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偉
摘 ?要:目的 ?分析對股骨頸骨折患者實施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方式的臨床療效及對其并發癥發作概率的影響。方法 ?選擇2017年1月~2019年12月,松原吉林油田醫院收治的10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按患者入院日奇偶數,分為觀察組(50例,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和對照組(50例,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情況、術后并發癥發作概率情況。結果 ?與對照組相對比,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總發作率低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總發作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應用在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診治方式中,可提升其整體治療效果,減少其術后并發癥發作概率,幫助其保持較好的恢復狀態,使其在較短時間內恢復較正常的行為活動方式。
關鍵詞: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股骨頸骨折;臨床療效;并發癥發作概率
中圖分類號:R683.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5-0054-03
股骨頸骨折主要是指于患者股骨頭以下,股骨頸基底部以上發生的骨折癥狀,一般情況下,此病癥多因骨質疏松所致,因此此病癥也多發于中老年人群,其常見臨床癥狀為疼痛、活動受限、下肢畸形等,易對患者正常生活狀態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股骨頸骨折患者需及時入院就醫,以改善其骨折病癥,避免其站立、行走等活動方式受限[1-2]。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應用在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診治方式中,通過對此手術治療方式臨床治療效果的探究,以了解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臨床應用效果,幫助患者恢復較正常的行為活動方式,避免其正常生活狀態受過多影響。本研究旨在分析對股骨頸骨折患者實施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方式的臨床療效及對并發癥發作概率的影響,現將此次研究結果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2019年12月,松原吉林油田醫院收治的10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按患者入院日奇偶數,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共50例,其中女性患者28例,男性患者22例;年齡范圍為55~77歲,平均年齡為(63.76±3.79)歲。對照組共50例,其中女性患者29例,男性患者21例;年齡范圍為56~79歲,平均年齡為(63.95±3.84)歲。研究選擇的所有研究對象及其家屬均自愿簽字同意,并自愿納入此次實驗中,同時經由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對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如年齡、病史等通過應用統計學對比分析后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和討論。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成人股骨頸骨折診治指南》中診斷標準[3],均為股骨頸骨折患者;②患者有較明顯的活動受限等臨床癥狀。
排除標準:①患者陳舊性骨折有復發跡象;②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礙;③患者有其他嚴重腫瘤疾病;④患者有偏癱等易影響功能評定的合并癥。
1.3 ?方法
1.3.1 ?治療方法
對照組:對照組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其治療方法具體如下。行硬膜外麻醉,并讓患者保持平臥體位,于其患肢前外側作一切口,顯露髖關節囊,分離關節囊外的粘連,使其顯露至髖臼周邊和大轉子基底。切除關節囊和滑膜后,脫位股骨頭,以切除殘留關節囊和滑膜,后切除、取出股骨頭,清理髖臼。最后安置髖臼,將髖臼壓放置臼床上,調整后人工髖臼位置后,將其周圍多于粘固劑進行刮除。后行股骨頭置換,注在放置人工股骨頭時,需保持輕度外翻和前傾。術畢,縫合創傷。
觀察組:觀察組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其治療方法具體如下。同樣行硬膜外麻醉后,于其患肢后外側作切口,顯露髖關節囊,在沿髖臼作T形切開,用粗絲線吊起關節囊,以保留關節囊和髖臼孟唇,后切除、取出股骨頭,修整股骨頸,擴大髓腔后,將骨水泥置入髓腔,再插入假體,并調整好位置,直至骨水泥固化。最后復位人工股骨頭,清除假體插入后周圍過于的骨水泥塊,待股骨頭復位,縫合關節囊。術畢,縫合創傷。
1.4 ?觀察指標
統計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情況,即統計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這三項指標數據,以分析判斷兩種治療方式對患者治療情況的影響。
統計分析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作概率,統計患者術后有深靜脈血栓、感染這兩種并發癥發作情況的例數,以分析判斷兩種治療方式對患者治療情況、整體治療進程的影響。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的對比
統計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情況,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作情況的對比
統計分析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作情況,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總發作率低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總發作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股骨頸骨折一般是因患者骨質疏松,骨強度下降,致其股骨頸生物力學結構有削弱現象,進而致其股骨頸尤為脆弱,則在一定外力作用下,如平地滑倒,都易致其股骨頸發生骨折現象,致患者出現疼痛、活動受限、下肢畸形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的行為活動方式,影響其正常生活狀態,因此患者需及時入院診治,以改善其骨折病癥,幫助其恢復正常活動方式[4-5]。
利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對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救治,于患者后外側作一切口后,即可顯露關節囊,保留關節囊、髖臼孟唇,切除、取出股骨頭,修整股骨頸,使人工股骨頭能順利同患者的股骨頸相接觸,保障二者間的有效連接,擴大髓腔,將骨水泥置入髓腔后,插入假肢,再調整好位置,至骨水泥固化,以保持其較穩定的位置,復位人工股骨頭,將多余的、固化后的骨水泥塊進行清除,縫合關節囊,即可完成手術。此手術治療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股骨頸骨折后不愈合或股骨頭缺血壞死等狀況,幫助患者恢復較正常的,如站立之類的行為活動方式,幫助其恢復較正常的生活狀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相比于全髖關節置換術,不需切除關節囊、滑膜,因此其整體的手術所需時間與術中出血量更少,手術創傷小,手術所用費用更低,患者術后能有更好的恢復狀態[6]。因此在本研究中,通過這兩種手術治療方式對比可知,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所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更少,術后并發癥發作概率更小,且因創傷更小,患者術后恢復狀態更好,尤其是對身體素質不佳的中老年人群而言,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對其整體的治療效果要更佳,其術后能保持較穩定的恢復狀態,同時對其行為活動方式有較好的改善。
綜上所述,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應用在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診治方式中,可提升其整體治療效果,減少其術后并發癥發作概率,幫助其保持較好的恢復狀態,使其在較短時間內恢復較正常的行為活動方式。
參考文獻
[1]王紅瓊.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2018,28(24):261-262.
[2]李國興.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對比[J].中外醫療,2018,37(13):81-83.
[3]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創傷骨科學組,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創傷專家工作委員會.成人股骨頸骨折診治指南[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8,20(11):921-921.
[4]董哲.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與空心加壓螺釘固定治療股骨頸骨折對比研究[J].蛇志,2018,30(4):651-653.
[5]張淑艷.全髖關節置換術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效果比較[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7,25(3):21-23.
[6]陳東.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與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的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7):93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