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計算機、互聯網等技術不斷發展革新,藝術家們將人機交互技術良好地運用在裝置藝術上,裝置藝術具有強互動性,傳達的信息更加明確、生動。當這樣的特質與公共藝術融合時就產生了更強的吸引力,正因如此,藝術家們不斷嘗試在公共空間設置裝置藝術,以傳達雕塑、壁畫等藝術形式不能及的信息與內涵。裝置藝術使用的媒介不僅有自然材料,也包括科技發展時期新出現的媒介,在未來的發展中,裝置藝術將在公共空間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公共空間;裝置;互動
中圖分類號:J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0-0-02
0 引言
科技的快速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不斷推動著異于傳統藝術形式的新興藝術形式誕生、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裝置藝術對于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是陌生的藝術形式,難以被理解。裝置藝術的互動性更強,傳達的信息更加明確、生動,這樣的特質是與公共藝術互通并且傳統類型的公共藝術所或缺的,正因如此,藝術家們不斷嘗試在公共空間設置裝置藝術。裝置藝術的媒介涵蓋了天然材料到新媒介的所有內容,包括新興科技技術。在未來的發展中,裝置藝術將在公共空間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 互動裝置
1.1 互動裝置是什么
科學技術的發展引起了時代的變化[1]。在近些年的科技發展和藝術觀念改變中,傳統媒體逐漸缺少了新意和生動性[2],而新媒體藝術不斷出現在藝術舞臺上并成為藝術家們的關注焦點。裝置藝術的媒介涵蓋了天然材料到新媒介的所有內容,新媒體包括傳統媒介的數字化媒介等,也包括科技技術發展時新出現的媒介[3],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靈敏的整合能力,二是強大的互動性。信息的傳遞是雙箭頭的,傳遞雙方的信息交流[4],而裝置藝術則是新媒體藝術中最具活力的藝術形式。裝置藝術的雛形出現在19世紀中后期,當時被稱之為“環境藝術”,但裝置藝術又與環境藝術不同,裝置藝術追求的布局和形態類似于后現代主義藝術風格[5]。
簡單來說,裝置藝術就是在特定場地用特定的材料并賦予特定情感的綜合展出藝術。其中,場地是可以“包裹”觀眾的獨立三維環境,在其中陳設的材料將觀眾的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所有的感受總和起來就是作者注入其中的含義與情感。
1.2 裝置藝術的互動性
在傳統藝術中,作品所傳達的情感引起了觀眾共鳴,這也是一種交互模式。互動代表著給予和接受,是一種交換的關系,互動需要多方面存在才可以形成這種相互作用關系,強調過程和感受。裝置藝術不是僅供觀賞,它是一種具有包容性并歡迎觀眾入場的藝術,強調作品的“公共性”是裝置藝術必不可少的本質內涵[6],觀眾作為進入藝術空間的一個參與者、互動者參與裝置藝術是裝置藝術的一項基本組成部分。傳統的藝術欣賞只有單一的視覺體驗[7],而裝置藝術帶來的是獨特的交互模式,讓觀賞者沉浸式地參與到作品之中,代入自己的真情實感,使觀賞者身臨其境[8]。這種身臨其境的參與體驗與單純的視覺感受相比,在感知程度上有更多的層次,更有力地傳遞了情感。
沉浸式是新時代的設計趨勢,將藝術從畫面、媒介、現場環境、觀眾參與等層面進行多維度串聯,它強調特定地方里觀眾的情感和精神感受[9]。
2 公共空間藝術的特點
藝術通常被看作“神秘”“深邃”的代名詞,仿佛與大眾之間隔了一道高墻[10]。但公共藝術是具有互動性的大眾的空間藝術[11],公共空間這一必然條件使公共藝術具有了改變所在地點的景觀、強調特定功能并引起人們對相關問題的思考和理解的功能。這些空間場地也承擔著城市精神文明與社會生活的展示功能[12]。公共藝術是以大眾為主體的,這個主體不是被動接受的主體,更是主動參與的主體[13]。
在城市化發展浪潮下,越來越多的城市失去了其自身的文化內涵以及其固有的地域空間特色,這種現象在中國尤其突出[14]。一個宜居的城市首先必須有一個公共的開放的景觀場所,方便市民外出活動和交流[15],所以公共藝術建設尤為重要。
