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燕 王文平
摘要:中國共產黨現代化理論的生成具有理論、歷史和實踐三重邏輯。從理論邏輯看,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就是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過程,中國共產黨借鑒了馬克思關于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學說,對現代化內涵的認識經歷了由單向度到多維度的變化;從歷史邏輯看,實現民族復興和國家現代化是近代仁人志士的執著追求,是中國共產黨人正確實踐的歷史背景;從實踐邏輯看,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實踐經歷了從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歷史選擇、從“走自己的路”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轉變和新時代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偉大實踐三個歷史階段,為世界現代化模式的多元圖譜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現代化;理論探索;內在邏輯
中圖分類號:D2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4496(2021)04-106-0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9AGVJ008);遼寧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委托項目(L19WTA021);遼寧省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L14BSZ046)。
與西方最早進行現代化的國家相比,中國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具有典型特征,實現現代化具有更加迫切和重要的意義。作為一個真正具有現代化意識和決心的政黨,中國共產黨面對近代屢屢受挫的現代化實踐和民族危亡國家貧弱的現狀,自成立伊始,就把謀求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作為自己的政治追求。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作為一個重要的歷史命題和神圣使命,在領導國家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時期,通過獨立自主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形成并不斷豐富完善現代化的理論成果,成為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寶庫的重要成果,也為世界現代化理論發展作出了理論貢獻,為世界其他國家現代化實踐提供可資參考借鑒的樣本。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100周年慶祝大會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嶄新概念,又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理論。站在歷史發展的重要交匯點,追溯中國共產黨現代化理論形成過程,厘清現代化理論生成的理論、歷史和現實三重邏輯,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理論邏輯: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就是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過程
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過程最開始從歐洲發端,因此現代化理論首先從歐洲產生并發展,自18世紀開始,歐洲的社會學家開始把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過程和發展規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西方現代化理論,現代化是人類社會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體現在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和社會各方面的變革。
(一)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發展階段和社會形態的理論
18世紀第一次現代化浪潮開始席卷歐洲,馬克思目睹了西方社會現代化的種種陣痛,開始對“人類社會向何處去”的時代命題進行理論探求。雖然馬克思沒有明確提出現代化的概念,也沒有形成系統完整的現代化發展理論體系,但是在論述人類社會發展階段和資本主義社會形態過程中或多或少論及現代化問題,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現代化思想。
馬克思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卓越的理論思維能力,針對工業革命給西歐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發表了大量富有創見的關于社會發展規律的論述,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歷史洞察力的深刻預見。他認為生產工具的革新使工場手工業發展為現代大工業,資產階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創造出新的生產力。工業革命使世界市場形成進而開創了世界歷史,最終結果是商業城市的發展速度超越了鄉村,使城市化進程加速。[1]35-36工業革命及其導致的社會后果,首先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獲得巨大解放,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一次影響深遠的巨變。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深刻地論述了人類社會形態,用五個發展階段理論進行了高度概括,而且這五個發展階段是按照生產方式的發展依次遞進,對應著人類社會從傳統到現代的連續發展過程。人類社會從手工生產到機器生產的生產方式轉變過程,即從傳統封建社會轉捩到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從發展程度上屬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是兩種社會形態共同的重要經濟基礎。在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中澄清了“現代”的概念,首先把其作為一種與“過去”相對應的時間概念,同時從社會性質概念視角強調其與傳統封建社會相對性,實質上形成了對資本主義現代社會基本特征的概括。在馬克思的“三形態”說里,把建立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作為人類社會向高級形態發展的重要基礎。馬克思強調工業化在近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預見性地指出大工業發展最終必然導致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只有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才能解放大工業時代的生產力和實現社會進步。
