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翠翠 滕宏旭 徐靜 劉華平
摘 ?要:目的 ?了解延續性護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策略。方法 ?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法,對11名護理人員進行深入訪談,并采用內容分析法分析訪談資料。結果 ?延續性護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包括延續性護理供需不平衡、質量標準缺乏和提供者以護士為主,應對策略包括以患者需求為導向開展延續性護理、制定延續性護理的質量標準和加強延續性護理的多學科團隊建設。結論 ?醫療機構需了解患者對延續性護理的需求,分析延續性護理存在的問題,結合相應的應對策略,發展延續性護理模式,為繼續開展延續性護理提供方法指導。
關鍵詞:延續性護理 ?護理實踐 ?存在問題 ?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R47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4(c)-0230-03
Analysis of Problem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Continuous Nursing Practice
XUE Cuicui1 ?TENG Hongxu2 ?XU Jing1 ?LIU Huaping3
(1.School of nursing, Chengde Medical College, chengde, hebei province, 067000 china; 2.business school,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e, Hebei Province, 067000 China;
3.School of nursing,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14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the practice of continuous nursing. Methods ?11 nurses were interviewed b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content analysis. Result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actice of continuous nursing include the im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continuous nursing, the lack of quality standards and the fact that the providers are mainly nurses. The coping strategies include carrying out continuous nursing based on the needs of patients, formulating quality standards of continuous nurs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team of continuous nursing. Conclusion ?Medical institutions need to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patients for continuous nursing,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ontinuous nursing, and develop continuous nursing mode combined with corresponding coping strategies, so as to provide method guidance for continuous nursing.
Key Words: Continuing nursing; Nursing practice; Existing problems; Coping strategies
隨著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推進,患者在不同醫療機構間轉診,護理服務的連續性面臨更大的挑戰。延續性護理是指“患者發生在不同醫療機構轉移或不同照護層次轉變,提供連續性、協調性和整體性的照護服務,以維護患者健康或滿足其健康需求”。近年來,我國鼓勵醫療機構為出院患者提供延續性護理,各級醫療機構也開展了延續性護理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該研究旨在通過訪談護理人員,了解延續性護理實踐中存的問題及應對策略,為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和醫療機構繼續推進延續性護理工作提供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該研究采用便利抽樣和目的抽樣法,于2019年3~6月,選取護理管理者、護士為研究對象進行訪談。護理管理者納入標準:注冊護士;護士長及以上職務;從事護理管理工作≥5年。護士納入標準:注冊護士;從事臨床護理實踐工作≥3年;參與延續性護理工作的開展。排除標準:休假或參會等不在崗的護理人員;進修護士或實習學生。樣本量以資料信息飽和,不再有新主題出現為止[1]。
1.2 研究方法
1.2.1 資料收集
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法收集資料,包括:(1)您認為出院患者對延續性護理的需求怎么樣?(2)您認為延續性護理的開展情況怎么樣?(3)您認為延續性護理開展過程中存在什么問題?(4)您認為存在問題的應對策略有哪些?采用面對面一對一的形式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入訪談,每次訪談時間為40~50 min[2]。
1.2.2 資料整理與分析
(1)資料整理。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同時進行,根據訪談時間順序,對訪談對象進行編號,分別記為N01、N02、N03……訪談結束后24 h內根據一字不漏的原則將錄音內容轉錄成文本資料[3]。
(2)資料分析。
采用傳統的內容分析法(Conventional Content Analysis)對文本進行分析,包括尋找分析單位、編碼、分類、提取主題和驗證主題[8]。由2名研究者獨立編碼、分類和提取主題,然后對提取的主題進行討論,并將所得結果返回研究對象驗證主題[4]。
2 ?結果
2.1 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
該研究共納入研究對象11名,其年齡平均為(44.18±10.34)歲,男性1名,女性10名,博士研究生2名,碩士研究生4名,本科生3名,專科生2名,護理部主任4名,護士長3名,護士4名。
2.2 延續性護理
共提煉出3個主題,包括患者對延續性護理的需求較高、延續性護理存在較多問題和針對延續性護理問題的應對策略。
2.2.1 患者對延續性護理的需求較高
