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勃源
摘 要:博物館匯聚了各類文物與藏品,既在文化事業發展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又在教育、娛樂等方面提供了高價值的公益服務。經過數千年的洗禮以及先人的不斷探索,我國擁有各種各樣的文物遺產,充分向世人展示了中華兒女卓越的智慧。現階段,我國高度重視對文物的管理與保護,但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博物館文物藏品管理方面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制約了文物藏品的管理效率和保護水平。鑒于此,文章將著重探討博物館文物藏品管理現狀,在明確現有問題的基礎上,積極探尋各種合理有效的方法科學合理地解決問題,促進博物館文物藏品管理效率和質量全面提升,保證各類文物藏品得到全面有效管理及保護。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藏品;管理現狀;完善策略
0 引言
博物館中收藏的各類文物以獨特的方式向人們展示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亦通過文物展示的方式傳承并弘揚歷史悠久且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1994年,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承擔了全市地上和地下文物保護、勘探和發掘工作,截止到現在,發掘了諸多文物藏品,如大連本地漢墓中出土的花紋磚、黑皮陶、陶罐等,目前大部分收藏在大連漢墓博物館并得到了妥善保管。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博物館在文物管理方面依舊面臨著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館藏文物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文物藏品檔案管理不規范等,既影響了文物保管成效的提升,也制約了文物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等功能的實現。所以,有必要加強對博物館文物藏品管理現狀的探討,積極采取合理手段彌補不足、解決問題,促進館藏文物得到妥善保管,使其承載的文化內涵與價值在新時代得到進一步提升和弘揚,加深民眾的歷史記憶,激發廣大民眾的愛國情懷及民族自豪感。
1 博物館文物藏品保管現狀分析
1.1 館藏文物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文物是無法再生的,近些年來,我國高度強調加強對文物的管理與保護,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政策,嚴格要求博物館在日常工作過程中做好防盜、防火、防水等各項工作,以確保文物所在環境的安全性。但是經過調查發現,國內依舊有許多博物館存在著管理制度不健全、實施細則不明確的問題,部分工作人員責任意識薄弱,未嚴格按照館內規定和要求對文物進行管理和保護,這則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館藏文物。譬如,部分工作人員在日常管理工作過程中只強調維護館內安全,并未對文物存放環境是否安全給予高度重視。同時,受資金匱乏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文物存儲環境不理想,工作人員未對文物進行嚴格全面的管控,也沒有對文物進行合理分類,造成文物受到了一定的損害。例如,對于容易發生氧化的文物,在進行保管的過程中,務必要通過各種技術和方法保持環境的整潔性與安全性,盡可能避免出現文物被氧化的情況。
1.2 文物藏品保管硬件設施貧乏
國內很多博物館存在硬件設施不完善的問題,這其中既有經濟方面的原因,也有管理理念方面的原因。某些博物館強調對場館的布設與文物的擺設,并未考慮文物藏品在當前環境下是否會受到自然損耗。部分博物館的文物藏品所處環境并不符合國家要求,如防潮工作不到位、缺乏通風措施等。現在,也有很多博物館將文物藏品陳列于鐵制或者木制柜子之中,藏品對環境要求比較高,無論是濕度過大、密封性較差等,均容易造成文物受到損害,不利于長期保存文物,也不利于弘揚優良傳統文化。
1.3 文物藏品檔案缺乏一定的規范化
