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禮君 祝渭靜

摘 ?要:目的 ?研究膽結石癥患者通過腹腔鏡下微創手術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抽取西安市閻良區人民醫院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膽結石癥患者共150例,將其依循雙盲隨機法分為對照組(75例,施行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方式)與觀察組(75例,施行腹腔鏡下微創手術治療方式),研究比對患者的臨床手術指征與并發癥發生情況等。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膽結石癥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天數、腹痛消失時間更短,出血量更少(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膽結石癥患者的腹腔感染、切口感染、腸粘連等并發癥發生率更低(P<0.05)。結論 ?腹腔鏡下微創手術治療對于縮短腹痛消失時長與住院天數,保障手術安全性等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療效確切。
關鍵詞:膽結石癥;安全性;微創手術;臨床療效;腹腔鏡
中圖分類號:R657.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5-0047-03
膽結石癥是當前普外科較為多發的一種膽道外科病癥。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升,膽結石癥的發病率有升高趨勢[1]。以往主要通過開腹手術進行治療,但其對患者創傷大且術后恢復緩慢,治療效果尚不理想。近些年來,隨著微創手術與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下微創手術越來越廣泛應用于泌尿外科疾病的臨床治療中[2]。根據相關臨床報道指出,將腹腔鏡下微創手術治療應用于膽結石癥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收效較滿意[3]。有利于減少對患者的創傷,避免結石殘留,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提高手術安全性。但國內外對于此類報道相對較少,依然缺乏臨床依據。在此次實驗中,對150例膽結石癥病患的結石清除效果開展對比和探討,旨在探析不同術式對于提高手術安全性效果的差異性,現將此次結果闡述總結如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西安市閻良區人民醫院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膽結石癥患者共150例開展此次研究,通過雙盲隨機法分組標準將入選對象分為兩組,分別為觀察組(n=75)與對照組(n=75)。觀察組中女性54例,男性21例;年齡分布在25~76歲之間,平均值為(43.82±4.27)歲。對照組中女性52例,男性23例;年齡分布在26~77歲之間,平均值為(43.85±4.29)歲。研究項目均按程序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膽結石癥患者或其家屬簽署了診療知情同意書。對兩組各項臨床上數據經統計學比對后顯示,結果呈現出差異細微(P>0.05)。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①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中[4]膽結石癥診斷標準,且經MRI、CT、B超等確診;②患者的臨床資料全面;③無神經系統疾病、全身免疫系統疾病;④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患者的臨床信息資料不全面;②有心臟、肝腎等其他內器官疾病者;③患者存在失聯風險;④哺乳期或妊娠期患者;⑤手術禁忌證者。
1.3 ?方法
對照組(75例,施行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方式),實施持續硬膜外麻醉,患者采取平臥位,經右上腹旁正中腹直肌進行切口,長度約為1 cm左右,切開各層腹壁,后常規進入腹腔,將患者膽囊切開,取出里面的結石,進行傷口縫合,后進行常規抗感染治療和T管引流,14 d后行T管造影,診斷證實無殘留結石,21~28 d后拔除T管。
觀察組(75例,施行腹腔鏡下微創手術治療方式),實施氣管插管全麻,患者采取平臥位,先在患者臍孔的下方建立CO2氣腹,腹腔壓力保持在1.7~1.9 kPa,置入腹腔鏡進行探查,探查患者的腹腔情況,掌握其膽囊、腹腔內的實際病變情況,觀察是否存在腹腔粘連及其他情況,若患者的三管粘連較為嚴重,將鉗夾置入腹腔,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精確掌握膽管內結石數量、大小與位置后,采取膽總管前壁入路,放入腹腔鏡,通過取石籃取出膽結石,手術完成前做肝外膽管檢查,以免殘留膽結石。后進行常規抗感染治療和T管引流,14 d后行T管造影,診斷證實無殘留結石,21~28 d后拔除T管。
1.4 ?觀察指標
通過統計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天數、腹痛消失時間、出血量等對兩組臨床手術指標進行觀察評價。通過統計患者的腹腔感染發生率、切口感染發生率、腸粘連發生率等對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觀察評價。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納入SPSS23.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并發癥)用[n(%)] 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臨床手術指標)以(x±s)表示,行t檢驗,若P<0.05則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150例膽結石癥患者的臨床手術指標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膽結石癥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天數、腹痛消失時間更短,出血量更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150例膽結石癥患者的并發癥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膽結石癥患者的腹腔感染、切口感染、腸粘連等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由于我國人民喜歡食用高膽固醇、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此類食物在食用過程中極易誘發膽結石癥[5]。據統計,全球的膽囊結石成年人病例已達病例數的10%~20%。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升,膽結石癥的發病率有升高趨勢,且女性患者的發病率高于男性,癥狀多表現為左肩放射痛與右上腹不可忍受的劇痛。
當膽結石癥嚴重阻塞膽道時,可導致膽道出現橫阻狀況,給病人帶來巨大的痛苦,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均可帶來嚴重危害。臨床上將手術治療作為治療該病的主要治療手段,以往主要通過開腹手術進行治療,需要在患者的右上腹旁正中腹直肌做一個切口,其對患者創傷大且術后恢復緩慢,傳統開腹手術在實施過程中極易出現大出血、術后腹腔感染、切口感染、腸粘連等多種并發癥,因此傳統開腹手術的治療效果尚不理想。
隨著微創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膽結石癥的治療方法逐漸趨向于微創、安全和有效[6]。臨床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施行腹腔鏡下微創手術治療方式,其主要通過在患者臍孔的下方建立人工氣腹,置入腹腔鏡掌握其膽囊、腹腔內的實際病變情況,利用腹腔鏡可為術者提供放大、清晰的圖像,提升手術精度與安全性,更為充分的清除結石,避免結石殘留。腹腔鏡下微創手術具有微創、碎石效率高、恢復快、安全性高等優點,有利于減少對患者的創傷,避免結石殘留,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提高手術安全性。
研究結果表示,腹腔鏡下微創手術治療對于縮短腹痛消失時長與住院天數,保障手術安全性等有重要意義,療效確切,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
參考文獻
[1]李兆然.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臨床療效對比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12):228-230.
[2]趙恒寶,金煒.微創保膽取石術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療效及預后觀察[J].當代醫學,2018,24(13):43-45.
[3]李典春.腹腔鏡微創治療對肝膽結石患者臨床療效不良反應及預后的影響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31):76-78.
[4]張延科,鄧恒森.分析并研究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結石臨床療效以及安全性[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3):111+126.
[5]衛鋒.高原地區腹腔鏡手術治療老年膽結石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2019,6(13):9.
[6]旦增多吉.腹腔鏡手術治療老年膽結石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