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波
我曾感嘆過很多次QQ里我記下的那些“那年今日”故事的神奇,今天又被擊中了。2013年5月24日,女兒的小故事,那時,女兒還是個只有7歲的一心只想著媽媽的可愛小女孩!
下午忙著上班簽到,剛出教導處辦公室,隔著大廳的玻璃門就看見一個小女孩,很像女兒,東張西望找什么的樣子。快走兩步出去,果然是女兒,滿頭大汗的。我問:“你怎么來了?都該上學了。”“媽媽,我給你送這個來了。”女兒說。仔細一看,是一個手工手鐲。白色卡紙做的腕圈,接口處是一個滿是火紅色玫瑰花瓣的心形裝飾。“怎么樣,很漂亮吧?”女兒問。“是啊!”我很驚喜,又很憐惜,“大熱天的從家里跑出來,就為給我送這個啊?”“是啊,你喜歡嗎?”女兒清脆地說。“喜歡啊!”“我給你戴上吧!”我伸出手,“哎呀,有點小了。”女兒有點惋惜。“沒事,我可以拿著看。”我一邊說著,一邊領著女兒快步往門口走:“你趕快回家吧,一會兒上學該晚了。”到門口,我看著女兒過馬路,告訴她要小心。隔著馬路,女兒高聲囑咐我:“你要戴不了,可以送給你的同學(學生)——沒事,我再給你做——”
如今再看這段文字,想著女兒那時的樣子,心里依然暖暖的。小小的孩子,心里蓄滿了愛,蓄滿了對母親的依戀,這是母女之間天然的聯系,是最質樸純粹的。
遺憾的是,這樣的文字記錄太少,偶爾翻出一個便如獲至寶。現在感嘆那時候小孩子的純真無瑕,卻常被眼前這個業已長大的大孩子氣得心痛肝痛。同一個孩子,同一個媽媽,看孩子的角度不一樣了,小天使變成了“氣人精”。好像大人越來越貪婪,不滿足孩子的善和美,被社會裹挾著被私心裹挾著被各種焦慮裹挾著,終于按照某種“模板”“范本”審視自己的孩子,于是看她越來越不順眼,總想去雕琢,去打磨……而孩子卻沒有把別人的父母當模板,去指責去修正你啊。
就像女兒剛給我看的一幅人物畫,她前天畫的,用了好幾個小時,反復琢磨修改。女兒問我好看嗎,怎么說呢,她看起來有點憂傷,眉間蹙著,好像很無助,我說。她回答,就是這樣,這是有原因的,意思是我不懂。我確實不懂,不懂劇情(只知道是《柯南》劇場版里的一個人物),也不懂畫法,只能直觀地說感受。可是,我連贊美都吝嗇給,害怕鼓勵“錯”了。在我內心里,我可能更希望她把這幾個小時花在背英語或者寫數學題上。你看,多功利的媽媽。
還有另兩幅水彩。她前段時間花了好多心思畫的,自己評價不高,特別是小王子,說是畫“糊”了,眼睛畫得太大了。我覺得還好,反正我是畫不出來,那片湖水的倒影還是挺有感覺的。美盲(美術文盲)媽媽也只能給出這句蒼白的點評。誠然,這的確不是成功的美術作品,只是初學的涂鴉之作,可是作為媽媽,怎么也不能忽略她背后付出的辛苦。于是,一面心疼,一面跟自己作斗爭(克服“如果把心思放在什么什么上,就……”的念頭),搖搖頭,故作一個灑脫的媽媽。
孩子喜歡這個,喜歡沉浸在畫畫的世界里,專注認真,無人打擾,那是屬于她自己的創作空間。我能做到的也只是不打擾,任憑她趴在餐桌上涂涂畫畫幾個小時不做聲。時間長了,還是會提醒要寫作業,在管與放之間小心翼翼找著平衡點。我也覺得畫畫很好,但那只是“愛好”,主業應該依然是學習。
她苦心孤詣完成的畫,總也需要人來肯定,媽媽算是她“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吧。可是媽媽心里的“算計”太多了,回應總是少了幾分熱情,顯得過于“理智”而缺乏真誠,不像小孩子那樣對待媽媽至誠純然。
做媽媽,怎么愛孩子,實在是個太過復雜的問題。伸出雙手,站在孩子身后,是守護,是支持,是推動,是永遠的后盾……知易行難。一直在犯錯,一直在修正。希望以后可以少犯錯,不犯錯,做個溫暖的絨布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