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晟
摘 要:互聯網的逐步發展與普及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在環境的轉向,這種轉向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在結構相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研究這一轉向過程及其原因,指出由此帶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困境,并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進路,有助于有效抵御互聯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沖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聯網;困境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06-0088-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肩負著培育青年思想、引導青年行為、將青年培養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重要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
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普及,傳統的社會交往行為以及在此基礎之上搭建起來的知識傳播與教育結構都發生了相應的轉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并逐步開始轉向。然而,這種轉向卻是不完全的。就其表征而言,其基本只集中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環境,并沒有涉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在結構的調整,這使得互聯網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一種“內外失衡”的困境。因此,為了提升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力,從互聯網視域出發,分析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困境,探尋解決之路,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向及原因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載體轉移至各類網絡平臺。一方面,由于互聯網技術的即時性、公開性和共享性均超越了傳統的紙質媒介,且其能夠以更小的成本承載更大的信息流,因此利用互聯網技術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節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產生的時間成本和物質成本就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基本選擇。以此映照現實,大多數高校都已經構建和完善了“線下課堂教育與線上思想宣傳”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載體也必將隨教育方式的改進而改變;另一方面,當前大學生群體作為網絡的重要參與者和使用者,傳統媒介已經逐步“脫離”了其日常使用范圍,報紙、廣播等傳統媒介載體已經逐漸被各類網絡公眾號、公眾平臺等取代。在互聯網的影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載體轉移至各類網絡平臺已是必然。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生空間開始轉變。互聯網技術的更新使得網絡成為一個越來越接近現實環境——或者說“平行”于現實之上的“虛擬空間”,這一空間“以知識、信息、聲音、圖像、文字等作為自己的存在形式”[2],其發生的一切都與現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影響著現實社會的運轉。加之網絡的虛擬性,錯誤思潮涌流,如果這一現象不加以阻止,勢必會導致網絡空間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真空”,嚴重影響作為網絡重要受眾的大學生群體。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僅僅局限于課堂、線下活動等空間,也開始逐步轉向網絡空間。
二、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受到沖擊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性下降。互聯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規模使用確實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信息,但由于網絡傳播的碎片化特征,這些內容往往以間斷的信息碎片形式出現,且相互之間存在著沖突和割裂,這就使得采用網絡資源作為教育教學內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體性受到沖擊,無法形成系統的教學內容。受教育者在接受這種碎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時并不能明確所接受的思想之間的聯系,更不能明確這一教育對自我提出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大打折扣。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內涵的深度不足。隨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向各類網絡平臺轉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內涵深度日益下降。一方面,為了適應網絡傳播“短平快”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較之以往更為精簡,力求用簡短的文字涵蓋龐雜的思想體系。雖然這種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范圍的擴展,但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受眾而言,其接受的都是淺顯的知識,更多的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不能有效指導其解決現實社會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這種內容的精簡不僅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發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升,還反過來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內涵深度的下降。具體而言,受教育者不能夠有效接受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夠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內涵進行了解,因此其也必然不能夠達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要求。在這一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無法有效判斷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問題所在,也不能根據受教育者的反映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對滯后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批判力度不足。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向打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壁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借助網絡不斷推進,但同時也意味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形勢更為復雜。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心仍舊處于對受教育者的單向“教育”中,機械地將理論知識輸送給受教育者,缺乏對現實的關照力度。雖然有時對已經發生的,容易引起青年大學生思想躁動的思潮進行了批評,但并未深入分析這些思潮產生的背景、并沒有根據不同思潮研究出合適的批判方式,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錯誤思潮的回應與批判陷入簡單的形式化之中,缺乏批判力和信服力,無法消除惡性網絡信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攻擊,阻礙了高校想政治教育效力的發揮。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動機制尚待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和空間的轉向極大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機制。在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通常處于課堂教學的“邊緣”,扮演著被動的“接受者”的角色,施教者則位于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進程的中心,采用“灌輸”的方式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的互動呈現一種單向流動態勢。在互聯網環境下,由于網絡的平等性使得人人都能夠發聲,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角色不再唯一,受教育者也更樂于就同一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這種由網絡空間衍生出來的態勢改善了受教育者的地位,逐漸反作用于線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線下的教育教學中,課堂互動機制仍舊以“單向灌輸”為主,這與學生迫切希望參與發聲的愿望以及互聯網互動方式的革新相沖,不僅不利于穩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也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構失衡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軟硬件建設失衡。隨著互聯網的強勢入場,高校的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轉移至線上,這就要求各大高校要根據本校實際情況打造穩固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但是在實際建設進程中,由于對思想政治教育全局把控不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軟硬件建設出現失衡。就其具體表現而言,一方面是硬件建設太過迅速,脫離了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計劃。一些高校打造了許多的網絡平臺,卻缺乏相關運行人員和思想政治教師指導,導致這些平臺在傳播內容上無法把關,摸不清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看不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同時,這些網絡平臺及載體的建設并沒有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使用習慣,其本身的使用便捷性和功能性存在缺失,無法組織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這種無用“硬件”的繁殖極大浪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產生了巨量的冗余信息,無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支撐;另一方面,“硬件”的建設破壞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結構。在同量資源中,“硬件”建設的支出提升意味著“軟件”資源的減少。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建設、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培訓等方面的建設存在明顯不足,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呈逐年下滑狀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在張力嚴重匱乏。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結構失衡。就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端而言,存在“量”增而“質”減的現象。在互聯網的支持下,各類線上線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較之以往更為豐富,但部分活動沒有考慮受教育者的時間安排和實際需要,這造成受教育者的空余時間受到“壓榨”,在活動與活動之間忙碌,不僅無法有效吸收、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無法通過實踐檢驗內容的正確性。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端而言,主要問題在于受教育者對于教育需求的盲目性。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使得網絡泛娛樂主義蓬勃生長,其作為一種“價值取向虛無、話語邊界彌散的社會思潮”,以“平臺資本意志為中心”,“不斷設計并激發網絡娛樂受眾的‘虛假需要”[3],使得作為網絡受眾主體的高校受教育者在各種需求之間盲目徘徊,無法確定自己的真正所需,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去著力處,無法精準展開。這種供給的不完善與需求的盲目相撞,造成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結構的失衡。
