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惑之
沈鴻先生是一位既能刻苦自學獲得理論知識,又堅持踐行的偉大“實干家”。曾主導研制出中國首臺12000噸焊接結構的鍛造水壓機;研制成功中國第一套火車輪箍軋機;領導研究設計制造了許多重大機械設備,如3萬噸模鍛水壓機、4200毫米厚鋼軋機等。還主持葛洲壩大閘門設計制造,1981年一期工程告捷時,沈老賦詩:“江流億萬年,主道今日變,且待七一節,通航又發電。”沈鴻精神變物質就是“大國重器”,其魂魄乃是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建國、愛國主義的指導思想,提倡研究、試驗、設計、制造、安裝、使用、維修‘七事一貫制的工作方法。”
憶往昔,上個世紀60年代初的困難時期,吃飯都要勒緊褲帶。“大國重器”還是夢中情懷。大水壓機是制造大發電機、大軋鋼機、大化工容器、大動力軸一類鍛件所必須的設備。我國要發展機械制造業,就應該有這種利器。世界通常情況下,制造偌大的機器所必需的大鍛件、大鑄件、大機床、大廠房、大專家,當時的江南造船廠卻“五大”皆空。12000頓水壓,當時的國情,按通常辦法造不出來。因為沒有搞大鑄件和大鍛件的手段,也沒有大機床加工,更沒有大設計師。幾位外國專家看了我們的辦法都是直搖頭,莫衷一是,認為根本不行。可是中國搞出來了,用自己的設計、自己的材料、自己的工廠制造的第一臺12000頓自由鍛造水壓機完成了。試用結果,證明性能良好。
大國重器之母機的問世,靠的是什么力量?1987年5月初,我采訪沈鴻時,他依然豪情滿懷地對我們說:“靠的是‘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憑借群眾勇于實踐的科學態度。”“敢想,敢干,敢同任何技術難題較量”。這就是《沈鴻論機械科技》中那篇只有幾百字的文字《集體智慧的結晶》之精髓。沈老對我一再強調,“是因為應用了《實踐論》,應用了《矛盾論》,發揮了集體智慧!”
半個世紀來,我無論是在報業編輯服務,抑或在商場拼搏,始終把沈鴻老送給我的著作當做案頭書。是我戰勝困難的精神武器,是我克服懈怠的興奮劑,是我“不知老之已至”繼續伏案碼字的動力。人老謝事不落寂寞,只緣初心翻浪波。
沈鴻老不忘初衷,對毛澤東思想貫徹始終,對辯證唯物主義情有獨鐘。一篇1984年的關于機械工程的講話《掌握辯證唯物主義,促進科學技術進步》至今發人深省。沈老的諸多講話充滿著辯證思維。是年他應約在輕工業部的報告,談笑風生,啟迪思想。當年上海“申報”的副刊叫“自由談”。沈老借題發揮的“自由談”中有諸多金句流傳至今,諸如“輕工業不輕,小商品不小”,“產品質量和精神面貌”。今天讀來,依然有味道。永久和飛鴿牌自行車、蝴蝶和蜜蜂牌縫紉機、上海牌手表,是我們那代人的“三大件”。這是自勵更生、發憤圖強的結果。也是敢想、敢說、敢做和嚴格、嚴密、嚴肅的科學態度的具體表現。
沈鴻鼓勵晚輩的諸多話語中,我至今牢記且踐行的是:要提倡愛國主義,提倡自力更生,提倡艱苦奮斗,提倡勤儉建國,這并不同學習外國先進經驗有矛盾,應該是統一的。你沒有自力更生,沒有愛國主義,空喊學習,那是很危險的,報紙上多次揭發出來的上當受騙,不是明顯的事實嗎?因此,我們要學習外國東西,第一,要知道自己;第二,思想一定要符合黨的政策和四項基本原則。我們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不是唯利是圖,兩者并不矛盾。既向外國學習,又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只有統一,我們才能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只向錢看、向洋看,這是危險的。
沈鴻對一個時期“唯心論”的盛行極度反感且有清晰的認識。當一些報刊上鼓吹“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大躍進”和“一無資料,二無技術,三無設備,四能創造,五能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之類的違背科學常識的觀點,沈鴻憤然說,“人家花了上百年的時間,我們一二三四五就解決了?這是極左思潮!”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需要學習。沈鴻發現“我們缺的不光是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更缺”。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當下,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必須擁有更多的像沈鴻這樣不忘初心,對黨忠誠,情智橫溢,懂得辯證法,立志“科技興國”的實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