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第四十一中學 李瑞玲
2014年,在教育部出臺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多次提到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就意味著,培養學科思維能力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歷史學科作為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基礎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課堂是傳遞知識和提高學生學科素養的主陣地。要適應新課改和新中考的要求,就必須切實有效地推進歷史課堂的教學改革。傳統意義上以知識講授為主的“知識型課堂”的弊端凸顯,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教師開始進行“思維型課堂”的探索和研究。
“思維型課堂”即教師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其進行科學有序的思維方式的訓練和思維品質的培養。在“思維型課堂”上,教師必須圍繞教學主題,創設一系列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思維動力,從而達到訓練學生學科思維的目的。“思維型課堂”教學是要讓學生掌握發現、分析、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思維方法,不斷更新、重組、優化學生已有思維結構。“思維型課堂”的核心是問題驅動思維,更加注重學生獲取掌握知識的方法,在教與學的活動中真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歷史教學主題是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的核心和主體。提煉歷史教學主題,是在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下,在解決初中歷史教學關鍵問題的過程中,以《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指導,科學定位教學目標,提煉一節課的“靈魂”和中心思想。新課標明確指出:“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知道人類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新課標就教學建議也明確指出:“力圖從整體上把握歷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講述歷史知識。”基于新課標對于初中歷史教學的明確要求,教師需要指導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在歷史課堂中,教師就必須在教學設計中提煉教學主題。歷史主題的提煉,既能厘清歷史知識點和思維訓練點,配置思維導圖,還能厘清繁雜零散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也能引導和幫助學生多角度地去認識歷史現象,探尋同類歷史事件的規律,發掘歷史史實的本質。
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的本源在于問題情境,而且以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問題情境是指學生覺察到的一種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達到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維動力是探究歷史教學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依據認知理論,歷史教學過程是以不斷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方式來獲得新知識的思維過程。解決問題的關鍵首先是能提出問題,因此問題情境的創設是實施思維課堂的重點。在創設問題情境時,需要教師創造性地運用有效的方式,并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達到培養學生思維方法的目標。在師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信任是基礎。教師要讓學生們相信,他們擁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力量。在回答問題時,教師的表揚要具體,要表揚過程而不是結果,比如學生為了完成這一目標所做的努力、付出、堅持、創意、策略等。在學生完成一個問題后,不要讓他們在成功面前止步,教師繼續鼓勵他們去實現下一個目標,或者探尋另一個實現目標的方法途徑,從而使歷史學習充滿多維性、趣味性和挑戰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適時地啟發和點撥學生思維達不到的地方,從而全面激發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學生的內驅力得到充分的激發后,學習的效果自然就不同了。
合作探究是歷史知識應用遷移的過程。合作探究教學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合作探究需要教師充當組織者和聆聽者,并且善于示弱,這樣既能使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又能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完成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到自己獨立走的轉變,從而實現“跟教師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合作探究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可以師生互動,亦可生生互動。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合作探究的基礎,良好的師生互動環境是思維課堂的重要保障。“思維型課堂”教學離不開民主的課堂環境,和諧民主開放的課堂環境更有利于教師和學生思維的碰撞。初中歷史的合作探究教學,要在提煉主題的基礎上,利用好歷史思維教學案和問題的設置,符合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實際經驗,要求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對于綜合性較強、難度較大的學習任務,教師需要有效引導和幫助。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靈活掌握,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
“思維型課堂”更加看重教師的總結和反思。這里提到的總結不僅指一節課結束后教師的課后反思,也包括在上課的過程中對解決一個問題或一些問題后的總結提煉。它可以是簡短的幾句話點撥提升學生的認識,也可以是一個簡單明了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框架,還可以是對前一學習過程方法的總結等。這樣,學生在此基礎上再繼續探究新問題的難度就大大降低了,學習的動力也會持續下去。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只有真正地反思,才會有更大的收獲。
在《2018年美國教育趨勢》報告中,公布了當今美國教育最為關注的20個教育發展趨勢,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的基本理念是一個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可以通過一些方式發展和改變的,比如,個人努力、接受有挑戰性的工作、改變學習策略和尋求適當的幫助,這就打破了智力不可改變的傳統認識。而“思維型課堂”就是讓學生去挑戰大腦舒適區的極限,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去學習和思考有難度的知識,把碎片化的知識系統化,通過科學的訓練,學生的大腦就會發展出新的連結。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思維型課堂”不是要灌輸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要讓學生有持續學習的方法和動力,從被動地跟著老師學到自己主動學,也就是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