兒童,使兒童能夠在文化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不斷再傳承、再創造新鄉土文化。
(二)個人價值
對幼兒教師來說,配備了一定的鄉土文化自信,以深厚的鄉土文化背景作支撐,整個教師表現外部的實際行動及內部的精神世界都是豐盈飽滿的。鄉土文化所持有的獨特性、包容性、實踐性都是日常教育工作的源頭養分,對提高幼兒教師教育工作能力、綜合實踐能力等效果很好。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該通過環境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這里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大環境對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只有教師在真正意義上樹立了對鄉土文化的自信,才能無形中使鄉土文化圍繞幼兒學習生活促成幼兒成長。
三、幼兒教師鄉土文化自信框架建構
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人們在實踐勞動和長期生活中挖掘出了獨特的代表風土人情的鄉土文化,文化是對歷史的不斷記錄和沉淀,文化發展的過程跟隨歷史發展的步伐是有章可循的。下面將從兩個層面闡述幼兒教師鄉土文化自信的建構,一是依據人的認知發展的特點,總結出化自覺、文化認同、文化實踐三個維度構建教師認知過程,在認同到不斷豐富的過程中掌握發展規律;二是構建起從上到下的一整套可操作性幼兒教師鄉土文化自信的實施路徑,推動其在歷史進程中不斷發展。
(一)過程構建
“深刻的文化自覺,高度的認可和成功的實踐是塑造鄉土文化自信的三個維度”(6)(228-229)。文化自覺、文化認同、文化實踐三個維度共同構成了文化自信發展的過程。要構建幼兒教師的鄉土文化自信,就必須從這三個維度進一步探索。
1.主動了解鄉土文化。第一,幼兒教師對當地鄉土文化的挖掘了解是前提,認知作為最基本的的心理過程,是心理活動產生的基礎,任何心理活動都是從認知開始的(7)(118-121)。幼兒教師主體需要深入真正的鄉土中接觸、觸碰文化的最根本源頭,不斷豐富鄉土文化在腦海中的內涵,結合專業知識,選擇適合幼兒接受的正向積極有價值取向的文化,將鄉土文化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由自覺引發的整個認知過程是主客體之間不斷碰撞的過程,激蕩出影響幼兒教師內部認知結構的火花,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膚淺知識。第二,從認知的過程來說,作為認識的主體不僅要求主動自覺地認知,在認知過程中還要做到對客體鄉土文化挖根到底的深度解讀。教師是“文化人”,是具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及專業知識的人,利用好文化優勢,從外顯鄉土文化到內隱鄉土文化實現循序漸進、從外而內的挖掘過程。
2.充分認同鄉土文化。實際上鄉土知識本身是一種認知論、一種宇宙觀,充分表達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類認知體系(8)。地方幼兒教師親近這片土地,了解這片土地,熱愛這片土地。只有親近泥土,邁開步伐,丈量家國,才能從鄉土中汲取源源不斷的文化力量。這時候對自己身份定位尤為重要,將自己真正融入鄉土文化中,認同鄉土文化中價值觀念、文化傳統、價值形態等,達到理解、認同、明確自己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及文化作用,最終落腳點在教學活動中。
3.積極實踐鄉土文化。文化在人民的日常勞作中產生,來源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反過來作用于實踐,產生能動的反作用指導實踐活動,推動實踐進一步發展。深受這片土地文化的滋養,幼兒教師要擔負起服務這片土地的教育責任,將根基扎進土地,永葆鄉土情懷,帶著對文化傳承、文化延續的重要使命發揮教師群體的領頭作用,做好連接起鄉土文化理論化、教育化的紐扣,立足當下,不斷提高幼兒教師的鄉土文化自信水平,在實踐教育教學工作中發展面向大眾未來多樣化、通俗化的鄉土文化。
(二)實施路徑
基于對幼兒教師鄉土文化自信建構的過程探究,從認知到認同再到實踐來自于對教師從自身出發構建屬于幼兒教師個人對鄉土文化歸屬感及認同感的客觀情感過程。為了內容完全落地,必須從頂層設計開始,由國家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牽頭,再到地方開發挖掘加上專家團隊的專業建設,最后落實到教師的教育活動中,形成一整套由上到下地幫助幼兒教師樹立鞏固鄉土文化自信的整體框架。