城市藝術中的重要部分是公共藝術[16]。在公共藝術發展的過程中,公共藝術作品逐漸被認定為是一座城市發展成熟的標志,是對人們生活空間及環境的再造[17]。公共藝術作品可以利用各地的地域差異,達到地域性設計的目的[18],迅速地傳播其內在含義與城市文化[19]。
最常見的公共藝術作品類型多為壁畫、雕塑等,這一類型的作品都是靜態的,對行人的吸引力較低,而且不容易被理解,只會被動觀賞。如果在繁忙的街頭有一場精彩的“表演”邀請匆忙的行人駐足停留,則可以更輕松、更便利的傳達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藝術和城市風格的態度[20]。在設計師的制作下,將繁雜、深邃的文化轉化為更易被接受的藝術形式[21],比如在美墨的邊境墻上安裝亮粉色的蹺蹺板。學者雷爾說:“我們安裝蹺蹺板,是為了表明我們是平等的,我們可以一起娛樂,享受快樂,但是這堵邊境墻切斷了我們之間的關系。”當墻兩邊的人同時坐在亮粉色蹺蹺板上一起一伏,當一方發生變化,另一個方也會有影響,簡單的含義就這樣被傳達出來,比壁畫、雕塑更加生動鮮活。
3 當裝置藝術出現在公共空間
裝置藝術類型多種多樣,不同種類的材質可以制作出不同類型的裝置,其特點是與空間環境在相互對立中結合成一體[22],公共藝術利用各種手段作為媒體,通過各種藝術形式傳達精神與文化[23]。實體互動式裝置是公共裝置藝術中最常見的一種互動方式,2007年在德國街頭出現了一個名為“歐司朗七屏LED”的裝置,該裝置運用追蹤技術,運動跟蹤每一輛過往的車輛,并在屏幕上呈現流動的畫面,本不相關的人與事被聯系在一起,成了這座城市的風景線。社會進步要求設計不再只滿足功能需求,相反,空間的設計要有親和力,實現空間與人兩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和親切對話[24]。從設計的整個過程看,設計離不開藝術與文化[25]。它是一個城市地脈文化的集合,是人們心中的象征和寄托[26]。
當裝置藝術出現在公共空間時,除去本身的裝飾作用,裝置藝術也可調節氣氛、改變人的心理狀態,可以合理考究性能[27]。裝置藝術既要具有藝術性,同時也合理的運用現代高新科技[28]。LUMES(露姆斯)是墨爾本設計工作室ENESS(易耐思)為當地醫院Cabrini Hospital(卡布里尼醫院)科住院部入口處設計的互動燈光裝置,在LUMES(露姆斯)的制作中,主要運用了多通道的投影技術將畫面投射到墻壁上,運用互動感應設備和燈光控制軟件對互動者的操作做出反應,兒童作為這一裝置的另一組成部分,可以通過觸碰墻壁上的圖像,讓墻上的圖案隨著觸控變成有趣的動畫。
LUMES(露姆斯)的設計目的非常簡單,就是讓孩子們不再覺得醫院是冰冷的,讓他們覺得在醫院依然有親切的感覺,用奇妙的裝置轉移了孩子們對打針恐懼,改變醫院兒科里哭泣吵鬧的氛圍。LUMES(露姆斯)表達了作者想要為兒童制造樂趣、親和力的初衷,也體現了裝置位于兒童醫院之中與環境的契合。對于兒童區域的公共藝術最常見的就是壁畫和雕塑,但對于兒童來講也是最容易失去興趣的,而且兒童未必能夠體會到作者的初衷。LUMES(露姆斯)的意義并不僅僅是為兒童增加樂趣、消除恐懼,它更代表著城市的成熟發展。一個裝置體現了墨爾濃厚的藝術氛圍以及細致的人文關懷,利用前衛、專業的藝術方案解決了一個司空見慣的問題。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能夠成為人與人溝通的橋梁[29]。LUMES(露姆斯)對于這座城市和裝置的創作者而言都是卓越的成就,為人們提供了更多公共空間活動,鼓勵人們更久地停留在公共空間中[30]。
4 結語
裝置藝術的表現能力是其他類型的作品不能及的,裝置藝術也體現了作品與周邊環境文化的契合。陳媛媛的《淺析裝置藝術中的符號意義》中寫道:“裝置藝術用于藝術家對自身和社會生活的延伸,表達了人類的生活經驗和思想,并在觀眾的參與下體現出裝置藝術的內涵,使裝置藝術呈現出富有審美意義的交互性。”公共藝術具有的開放性不應只限于觀賞的開放,應當包括互動交流這一體驗的開放,裝置藝術的互動性、實用性、包容性可以與公共藝術緊密結合,成為一條科學的、具有吸引力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甘思文,湛磊.淺談視覺影像互動裝置設計——以室內影像互動裝置作品為例[J].藝術科技,2020(17):86-89.