隨著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和分級診療制度的實施,患者出院后仍存在護理問題,對延續性護理的需求較高。N08:“患者雖然出院了,但還存在很多護理問題,比如患者帶著引流管出院,引流管怎么觀察啊,怎么更換啊。”N02:“患者出院以后,到另外一個醫療機構也好,居家也好,在整個康復的過程中,常常還需要護理。”
2.2.2 延續性護理存在較多問題
延續性護理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3個,分別為延續性護理的供需不平衡、質量標準缺乏和提供者以護士為主。
(1)延續性護理的供需不平衡。
患者對延續性護理的需求較高,而由于護理人力資源不足,延續性護理的供給不能較好地滿足患者的需求。N06:“我們提供延續性護理,很難滿足患者的需求,比如造口的患者希望我們指導他如何居家護理,但我們通常發一個小冊子給他。”N11:“我們這里護士有限,工作量又特別大,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需求。”
(2)延續性護理的質量標準缺乏。
不同醫療機構或同一醫療機構的不同科室實施的延續性護理質量不同,影響延續性護理的效果。N03:“其實你沒有延續性護理質量標準,那大家做的就不是同質化的東西,患者或者服務對象他就不會相信你,所以他還是想跑到醫院里來,于是延續性護理做不好[5]。”
(3)延續性護理的提供者學科單一。
患者對延續性護理的需求具有多樣性,但延續性護理的提供者以護士為主,表現出學科單一性。N01:“一般都是由我們的護士來提供,比如健康教育啊,傷口造口的護理啊,術后的康復訓練啊。”N08:“我們醫院盡管鼓勵護士和主治醫生共同為患者提供延續性護理,但實際上還是我們護士來實施,醫生參與的很少。”
2.2.3 針對延續性護理問題的應對策略
針對延續性護理存在問題的應對策略有3個,包括以患者的需求為導向開展延續性護理、制定延續性護理質量標準和加強延續性護理的多學科團隊建設。
(1)以患者需求為導向開展延續性護理。
不同疾病類型的患者或同一疾病類型不同時期的患者對延續性護理的需求均不同,應以患者需求為導向開展延續性護理。N07:“在患者出院前收集他們的資料,評估護理需求;然后提供相應的干預措施。”N09:“……比如手術出院病人有很多康復問題,像怎么運動啊,怎么洗澡避免傷口感染啊,根據患者的需求提供延續性護理。”
(2)制定延續性護理的質量標準。
制定延續性護理質量標準,是臨床護理實踐中開展延續性護理的準則和依據。N03:“最重要的是做好質量標準,比如腦卒中的患者出院以后怎么護理,如果有標準,不管是什么形式,患者能夠接受就可以。”N04:“實際上它(延續性護理)也是作為你的一種專業,健康服務,需要有人組織,有人指導,有人評價……一定要先制定質量標準。”
(3)加強延續性護理的多學科團隊建設。
加強延續性護理的多學科團隊建設,鼓勵醫生、康復師和營養師等參與到延續性護理中,滿足患者對延續性護理的多樣化需求。N02:“患者出院后的康復是一個綜合的過程,我覺得除了護士參與外,其他專業的人員也應參與進來。”N04:“延續性護理的多學科團隊建設是多方面的,不僅要確定哪些學科的人員參與,還要確定各學科的分工協作機制。”
3 ?討論
3.1 以患者需求為導向開展延續性護理
該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對延續性護理的需求增加,與縮短平均住院日、慢性病等疾病特點有關。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患者平均住院日呈下降的趨勢[5],與該研究結果一致。患者平均住院日縮短,出院后仍有較多康復問題,對延續性護理的需求增加。隨著我國疾病譜的變化,慢性病等患者數量增加,對延續性護理的需求增加,趙青等人的[6]研究結果顯示腦卒中患者對延續性護理的需求較高,與該研究的結果一致。調查顯示,90.91%的醫院已開展延續性護理,但延續性護理存在內容缺乏針對性等問題,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未來,醫院應以患者對延續性護理的需求為導向,提供有針對性的延續性護理。
3.2 制定延續性護理的質量標準
該研究結果顯示,延續性護理的質量標準缺乏;趙慶等調查結果顯示,不同醫院采用的質量評價指標不同,包括患者滿意度、再入院率和住院時間等,表明醫院缺乏延續性護理的質量標準,與該研究的結果一致。國外延續性護理發展較早,形成了成熟的延續性護理模式,如過渡期護理模式、內容包括質量評價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延續性護理的發展。因此,我國有必要制定統一、規范的延續性護理質量標準,提高延續性護理的質量。
3.3 加強延續性護理多學科團隊建設
該研究結果顯示延續性護理的提供者以護士為主,學科單一,無法滿足患者對延續性護理的多樣化需求。徐九霞等研究者的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對延續性護理的需求是多學科的,紀翠紅等的調查結果顯示53.70%的患者希望由多學科團隊提供延續性護理。國外延續性護理常由多學科團隊提供,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發展的過渡期護理模式(Transitional Care Model, TCM),由高級實踐護士和醫生等協作提供延續性護理。因此,未來應結合患者對延續性護理的需求,借鑒國外延續性護理多學科團隊建設的經驗,加強我國延續性護理多學科團隊建設。
4 ?結語
該研究描述了患者對延續性護理的需求、延續性護理的開展情況、延續性護理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其中延續性護理存在的問題包括供需不平衡、質量標準缺乏和提供者學科單一,應對策略包括以患者需求為導向開展延續性護理、制定延續性護理的質量標準和加強延續性護理的多學科團隊建設,可為新醫改背景下加快推進延續性護理工作提供參考。該研究訪談了11名臨床護理人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可采用問卷調查法全面了解延續性護理開展的現況及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WANG Yaogang,SUN Li,HOU Jie.Hierarchical Medical System Based on Big Dataand MobileInternet: A New Strategic Choice in Health Care[J].JMIR medical informatics,2017,5(3):22.
[2] 應巧燕,徐克珮,劉桂英,等.我國延續性護理的概念分析[J].護理學雜志,2020,35(4):82-8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促進護理服務業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J].中國護理管理,2018,18(7):865-867.
[4] 曹楠,劉啟貴.國內外延續護理研究的可視化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7,23(2):226-231.
[5] Yin Xuejun,huang Lieyu,man xiao wei,et al.Inpatient Costof Strokein Beijing: ADescriptive Analysis[J].Neuroepidemiolo-gy,2018,51(3-4):115-122.
[6] 趙青,謝蘊慧,龔英,等.腦卒中病人出院后對延續性護理意愿和需求的質性研究[J].全科護理,2020,18(2):19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