1.加強“頂層設計”。第一,陶行知早在就大聲疾呼:“中國的鄉土教育走錯了路,他叫人離開鄉下往城里跑,他叫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做房子不造林,他叫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9)(36)。政府、國家在頂層設計中應該注意到當前的鄉土文化教育困境,制定“鄉土化”的幼兒教師教育政策,納入課程改革政策中。不僅應該體現在對幼兒教師的師范教育中,更應該在幼兒教師職前培訓、在職培訓和績效考核中增加關于鄉土文化知識的內容,以及作為幼兒教師怎樣有機結合教學考核,建立起完備的鄉土幼兒教師教育評價體系。第二,給予教師參與地方事務管理的權利。十九大以來,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應該多鼓勵幼兒教師參與地方經濟文化政治建設,用參與地方事務建設的責任和擔當促使幼兒教師到群眾中,深入廣袤的土地中才能真正讓幼兒教師對當地的鄉土文化有更加直接深刻的了解認同并加以實踐。
2.地方助力開發、挖掘鄉土文化。一方面,要改變對鄉土文化的偏見,必須由地方充分開發挖掘本地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的優秀鄉土文化,將這些獨特價值只屬于當地的文化拔高,以現在人喜聞樂見的新穎方式建立起完整的鄉土文化體系,包括文化的來源、發展、呈現方式、變現形式等,確定后續發展繼承的文化載體并加大宣傳,在人民群眾中營造濃厚的鄉土文化氛圍。另一方面,從幼兒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來看,他們所需要的知識包括普遍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地方性知識(10)(80-85)。地方要聯合高校研究專家團隊,從專業理論構建到實踐基點的落實開發有特色的鄉土文化園本課程。例如幼兒園“安吉游戲”,由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教授華愛華參與,進行理論提升,加上安吉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安吉游戲”立足中國傳統文化、扎跟本土實踐,已經成為我國學前教育屆極具代表的優秀鄉土文化課程開發案例。
3.幼兒教師落實扎根教學活動。幼兒教師是鄉土文化的直接引領者,將抽象的地方性知識具體化、趣味化地教授,讓幼兒在愉快放松的環境下精神文化世界得以充盈。教師必須將文化特質與教學活動緊密結合,從自然、生活切身所在的環境中形成鄉土文化的自信。比如,運用新型科技感的方式為幼兒展示多元化的文化內容;“請進來”,將一些手工藝人請進幼兒園面對面地展示手工過程并邀請幼兒一起完成,來一場幼兒與鄉土文化藝術的邂逅;“走出去”,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來到田間,親近土地,實地觀察鄉土文化產生發展的源頭;開展大型主題活動,包括環創、五大領域課程、一日活動等貫穿鄉土知識,實現知識的傳遞。
參考文獻:
[1]徐龍建.文化自信問題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2019.
[2]唐松林,姚堯.鄉村振興戰略中教師的使命、挑戰與選擇[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8(04).
[3]王庭美.鄉村振興要重建鄉村文化自信[N].安徽日報,2017-12-12(005).
[4]馮青來.文化與教育—教育理念的文化哲學沉思[D].鄭州:中原工學院,2016.
[5]劉方林.喬莉莉.李寶慶.農村教師鄉土知識的建構[J].教學與管理:2015(08).
[6]安曉靜.文化自信的三個維度[J].人民論壇,2016(25).
[7]張科.羅琴.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邏輯進路[J].中共山西省委黨學報,2107,40(3).
[8]劉方林.農村教師鄉土知識的現狀調查[D].重慶:西南大學,2014.
[9]陶行知.再論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革(節選)——在上海青年會的演講[J].南風窗,2008(12).
[10]李長吉.論鄉村教師的地方性知識[J].教育研究,2012,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