[2] 李靜怡.新媒體思維下的公益傳播設計探索[J].藝術科技,2020,33(23):55-56.
[3] 王納納,華陽.新媒體環境下非遺文化媒介傳播與文化傳承[J].藝術科技,2020(20):84-85.
[4] 常陽光,楊杰.視覺傳達設計在新媒體時代下的趨勢分析[J].大眾文藝,2018(19):87-88.
[5] 楊容君,狄文和.現代裝置藝術在城市空間的發展及應用[J].大眾文藝,2019(21):109-110.
[6] 盛金成,孫獻華.陶瓷材料在裝置藝術中的應用分析[J].大眾文藝,2018(22):113-114.
[7] 吳馨宇,華陽.現代藝術空間中互動裝置的沉浸式體驗研究[J].藝術科技,2020(8):83-86.
[8] 徐雪媚,李雪艷.公共室內空間的纖維裝置[J].大眾文藝,2019(02):135-136.
[9] 高婧.敘事與體驗:城市公共空間的沉浸式設計與表達[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92-93.
[10] 朱瑞雪.論現代都市中的公共藝術——南京地鐵一號線三山街站壁畫表現形式[J].大眾文藝,2019(18):121-122.
[11] 石宇琳,曹磊.以藝術為導向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芝加哥千禧公園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23):84-85.
[12] 孟李想,張磊.社會互動理論下的城市交往空間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178-179.
[13] 黃亦菲.淺析數字媒體交互技術在公共藝術領域的應用[J].藝術科技,2020,33(23):172-173.
[14] 包婷,李雪艷.基于場所精神視角的國內城市公園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13):93-95.
[15] 管佩弦,李雪艷.南京新街口商業公共空間景觀設計與城市精神探究[J].藝術科技,2020(13):105-108.
[16] 杜鵑翃,孫魯寧.淺析南京城市景觀中的群雕與公共藝術的聯系[J].大眾文藝,2019(22):121-122.
[17] 王帥.研究民族傳統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以生肖民俗造型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1):27-28.
[18] 陳思凡,朱仙美,陳周翔.論濱海城市廣場地域性設計的表達——以大連星海廣場為例[J].藝術科技,2020(10):103-106.
[19] 公盛源,呂靜.新媒體時代下博物館文創開發模式探析[J].大眾文藝,2019(15):129-130.
[20] 岳子楠,李雪艷.藝術向公眾延伸——城市公共藝術調研[J].美術教育研究(下),2018(6):74-75.
[21] 孔祥炎,王瑋.城市景觀的視覺表征對城市文化傳播效果的研究——以杭州南宋御街為例[J].大眾文藝,2018(23):82-83.
[22] 高若瑤.環境空間中的陶瓷裝置藝術[J].藝海,2020(12):108-109.
[23] 杜鵑翃,孫魯寧.淺析南京城市景觀中的群雕與公共藝術的聯系[J].大眾文藝,2019(22):121-122.
[24] 莊佳.后現代主義理念在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應用初探[J].藝海,2020(11):104-105.
[25] 吳禮程,王青青,金曉雯.藝術與文化推動設計發展的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上),2018(12):60-61.
[26] 吳馨宇,田曉冬.城市雕塑構建場所精神的象征性表達[J].大眾文藝,2019(13):79-80.
[27] 梁秋華,葉潔楠.基于人性化理念的城市公共空間無障礙設施設計策略——以南京市為例[J].藝術科技,2020(17):103-106.
[28] 王馨翊,朱一.論現代城市公共空間的科技性與藝術性——以阿加姆噴泉為例[J].大眾文藝,2019(22):111-112.
[29] 楊濮源,祝煒.城市文化建設中的獨特元素——墻繪[J].美術教育研究,2020(12):66-68.
[30] 莊佳.重塑城市公共空間活力——淺談丹麥哥本哈根公共空間衰退與復興[J].藝海,2020(07):134-135.
作者簡介:陳子諾(2000—),女,山東煙臺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