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 彭賢智
當前,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教育的過程、方法和手段逐漸科學化、人性化,學校文化建設越來越引起教育者的重視。那么,學校文化是什么?作為學校管理者該怎么做?
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師生員工在某種價值觀的引領下,使用各種表意事物構建的教育生活方式。這是一個結構化的概念,它包括四層涵義:一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是校長、教師、學生;二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是學校辦學理念的價值觀的確立與落實;三是學校文化建設的載體是各種表意事物,例如,學校辦學理念、校徽、校歌的設計,學校課程文化建設,課堂文化建設,學校制度文化建設,教師文化與學生文化建設,學校活動文化建設,學校環境文化建設等;四是學校文化建設的追求在于構建體現主題文化價值取向的教育生活方式,例如,升旗儀式、畢業儀式、入學儀式、新教師上崗儀式、教師退休儀式等。
作為學校管理者應充分重視學校文化建設的作用,通過學校文化建設統一師生的思想,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提升全體成員文化品位,喚醒師生的心靈。
用學校文化建設觀統一師生的思想。一所學校中,師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的家庭教育,具有不同的知識經驗和不同的價值觀。學校該用什么來統一師生心靈,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我認為,最有效的方式是用學校的核心價值觀統一師生思想,提升師生思想境界;通過學校文化建設,提升全體成員文化品位和精神的感召力。
學校文化建設是提升全體成員文化品位的過程。在一些學校經常看到:下課鈴一響,學生猶如獲得解放,到處是喧嘩的聲音、吵鬧的聲音,學生相互追逐打鬧,經常有踫破、摔壞的事情發生,校園安全得不到保障。一所學校無論構建的主題文化是什么,對師生文明禮儀進行教育與訓練都是非常必要的,以此形成文明的教育生活習慣。文明習慣養成本質是無須他人提醒的自覺行為,無論獨處,還是與他人同在,師生都能自覺遵守的約束。
學校文化建設是提升師生精氣神的過程。一所學校如果師生沒有精氣神,學校辦學就會缺乏生命活力。通過精神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行為建設和物質文化建設,喚醒師生的心靈,追求有文化品位、有思想內涵的學習方式,呈現出有精神、有正能量的言行方式。讓師生說有內涵,行有規范,使學校成為有文化品位、有精神感召力的場所。通過持續的文化建設,強化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賦予師生頑強的、勇于克服困難的品格,積極向上的精神,旺盛的斗志,激勵師生不斷超越自己。一些學校之所以辦學水平偏低,其關鍵因素在于沒有共同的價值取向,人心渙散,領導、教師沒有精神斗志,萎靡不振。
學校文化建設過程是提升學校辦學水平的過程。學校辦學理念要通過學校文化建設滲透到學校課程、課堂教學、教師隊伍建設、學生管理和環境美化中。以豐富多彩的主題文化活動為載體,體現學校辦學理念的價值追求。這些活動對于培養師生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增強工作斗志、奮進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與方式。學校文化建設的實踐表明:通過“真抓實干、嚴格要求、精細管理、持續堅持”地進行學校文化建設,學校一定會從平凡走向杰出,從普通走向卓越。
學校文化既是校長的文化,又要通過學習、理解、認同、內化、踐行的過程,成為師生的群體文化;學校文化是一種精神文化,又要通過課程文化、管理文化、活動文化的建設為載體,成為全體師生的實踐文化。
學校文化建設要考慮“我是誰”。要從自己的辦學歷史、辦學實際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基因。因此,學校主題文化就像是散落在學校歷史中、學校辦學現狀中的珍珠,通過主題文化這個線,把散開的珍珠串連起來。因此,學校辦學理念的設計非常重要。作為校長,要依據學校歷史、辦學實際,設計體現現代價值取向的辦學理念。要圍繞學校主題文化的邏輯起點,構建學校辦學的理念體系和實踐體系,進行精準表述。從主題文化核心概念出發,對學校辦學理念體系和實踐體系的變量進行逐級分解,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找到學校辦學理念體系和實踐體系之間的邏輯支架和行為支架,從而使辦學理念能指導教育教學實踐,做到知行合一。由此,提煉辦學理念的具體要求可以歸納為以下十個方面:
