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嘉慧 陳思旗 呂四偉 劉慶 王詩睿
【關鍵詞】互聯網+;生態農業;鄉村振興;農家樂
“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時候都要放在重要位置。“三農”問題,指農村、農業和農民這三個問題。具體來講:農業問題就是發展農業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兩個方面:農產品的供給數量和農產品質量(包括質量安全)。農村問題,是農村中存在的問題,主要也包括兩個方面:農村的社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與社會事業)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農民問題,是與農民利益直接相關的問題,同樣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農民的經濟收入和各種社會權利。尤其是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后,解決好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問題更加迫切,廣大農民對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期望也更加迫切。為了進一步發揮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在實踐體驗中深入學習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刻內涵和偉大歷史成就。團隊赴天津市薊縣梨木臺考察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農村建設模式。
在去往梨木臺的路上,雖然一直走的都是山路,但看到了與其他山區不一樣的“風景”。放眼鄉間山水,享受鄉村氣息。村落是和城市相對應的存在,對于農民,它給予他們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對于都市,它給予溫暖和詩意。當看到道路寬敞明亮,路徑設計安全。還有道路兩旁設置的休息區、觀景區以及賣蔬果特產的地攤,不禁感慨鄉村的變化無一不體現出濃厚的人文情懷。而正是鄉村振興政策讓現在的農村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到處綠水青山,少見垃圾和污水;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水、電、路、村部、衛生所建設標準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老百姓的房子也大多改建成了二層樓房,白墻灰瓦的居民樓鑲嵌在青山綠水中,好一幅和諧的風景畫,美不勝收。進入景區,發現景區的建設已經相對完善,哪怕不選擇觀光車,徒步登山的線路也修建得平整美觀。每隔幾百米都會有休息站,十分人性化。
同時,團隊還參觀了景區里的抗日根據地。薊縣曾是天津抗擊日軍侵略的主戰場之一。梨木臺位于薊縣東部山區,這里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山洞眾多,為當年八路軍戰士休養生息筑起天然屏障。但是也能感受到當時條件的艱苦。就是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中國共產黨浴血奮戰,頑強斗爭,帶領全國人民走向了新中國,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經過對薊縣梨木臺的相關調研發現,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的具體體現、鄉村經濟的高速發展,都得益于鄉村振興的相關政策,使得當地的村民經濟收入不僅僅局限于種植耕作,鄉村的商品經濟快速發展,拓寬了鄉村經濟的發展面。村民有了更多的收入來源。薊縣的特色小吃、特色文化在梨木臺景區展現得淋漓盡致,傳承紅色文化,推動鄉村振興,完美地體現出了區域性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和鄉村振興戰略所帶來的巨大好處。
采訪發現,游客的年齡范圍大概在5-65歲。上到古稀老人,下到咿呀學語的孩童,還有一些白領和寫生的學生。游客對親子游以及親近自然、體驗美食等需求較高。其中有許多老年人是帶著對負氧離子的訴求來到這里,為達到促進身體吸收、提高免疫力等效果。此外,通過景區工作人員了解到雖然美景盡收眼底,但鄉村發展仍存在些許問題。他說道:“梨木臺十一月中旬就封山了,這段時間不接待游客,而景區的門票、車票等又是當地的主要經濟來源。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農戶們基本處于零收入的狀態,開支卻不斷。”團隊走訪了經營農家樂的農戶,農戶表示,農家樂中老年人經營居多,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淡旺季經營業績兩極分化嚴重,尤其是疫情出現的這段特殊時期,為他們生產生活帶來了困擾。
梨木臺景區對周圍農村輻射帶動作用極強,周圍農戶大多依靠景區帶動經濟作為發展主體。但當地農家樂還以傳統方式經營居多,缺乏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在新時代年輕人應該發揮自身優勢,將互聯網+引入農家樂,讓淡季不再靠旺季,使一年四季都是旺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鄉村振興依托綠水青山,在新時代、新政策的背景下,以互聯網+的新技術開拓新的市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原先的計劃,原本應該是旅游旺季,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好時候,現在前來游玩的人卻寥寥無幾。疫情當下,人民群眾理應響應國家號召,少出門,少接觸,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發展要止步。互聯網技術的日漸成熟、快速的物流網運輸都能讓這些綠水青山里藏有的天然寶藏包起來、發出去,讓人們足不出戶感受鄉村的美好[1]。
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梨木臺景區就做到了利用自身地理環境的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加速當地經濟的發展,鄉村發展越來越好,鄉村變得越來越吸引人,人民越來越富裕。我深刻感受到薊縣梨木臺景區改革適應了當前發展的大趨勢,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效益為一體,走出了一條推動精準的鄉村振興的新路子,為許多地方創造了可學習、可借鑒、可復制的鮮活經驗。也深刻領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部署,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深入鄉村走訪調研,不僅對鄉村的人文地理和鄉土鄉情有了真切感知,還在實踐中鍛煉了服務人民、知行合一的能力。雖然當地農戶發展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但只要堅持黨的領導,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緊跟時代步伐,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五大目標分別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世界旅游組織可持續旅游議程提出的可持續旅游發展目標是經濟可觀、地方繁榮、就業公平、社會平等、游客滿意、地方控制、社區福利、文化豐富、生物多樣、資源效率與環境純凈。這與新農村建設目標不謀而合,只要按照可持續發展規則發展鄉村旅游就可實現旅游推動新農村建設的目標。當前,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同時意味著“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戰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當下,應將重點轉移到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上來。鄉村振興戰略是長期戰略,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戰成功。它不是少數人的工程,但同時又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與奮斗。每個人、每一個新時代的建設者、接力者的汗水都隱含在這個長期、艱巨、復雜的歷史進程中。這要求每一個人在思想上必須有打持久戰的準備;在行動上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在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堅持歷史的眼光和戰略定力,用辯證的思維、科學的方法、正確的策略,把控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節奏。
新時代青年應該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美麗鄉村建設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充分發揮青年在鄉村振興中的生力軍作用,持續關注鄉村振興政策,發揮自身優勢,將互聯網+引入農家樂,讓生態農業帶動經濟發展,幫助農戶創收的同時讓更多人感受到鄉村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