此外,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中蘊含著最重要的觀點,就是物質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因素,它制約著政治、精神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可視為經濟工業化是現代化最重要因素的另一種詮釋表達。根據馬克思闡述的相關觀點,現代化可以被理解為工業革命所引起的經濟、政治和社會領域的一系列深刻變化。這種變化一開始就表現為一個世界性的過程,現代化意味著世界走向一體化和全球化。
馬克思關于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學說中蘊含著豐富的現代化思想,對中國共產黨人的現代化探索和現代化理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為中國共產黨人現代化理論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
(二)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內涵由單向度到多維度的認識變化
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現代化過程是一個急劇變化的革命性過程,意味著人類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發生全面變革。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歷程中,始終把實現國家現代化作為堅定不渝的政治追求和重要的戰略目標。經濟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核心變量和首要條件,但經濟領域的現代化遠遠不能涵蓋現代化的全部含義。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性,準確把握當代中國現代化實踐的動態變化規律,對現代化目標內涵認識實現了從單一型目標向復合型目標、從追趕型目標向自主型目標、從理想型目標向務實型目標轉變的歷史進程。
世界現代化歷史表明,只有首先實現經濟現代化才能實現整個社會現代化,許多早發現代化國家都是首先實現經濟上的工業化而走向現代化。中國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要實現趕超世界發達國家,必須抓住時機,創造一切必要條件發展經濟。中國共產黨在強烈的趕超意識驅動下形成對現代化內涵的最初認識,帶有明顯的“追趕型”特征。毛澤東曾經詳盡分析了近代中國經濟落后的現實,提出:“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2]1081,要“建立近代工業社會”[3]237。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中國共產黨把建立先進工業國確定為重要目標,通過過渡時期總路線明確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主體任務。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內涵的理解還局限于工業化的單一型目標。
經濟現代化是現代化最重要的核心變量,所以經濟現代化必然要求政治和思想文化等領域的現代化。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始以更多元視角思考中國“現代化”問題。十一屆六中全會全面系統總結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經驗教訓,提出實現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的轉移,同時把高度民主制度和高度精神文明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特征。黨的十二大開始從政治民主化和文化現代化視角審視國家現代化發展問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突出經濟建設的核心地位,以“富強、民主、文明”初步勾勒出現代化目標,由此由工業化單一維度豐富拓展為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三重維度。
新世紀中國共產黨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新的奮斗目標,對“小康社會”的惠及范圍和水平進行明確界定,在現代化建設目標中增加“社會更加和諧”,使“三位一體”躍升為“四位一體”,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目標和具體發展模式更加務實、更加清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犧牲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保持了經濟發展的高速增長,最終導致生態環境整體功能下降。有鑒于此,中國共產黨在現代化建設中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戰略層面,把其“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4]45。黨的十九大更加豐富了現代化目標的內涵,以更加務實的生態文明視角和維度,提出符合現代化科學發展規律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美麗”成為生態文明的代名詞,上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重要強國戰略目標之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初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初露崢嶸。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強調:“中國要實現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5]
二、歷史邏輯:實現民族復興和國家現代化是近代仁人志士的執著追求
鴉片戰爭后,面對西方列強日益擴張的侵略掠奪,晚清民國政府的腐朽無能以及國內形勢動蕩不安,近代中國人前赴后繼、孜孜探索各種方案,以期實現國家近代化的“強國夢”。發展近代工業、建設鞏固的國防、增進人民福祉,成為近代以來仁人志士始終不渝的追求。近代中國的現代化是作為對外部刺激的一種回應手段啟動的,是在遭受外來沖擊后從傳統社會自然演進的斷層上展開的,是從本國軍事裝備的現代化開始,由軍事工業的現代化帶動和促進現代民用工業的成長,進而帶動經濟和社會的現代化。
(一)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求富求強”
面對鴉片戰爭后“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現代化挑戰,不同社會群體和社會階層都提出了自己的應變舉措和現代化方案。最早睜眼看世界的經世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發出“向西方學習”的強烈時代呼聲,厘定了中國思想界探索國家出路的方向。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內部出現了各種救危圖強的思想和行動。以奕、李鴻章等為主要代表的洋務派,大都是從地主階級經世派轉化而來,對時局的深刻變化有著清醒的認識,認為中國在很多方面都技不如人,唯有借鑒諸國富強之術才是自強之道,學習西學、制造洋器,“變人之利器為我之利器”。經過與守舊勢力展開激烈的論戰,形成“靖內患、御外侮”的“防御型現代化”模式,開啟了從軍事層面向經濟社會領域延伸的現代化過程,提出“練兵制器”求強求富的變法舉措,為早期現代化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催生了現代性社會因素的產生。但由于“中體西用”指導思想的封建保守性,使洋務派的現代化實踐舉步維艱并最終失敗。