一是傳承性。辦學理念應體現出學校辦學歷史中留下的經典話語、經典故事所體現的價值取向。
二是獨特性。立足自身的辦學特點,既考慮學校歷史和辦學實際,又能體現現代教育的價值取向,有個性、立足自身、別具特色。
三是要素性。每個概念都是主題文化核心概念的科學分解,體現主題文化的價值取向,而不是隨意把時髦概念堆砌到一起。
四是戰略性。能反映學校辦學特色與發展目標,為實現該目標所走的路、所采取的措施,對學校發展具有重要的、長遠的影響。
五是邏輯性。圍繞著主題文化的概念進行逐級分解,邏輯能自洽,體現了學校辦學理念體系與實踐體系之間的邏輯關系,做到知行合一,對學校理念表述精準。
六是品位性。吸取傳統文化的營養精華,與學校教書育人的價值相一致,切忌搬抄他校理念,切忌相近詞語出現,切忌空話、套話。
七是時代性。能把握時代脈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相一致,反映了現代教育的價值追求。
八是人文性。辦學理念應體現人文關懷。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切忌籠統的、艱澀難懂的詞語,體現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
九是操作性。辦學理念能進行實踐話語轉換,概念可操作,能指導教育教學實踐,解決“言行不一致,說做兩張皮”的問題。
十是簡約性。文字簡約凝練,師生易于理解背誦,內容與條目切忌龐雜,內涵混亂。
學校文化建設要考慮“為了誰”。學校是培養人的場所,學校文化建設是為了更有效地培養人,因此,學校文化建設要基于學生的立場,為了學生的發展進行設計。例如,筆者在某所學校看到環境文化的設計與制作,花了380多萬的經費,整個校園里全都是用石頭雕塑的古今中外名家塑像、名家語錄、名家故事。這些環境文化要素的設計無特色,放在任何學校都可以,且與學校主題文化的價值取向無任何關系。學校把故事與名言高高地貼在墻壁上,孩子們根本就不感興趣,學校文化建設進行了5年,學生卻不知道墻壁上貼的是什么,這種環境設計就失去了意義。
有人說“讓校園墻壁會說話”,但是要說什么,卻需要進行科學設計。有的學校墻壁上說空話、說大話、說套話,有的學校的校訓是“團結、謹慎、踏實、創新”,放在哪個學校都合適,這種文化建設不是讓師生看的,而是應付上級檢查所要表現的東西,這些內容從來就沒有考慮學生的認知需求與特點。
學校文化建設要考慮“依靠誰”。學校文化建設要取得成效,引領學校的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唯有學校全體成員即校長、教師和學生全部參與到學校文化建設中來,才能實現學校文化建設的目標。
第一,校長是學校文化建設的設計者、引領者、示范者。對外,實施借腦工程,尋求專家的專業支持與指導,設計學校的辦學理念體系和學校文化建設的行動方案。對內,實施文化管理戰略,用學校辦學理念體現的價值觀統一師生的思想,引領學校走向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和品牌發展之路。

第二,教師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力軍,是學校文化的建設者、實施者和體現者。學校的發展要依靠教師,為此,學校要實施文化管理戰略,一是讓教師學習研討學校的共同愿景,為共同愿景而努力奮斗,引領教師發展。二是讓教師的發展與學校的辦學理念相契合,讓教師的言行體現辦學理念的價值觀,唯有辦學理念成為教師的價值追求,才能推動學校發展。三是通過持續的學習、研究與踐行,讓辦學理念在教師心中打上主題文化的烙印,內化為教師的價值取向,展示出主題文化價值觀的形象。這些過程需要教師進行系統的學習培訓、研討,需要制度的約束與引領,需要確立各項工作標準,規范教師的言行與工作方式,需要楷模人物的引領與支撐等。
第三,學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享受者、體現者。學校教育質量的優劣、辦學水平的高低、內涵發展的水平,都要通過學生的素養體現出來。因此,學校文化建設要讓學生全程參與,例如,在文明禮儀訓練中構建學生自主管理組織,讓學生自己確定班級和小組的名稱、口號、制度,自主管理小組,并選出小組長。在學校文化建設過程中,實施小組間、班級間、年級間的競爭,以激勵學生奮進自強。
對于學校來說,文化建設的每一次進步,都讓學校向文明、向品位、向卓越、向美好邁進了一步。通過學校文化建設,能夠讓師生的學習能力獲得提升,讓師生的信仰產生追求,讓師生的研究逐漸深入,為師生的行動指引方向,讓師生的堅持看到成果,構建一個持續發展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