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光縣教育局 吳希勝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中小學的教學與教研發生深刻變化,線上教學優勢凸顯,網絡教研也成了傳統教研或常規教研方式的有效延伸。本文以疫情下滄州市中小學教育科研發展為背景,分析了網絡教研的優勢和特點,指出網絡教研活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解決策略,希望為深化基礎教育網絡教研提供參考。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彌補“物理”形態校本教研專業支持力量不足的難題,網絡教研應運而生并日益受到重視。網絡教研是以網絡為平臺開展教研工作的新形式,它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現了跨區域、大范圍、多層面的交流和互動,擴大了教研工作的輻射面和影響力。
教研效益明顯增強。網絡教研的跨時空交流模式改變了傳統教研活動中組織者、專家和參與教師只能小范圍、短時間互動的局面,使更多的中小學教師有機會參與到教研活動中去,并能夠借助網絡平臺開展常態化交流。同時,網絡教研也放大了專家、教研員和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使得傳統教研活動中的專家答疑、觀評議課和專業指導從一對一變成一對多、多對一,實現了優質教研資源的共建、共享。
教研內容更加深入。網絡教研克服了傳統教研活動“定時、定點、定人、定內容”的局限,使得教育科研能夠介入教師教育教學實踐的始終,貫穿于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反思等環節。同時,網絡教研可以不間斷地與教學同步進行,深化了教研內容,拓展了交流空間,實現了教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的互補共生。
滿足了教師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傳統教研活動在有限時間內的單一教研內容和指導模式,無法滿足教師在知識結構、實踐經驗和教學風格等方面的個性差異,而網絡開放、互動的特點和多樣化的學習內容為教師互為導師和自選導師提供了可能。在網絡中,教師們自主結合、動態選擇、互教互學,根據需求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和學習方向,實現了1+1>2的效果。
網絡教研平臺建設有待加強。高質量的網絡教研平臺是取得良好教研效果的基本保證,而平臺欄目設置是否有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網絡資源的數量、質量是否能夠滿足教師需要,平臺本身是否便于教師使用,是判斷平臺質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從滄州市來看,一是目前全市還沒有建立統一的市級網絡教研平臺,無法及時高效地整合網絡資源、全面推進市級網絡教研工作;二是許多縣(市、區)的教研網或校園網還存在欄目設置隨意性大、網絡資源庫更新不及時、網絡管理技術與業務分工不明確、與上級教研工作銜接作用發揮得不充分等問題,亟須建設、整合和優化。
網絡教研的組織與管理有待完善。現階段,區域性網絡教研工作普遍缺乏整體規劃,存在各級教研機構及人員指導、引領力度不足,活動的計劃性和延續性不強,部門之間協調不夠的問題;在校本網絡教研工作中存在著“運動式”的功利思想,將校本教研與網絡教研割裂開來,缺乏整體思考和安排;或停留在一個活動一陣熱鬧,然后就偃旗息鼓的狀態;在全市的學科網絡教研活動中存在著學術梯隊建立還不完善,對一線教師的專業引領不夠、學術研討氛圍不濃等問題。
教研員和教師的信息素養有待提升。網絡教研對教研員和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當前教研員和教師的信息素養普遍偏低,不少教師對運用信息技術有畏難情緒,操作技能僅限于上網瀏覽、下載文檔;有的教師以工作壓力大、工作負擔重為由,參與網絡教研的積極性不高;有的教師雖然也參加網絡教研活動,但重獲取、輕參與,或雖同參與者泛泛而談,卻只局限于淺層次閑聊式的研討,最終造成網絡教研流于形式,難以發揮其優勢和作用。
強化對網絡教研的組織管理。網絡教研正在被更多的教研員和中小學教師所接受、熟悉、掌握并利用,上級管理部門和學校領導層應精心謀劃,創新網絡教研的有效機制與可行對策,持續推動網絡教研深入發展。一方面,從提高網絡教研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出發,研究網絡教研的運行規律和操作模式。對于網絡教研規律和特點的研究,包括對網絡與教研并行語境下網絡教研的總體規律和特點的研究,對網絡和教研并行語境下網絡教研整體操作模式的研究,對在具體網絡平臺下教研操作模式的研究及對相關因素、作用的研究等。另一方面,從整體發揮網絡教研的功能和作用出發,規劃構建網絡教研的立體布局和運行機制。要從促進網絡功能最大化的角度對各地現有的網絡資源進行普查、研究,規劃構建符合各地發展實際的網絡教研結構和運行機制,實現新課程問題解決的公開化、教研資源和課改成果的共享化、新課程研究的合作化。
強化教師的科研意識,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培養教師的網絡教研能力,首先要從轉變傳統的教研理念開始。學校應確保教師在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主體地位,鼓勵他們大膽進行教育科研活動,敢于表達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或獨特看法,大膽探索與進行反思。另外,可以結合國培計劃、省培計劃,依托各級教師發展中心大力開展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訓工程;有針對性地開展“送培到縣、送培到校”活動;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納入考核評價體系,并作為新任教師資格認證的必備條件。總之,教科研主管部門和學校應主動把握“互聯網+”潮流,將普及虛擬現實、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知識作為教師信息化培訓的重要內容,大力實施信息技術應用試點工程。
網絡教硏與常規教研有機結合。在加強網絡教硏,提高網絡教研水平的同時,學校也要加強常規教研,發揮常規教研“面對面”交流,參與者能夠全面、及時、深刻地親身經歷、感受的優勢,通過常規教研將硏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效果。例如,把常規教研中遇到的問題帶到網絡中來,在更大的范圍內展開研討;把網絡教研中引發思考的問題帶回常規教研中去,通過校本教研再找到與實際的結合點,在教學實踐中加以研究,發揮網絡教研成果的實際作用。另外,學校還可以組織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技能大賽、網上說課、教學評比等活動,將教研網絡化,網絡教研化,線上線下相結合,激發教師參與教研的內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