文物藏品檔案是在文物藏品征集、鑒定、入藏、編目、保管、保護、利用和研究等工作過程中形成的,主要包含文物本體屬性、文物管理記錄等相關內容,是一種具有利用價值且非常重要的歷史記錄。根據我國現行文物保護法及相關政策,在文物保護工作的過程中,務必要嚴格按照要求,創設專門的業務檔案,對每一件藏品進行嚴格規范的登記及存檔,保證所有文物都能夠得到妥善管理及有效保護。但是受資源不足、經費短缺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很多博物館并未充分利用先進成熟的信息技術,也沒有構建起功能完善、性能可靠的管理系統。作為藏品的衍生物,文物藏品檔案若無法實現嚴格規范的管理,勢必會影響文物保護及管理等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其弘揚和傳承優良文化的作用也難以充分發揮。
1.4 文物保管專業技術人員的匱乏。
文物保管工作是一項工作人員必須保持較強責任意識并認真開展的重要工作,其工作是否專業規范將會對文物的保護及管理產生較為深刻的影響。現在,我國文物保管方面面臨著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短缺的問題,大量資歷深的老業務人員相繼退休,青年技術人才嚴重短缺,文物保管工作中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情況。另外,文物藏品無法再生,文物保管人員在保護和管理文物藏品的過程中既需要保持較強的責任心,也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技能。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短缺的客觀問題影響了文物保護及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文物藏品的破壞速度。所以,當前亟待培養專業技術人員,為文物保管工作高效、高質開展提供強大的人力保障。
1.5 缺乏保護意識
對于博物館來講,文物藏品的數量及質量尤為重要,直接關系到博物館的社會地位及影響力。所以,務必要重視并強化對文物藏品的全面化、嚴格化管理。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博物館并未重視并強化對文物藏品的全面監管,導致許多文物藏品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受損情況。其根本原因在于博物館工作人員保護意識薄弱,未正確認識到保護和管理文物藏品的重要性與急迫性,一般只有在文物藏品出現問題或者受到損害時,才會采取相應的手段進行修復。博物館內部也未對藏品受損進行責任追究,導致內部工作人員的文物保護意識難以有效增強。除此之外,修復后的文物藏品未嚴格按照國家規定進行妥善保存和管理,導致文物繼續受損。
2 博物館藏品管理工作提升策略
2.1 完善并優化管理制度體系
文物藏品管理涉及大量不同的環節,并且專業性非常強,應從多個層面入手進行嚴格規范的管理。
首先,博物館應在自覺遵守國家相關法律規定的基礎上,立足于本館具體情況,完善和優化現行管理規章制度,對每一件文物藏品的保護要點及管理策略進行詳細全面的說明,督促館內人員增強管理意識,嚴格按照內部規定加強對館內文物的管理與保護,確保每一項工作有條不紊地全面開展。以大連漢墓博物館內的漢代花紋磚為例,出土于大連地區的花紋磚多以灰磚為主,種類豐富、尺寸各異,磚的形狀因砌筑的位置不同而呈現出明顯差別,基于形狀的不同,可將花紋磚大體分為四類:一是榫卯磚(32厘米×17厘米×6厘米),平面大多呈長方形,僅在短邊的一側出榫,另一側為卯,多數較為厚重,用于砌筑墓壁的順磚及墓底鋪磚。二是長方形磚(30厘米×11厘米×6厘米),平面呈長方形,用于砌筑大多數花紋磚墓的墓壁立磚。三是方磚(30厘米×30厘米×8厘米),平面呈方形,較為厚重,用于砌筑墓壁順磚。四是楔形磚(30厘米×11厘米×5厘米),側面呈梯形,較為纖薄,用于砌筑墓門頂處。在對漢代花紋磚進行管理時,可根據形狀、尺寸的不同,對其進行合理分類,同時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保證所有文物都能夠得到妥善保管。
其次,對于容易受損的文物藏品,應創建專門的陳列區,對其所處環境進行嚴格監測。同時要求館內人員進一步加強管理和檢測,一旦出現管理不到位或者人為失誤等問題,務必要追究工作人員的責任,使館內人員的管理和保護意識全面增強。
此外,博物館需要深入挖掘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與優勢,靈活合理地運用成熟先進的科學技術,創建文物藏品數字檔案,為業內人士開展歷史科研活動提供重要依據,同時也為后期文物修復工作的開展提供有益指導。
2.2 構建數字化文物保護系統,完善硬件保護設施