三、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進路
1.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質量為中心
首先,過濾、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來源,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整體性。“整體性作為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和科學方法,體現在世界的普遍聯系中,內蘊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中,也是指導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向前發展的學理依據”[4]。如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體性喪失,那么其各因素間的合力將消失殆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將停滯不前。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來源已經與網絡密不可分,因此不能因為網絡信息的繁雜與碎片化,就阻止引用網絡資源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而是應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內容選擇時,注重對各類網絡信息進行甄別、檢查和過濾,分析其應用環境與所指對象,選擇出適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用的原始材料,避免出現“錯引用、亂引用”的狀況。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對過濾后的內容進行充分整合,注重所引信息之間的邏輯性關聯、內容嵌合度與整體度,避免出現內容前后矛盾、互不相關等現象。以此從根本上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整體性。
其次,持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內涵建設。一方面,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獎懲追責機制,克服過度簡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錯誤傾向。對于取得良好教育實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進行宣傳與研究,對于因簡化內容而引起的表意不明,教育失效等問題進行嚴格懲治,以制度構建實現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方式的有機結合;另一方面,將思想政治教育經典作品的研讀與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情況的調研考察相結合。“理論是行為的先導”[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內涵的建設應牢固立足于馬克思、恩格斯及相關馬克思主義者的經典著作之上,否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極易失去理論支撐,成為失序的思想堆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6];“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7]。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對學生思想動態的調研和把控,做到“有的放矢”,否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將有失去實踐根基,成為“無根之木”的風險。
2.以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為關鍵
首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當前網絡空間中各種社會思潮紛繁復雜,相互交融,以“多元化”為名行消解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地位之實。在對這些思潮進行批判時,若缺乏“參考系”,不僅容易造成批判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片面化困境,無法從根源上去除錯誤思潮產生的根基,也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對錯誤思潮的回應缺乏“底氣”,成為文字上的無意義活動,更有可能被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個人感情影響,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向邪路。這就要求高校“把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滲透到學校的教育教學之中,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要求學生們看問題、做事情的時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參照標準,要避免偏頗,不要以二元價值觀判斷和處理事務,不要因狹隘的情感左右理性”[8]。只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營造風清氣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才能不走偏,批判才能更有力。
其次,設置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議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流互動機制。伯納德·科恩(Bernard Cohen)曾對議題設置的功能進行過清晰的表述,他指出:“在多數時候,報界在告訴它的讀者該怎樣想時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訴它的讀者該想些什么時,卻是驚人地成功”[9]。在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施教者通常通過單向灌輸來決定受教育者“應該怎樣思考”,但在互聯網的影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能通過引導受教育者“該想什么”,才能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進行。因此,互聯網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挖掘經典傳統文化以及國外優秀文化,設置能夠觸動受教育者情感、引起受教育者關注、激發受教育者興趣的議題,以此在議題交流中實現教育雙方的平等對話和觀點交融,破除“單向灌輸”帶來的思想政治教育弊病。
3.以調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構為基礎
首先,平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軟硬件建設。一方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硬件”建設規劃。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建設不僅要綜合考量各高校面臨的實際問題、資金情況、資源狀況,制訂嚴格的建設計劃,還要定期對建設進程進行考察,整改不合理的建設項目,控制好“硬件”建設力度和速度。同時,豐富線上教育技術,優化網絡平臺的使用性和交互性,增強受教育者的學習體驗,提升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隊伍建設。教師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組織者和負責人,其自身的教學水平直接關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績。因此,高校不能忽略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隊伍的建設,而應把思政課教師隊伍納入教育事業發展和干部人才隊伍建設總體規劃。在師資建設上,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吸收優秀教育者加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教師總體教學素質。在資金投入和資源配置上,合理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傾斜,定期組織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培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力。
其次,調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結構。就供給端而言,在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要合理安排舉辦密度和舉辦時間,嚴控無關活動的開展次數,減少重復性開展,給予受教育者足量的時間與空間消化所學內容;就需求端而言,警惕網絡泛娛樂主義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侵蝕。一方面,政府、立法部門及高校加強互聯網法律法規建設。對于損害國家利益,傷害人民情感的“娛樂”思想要嚴格懲治,以法治化、規范化手段管控網絡空間,去除不良思想對受教育者的蒙蔽,引導受教育者認清自我需要;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要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理性參與網絡的交流與溝通,自覺抵制各類網絡泛娛樂圖景對自我的蒙騙,杜絕需求盲目性的產生。由此,互聯網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才能有所突破。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2]朱耀華,郝小芳.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6.
[3]張恂,呂立志.祛魅與消解:網絡泛娛樂主義的資本邏輯批判[J].思想教育研究,2020(6):72-76.
[4]高德勝,張耀燦.整體性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構成要件研究[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0(2):181-186.
[5]張果.當代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77.
[6]人民日報社理論部.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26.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
[8]王成,趙建軍.爭當生力軍實現中國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1.
[9]趙建國.傳播學教程[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