這一時期的“防御型現代化”模式表現為社會、經濟與政治、文化發展不協調。一個態度曖昧、缺少內聚力的中央政府,一個現代化政策取向匱乏、調控能力缺失的中央政府,顯然無法應對這種不協調進程。中國傳統社會有多次重要變法改革,無論采取怎樣的舉措,都只是“傳統之內的變革”。晚清實行洋務新政的洋務派官僚,在大聲疾呼變革成法、開創風氣、講求洋務時,他們的思路并沒有擺脫傳統“變器不變道”的窠臼,他們移植和仿造西洋“利器”,同樣是為了修復和強固傳統體制。但是他們盡心盡力操辦“洋務”時,事實上已經開始邁出了從傳統到現代轉變歷程的第一步。“現代化”,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嘗試。至20世紀初,中華民族文化主義的內核受到更為嚴重的沖擊,傳統社會封建專制政治結構轟然坍塌。總而言之,政治結構和制度層面的變革是這一時期中國現代化的主旋律。
在世界現代化發展史上,后發現代化國家在最初現代化階段,大多是在外力挑戰沖擊之下,使社會內部“現代性”因素受到有力沖擊,在他們的“求強求富”新政的促動下,終于違反本意地開始了。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的“洋務”舉措,乃是“超越傳統的變革”的發端。
(二)從資產階級改良到資產階級革命
甲午戰敗后,面對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社會內部民族主義思潮在危機催化下迅速興起,中國傳播和現代化取向的政治動員和政治變革過程,力求向民族主義的更高層次邁進,試圖在確保“保種”“保民”民族生存權的基礎上,進一步為建立現代民族國家尋找嶄新的指導理念,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工商實業和實現教育現代化的變法舉措,并對創建現代民族國家進行最初嘗試。
晚清中國的政治結構無法成功回應日益強烈的變革呼聲,清政府無力也無法對國家內部結構進行成功的現代性調適,使得戊戌變法、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最終都以失敗告終。20世紀初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真正啟動了中國早期現代化,實現了中國近代政治制度的重構變革,使暴力革命成為中國現代化的主導方式。但辛亥革命沒有真正實現預期的目標,在民國空招牌下國家陷入四分五裂和動蕩無序之中。“在這些社會,所有這些發展皆未導致切實可行的現代制度性體系(尤其在政治領域)的發展,因而不能處理變化著的、層出不窮的問題和要求。許多在現代化初期建立起來的制度性架構,這時變得雜亂無章,不起任何作用,取而代之的是較少分化的、往往更具獨裁或權威主義性質的統治。”[6]125這種“現代性”既可以器物為表現形式,也可以表現為最先進的思想和制度。由于“現代性”因素的不斷積聚,促進了晚清社會新型知識分子群體的崛起,推動了以政治變革為取向的社會動員。1927年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但這個政府缺少領導現代化的決心和能力,內部的派性紛爭和腐敗無能,無法實現政治和軍事上的真正統一,南京國民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并未具備現代化的先決條件。
近代以來,面對無法抵拒的近代化浪潮,先進的中國人從不同立場和層面尋求挽救民族危機、實現國家富強的出路,但始終沒有找到實現現代化真正的路徑。直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在一個真正具有現代意識和決心的政黨領導之下,中國真正形成了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由此開啟了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歷史征程。
三、實踐邏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實踐
中國共產黨深刻總結近代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系統總結新中國70多年篳路藍縷的艱辛探索過程,全面總結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史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此生成。這一道路的形成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形塑,具有高度重合的同一性。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探索實踐,為中國共產黨現代化理論形成提供了生動的實踐場域。
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道路的百年艱辛探索,經歷了從資本主義道路到社會主義道路,從“走自己的路”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再到“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發展過程。
(一)從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歷史選擇
近代中國人的現代化實踐最初走的是“向西方學習”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中國人民選擇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最早始于民國初年那個動蕩的年代,在俄國十月革命后逐漸清晰,到中國共產黨成立時得到確立,之后初步實踐于革命根據地內,深刻影響了近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1927年國共關系破裂后,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中國人民探索現代化道路。在民主革命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袤的農村進行打破封建生產關系的土地改革,建立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革命根據地,進行建立現代政權的嘗試,開啟了建立民主政治、促進政治民主化的早期探索過程,為實現現代化進行社會動員和整合進行了初步嘗試。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以抗日民主根據地作為新民主主義經濟政治建設的早期實踐場域,進而形成新民主主義模式。毛澤東獨創性地提出新民主主義社會三大綱領,全面擘畫新社會和新國家的美好前景,獨創性地提出一條新民主主義的現代化道路,這是一條推動中國現代化的嶄新道路。
抗戰勝利前,除蘇聯外,大多數國家走的都是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中國共產黨認為,當時的國際環境、革命的領導力量、資產階級專政的沒落性和中國人民的根本訴求,決定了中國不具備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社會歷史條件,也就不可能走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道路。如果用現代化發展指標體系衡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的現代化進程,仍然處于啟動階段,但是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和方向卻非常清晰,即從近代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轉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實現了現代化領導權的必然轉換,中國共產黨建立起一個真正具有現代意識且權力集中的政府,統一領導國家現代化建設,從而使中國現代化躍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中國共產黨最終選擇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使中國實現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革,這是中國政治現代化和社會變革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解決了中國現代化最為重要的制度和道路問題。由于中國人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認同面逐漸擴大,最終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成為絕大多數中國人的選擇。