在新時代發展環境下,博物館應充分應用信息、互聯網等一系列先進成熟的技術,積極構建完善、嚴謹、科學、合理的數字化文物保護系統,實現全省文物資源的全面整合并優化配置,便于國內民眾通過網絡欣賞館藏文物,而博物館也可以通過強大的系統實現對館藏文物的實時化、動態化、全面化管理。再以出土于大連地區的花紋磚為例,其紋飾主要包括幾何紋、動物紋、錢紋和文字磚等,博物館可針對不同圖案紋飾的花紋磚構建專門的文物管理系統,將各類文物準確全面地納入系統之中,分別為其制定專屬的“身份證”,對文物的各種屬性、年代、工藝等原始信息進行準確清晰的記錄,一旦后期遭遇自然災害或者被人盜竊,專業人員就能夠根據“身份證”中的信息修復文物,盡可能地復原文物,降低文物受損程度,減少博物館損失。
2.3 建立健全文物管理的程序和操作規范
在開展文物藏品保護和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博物館應在自覺遵循國家法律政策的前提下,立足于本館具體情況,制定一套嚴謹規范且具有良好可行性的文物管理制度,為文物藏品保護及管理工作的專業化、規范化、有序化開展提供可靠依據,同時需要按照相關標準對館內文物藏品進行嚴謹規范的分類,創建專門的文物檔案。對不同產品的保護及管理流程進行充分明確,加強對館內工作人員監管與督促,保證每一位館內人員嚴格按照館內制度及流程進行操作,增強操作的規范性與合理性,實現對館藏文物的專業化、合理化保護及管理,避免館內文物受到損害。以大連漢墓博物館內東漢時期的陶鼎、陶魁為例,它們均出土于營城子漢墓群,不過在形狀、尺寸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其中陶鼎為斂口、缽形腹、圜底,陶魁平面近圓角方形、深腹、底略內凹、螭首曲柄。在對它們進行保管時,切不可出現擠壓、碰撞的情況,應將其置放于多功能文物儲藏柜內,同時要安排工作人員定期檢查藏品,及時發現各種安全隱患,保證藏品的安全性。
2.4 打造專業的文物保管隊伍
文物保管人員專業技能及綜合素養的高低將直接關系到文物保護工作能否高效高質地開展。館藏文物年代久遠,且無法再生和復制,對館內人員的專業素養提出了較高標準。為實現對館藏文物的全面管理及有效保護,需要重視并強化對文物保管人員的針對化合理化培養,促進其不斷提高專業技能水平,更好地完成崗位任務。
第一,博物館需要加強與對口高校的交流與合作,鼓勵并引導高校積極開設文物保護及管理課程,以此培養大批能力強且綜合素養高的文物保管人才。
第二,博物館應積極開展內部培訓講座活動,邀請行業內的權威人士前往博物館進行交流和知識傳授。譬如,可以營城子漢墓群出土的文物為對象開展講座活動,對陶博山爐、銅熊足等文物的來源、意義及保存注意事項進行詳細專業的講解,促進工作人員加深對專項文物的認識與了解,激勵內部人員增強文物保管意識,促進其積極采取各種合理有效的措施保管館藏文物。
第三,博物館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宣傳文物保護工作,切實增強廣大民眾的文物保護意識,促使其正確認識到加強文物保護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引導更多民眾加入文物保護的行列之中,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
2.5 完善文物保護工作的獎懲機制,增強保護意識
博物館在加強館內藏品管理與保護的過程中,應積極構建嚴謹完善、規范合理的崗位責任制。同時也需要結合館內工作開展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獎懲機制,對各崗位、各人員的職責進行清晰合理的劃分,創設專門的監管機構,制定合理嚴謹的考核機制,從工作態度、工作成效等方面入手,對館內人員進行嚴格全面的績效考核,將考核結果與工作人員的薪酬晉升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充分發揮獎懲作用,激發內部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譬如,對于態度不端正且因散漫慵懶、粗心大意、違規操作等而導致文物受損的工作人員,務必要追究其具體責任,同時要按照相關規定給予嚴厲懲處。對于在文物藏品保護和管理方面表現突出的工作人員,館方應為其提供良好的獎勵,切實調動起館內人員的責任意識,通過各種科學合理的制度為文物保護管理工作保駕護航,促進文物保護管理效率和質量得到全面提升。
3 結語
文物藏品不僅是博物館開展各類業務活動的重要前提,也是博物館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資本,所以,博物館在開展日常工作過程中,務必要加強對各類文物藏品的全面管理及有效保護,及時發現藏品管理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在明確問題根源的前提下,從各方面入手,積極探尋合理有效的解決策略,積極完善和優化管理制度,促進文物藏品的管理及保護水平全面提升,促進我國博物館事業在新時代下取得長足發展,積極發揮博物館的價值,實現中華優秀文化的永久傳承與全面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