(二)從“走自己的路”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轉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歷史性地成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領導者,但由于長期處于革命戰爭環境中,缺乏領導經濟建設的經驗,不得不更多地向已完成工業化任務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學習。為了在短時間內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現代化任務,建立集中統一的經濟體制成為確定經濟發展戰略時的客觀要求。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模仿蘇聯建立高度集中的體制,開始全面啟動社會主義工業化,經濟社會取得迅速的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地位得以確立。鑒于蘇聯模式的固有弊端,從“一五”計劃末開始,中國共產黨提出以蘇為戒“走自己的路”。在探索實踐中曾一度取得良好的成果,但是由于對國內外形勢判斷出現偏差,偏離中國國情和現代化規律,最終造成現代化進程的受挫。
1978年,中國共產黨開啟了現代化建設的嶄新時期,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結束了徘徊狀態,進入快速健康發展的階段。經過前20年的探索挫折和政策調整,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真深刻地反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要時代命題,由此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嶄新階段。中國共產黨逐漸摸索出適合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使中國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成為中國現代化歷程的第二次歷史性轉變。其中心內容是實行改革開放,逐步建立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思想理念、各種體制和對外關系。中國共產黨以領導現代化的實踐為基礎,逐漸掌握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規律,逐漸積累現代化建設經驗,進而不斷豐富完善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內容。
(三)新時代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偉大實踐
現代化是一個具有獨特性質的過程,“是一個井井有條的整體”[7]27。現代化涉及人類社會各領域的變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某個領域或某種因素的變化會影響其他領域和其他因素。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積極探索現代化道路的實踐,以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底層本質為出發點,同時又以系統思維統攬全局追溯根源,從最高層次上尋求解決現代化問題的路徑方式,實現底層邏輯與頂層設計的辯證統一。
中國共產黨把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從國家基本國情出發、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確定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底層邏輯。同時又以一種高瞻遠矚、統攬全局的戰略思維,對現代化建設進行系統全面謀劃。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科學指引國家現代化發展方向。同時高屋建瓴地規劃“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系統謀劃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現代化內部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匹配和有機銜接,形成內在銜接有序、相關度高、可實施操作的現代化建設頂層設計。結合中國現代化發展實踐的深刻變化,對現代化發展戰略布局進行統籌規劃和適時調整,在“四個全面”總體戰略布局目標下,最終形成如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具體的戰略舉措。
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積極主動融入全球化浪潮,引進和利用世界各國的一切先進文明,同時又堅持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不簡單照搬外國的模式,不因迎合全球化而放棄自己的原則,選擇和創造適合于自己的模式,凸顯現代化進程的全球性與本土化的有機結合,創造了許多具有自己國家民族特色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5]。同時提出雙向改造本國傳統文化和外來現代因素,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性改造和創造性發展,以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順利進行。
從“走自己的路”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再到“人類文明新形態”,彰顯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基本發展邏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為中國發展繁榮進步創造了重要前提,同時也為世界現代化模式的多元圖譜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澤東書信選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4]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2).
[6]S·N·艾森斯塔德.現代化:抗拒與變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7]胡福明.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董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