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韓曉霞
從古代私塾到現代化教室,再到以網絡為載體的電子虛擬教室,教室的形式一直處于演進之中。然而,無論教室的樣貌發生怎樣的變革,它都不是一處簡單的物理空間,而是師生或學習者生活和學習的文化場域。
語言是思維的花朵,一間教室的語言是生活于其中的學習者的智慧結晶,也是一面折射教室文化的鏡子。筆者所在的東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學,倡導“生態教育”理念,主張創設師生關系親密而和諧的生態教室。每一間教室都有個性化的名字,也有著獨特的教室語言和文化。本文以筆者所在的小貝殼教室為例,探討教室語言對學生成長的積極作用。
今日小小貝殼,明日璀璨珍珠
在學校的日常運行和管理中,班級是最基本的單位,而以“X年X班”的數字化方式命名教室無疑是簡潔明了的,在行政管理中具有非常清晰的指向性。但在教室文化建設方面,個性化的教室名稱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個班名往往可以承載豐富的文化內涵。
筆者所在的教室名為“小貝殼教室”,在學生步入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教師便通過繪本、故事等多種方式闡釋班名的由來和意義。之所以叫小貝殼教室,是因為每一位學生就像一枚貝殼,兼具堅強和柔韌兩種特質,而成長的過程就像貝殼一樣,歷經“千辛萬苦”,最終才能孕育出璀璨的珍珠。
在小貝殼教室,教師親切地稱呼學生為“小貝殼”,在日常的教學和班級活動中一次又一次擦亮“小貝殼”這個班名。無論在教室的環境創設上,還是在班旗、班徽的設計中,抑或是自制手工書的LOGO中,我們均加入“貝殼”的圖文元素。在學校重要的節日活動,如戲劇節、體育節、讀書節、文化藝術節中,我們一次又一次響亮地喊出自己的班級口號——今日小小貝殼,明日璀璨珍珠。
這句伴隨著班級名稱衍生出來的口號,逐漸深深鐫刻進學生的心里。
以美的眼光,發現美的所在
在小貝殼教室有一個特殊的角落,那里貼滿了五彩繽紛的便利貼紙,每張貼紙上寫著不同的文字:
“嘉儀,你的朗讀簡直太棒了,謝謝你用聲音帶給我們美的享受。”
“一毅,謝謝你今天提醒我帶水杯,要不我就忘記了。”
“修辰,你上課發言的聲音越來越洪亮了,真的很棒哦!”
“莫言,謝謝你幫老師整理隊伍,真是我的好幫手。”
“田昱,今天你在課堂上貢獻的智慧簡直太讓人驚喜了!”
……
這是班級展開的一項特色活動——尋找最美小貝殼。教室里的每一個人,包括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成為最美小貝殼的發現者,只要發現對方的閃光點就可以寫在便利貼上,并且大聲讀出來,再貼在墻上。
學期初的時候,有些學生總是盯著同學的缺點,時不時地找老師“打小報告”。教師在指正學生不足的同時,能否通過某種方式把他們引向積極與美好呢?于是我們發起了“尋找最美小貝殼”的活動,發現者即是評價者,評價的主體不再局限于教師,學生之間可以互評,甚至學生也可以評價教師的行為。當學生能夠發現別人的美好時,不正說明他的內心蘊藏著美好嗎?
因此我們說:以美的眼光,發現美的所在。
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
“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這句話在小貝殼教室是非常流行的。我們試圖告訴教師,錯誤是學生成長的一部分,面對犯錯的學生,千萬不要過分苛責。同時,我們也試圖告訴學生,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可以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不要害怕犯錯。退而言之,教師也不是永遠都是對的,也有犯錯的時候,坦誠地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有助于破除所謂的“權威感”。
在本學期的一個項目課程“做最好的自己”中,我們帶著學生了解自己、認識自己,進行了許多話題討論和探究。當問及學生“你覺得現在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嗎?”有的學生自我認同感很強,能夠列舉出自己的諸多優點,但更多學生看到的是自己的不足,比如作業很拖拉、自理能力不強、總是丟三落四、作文總是寫不出、數學題目不會做,等等。
當學生秉承反思精神認識自己的時候,我們一方面覺得欣慰,另一方面也從他們不安的眼神中覺察到一絲失落。因此,教師常常在班上說,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同時不足、挫折也是學習的好機會。希望讓學生放下壓力,輕松面對成長過程中的錯誤、不足及挫折。
許多教師有這樣的感慨:一年級的學生剛入學時眼里有光,課堂上小手頻舉,爭先恐后,但隨著年齡增長、學段提升,越來越多學生的眼神變得黯淡,原本活躍的課堂也變得靜默起來。與之相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能否認的是,越來越多學生害怕犯錯,害怕失敗,害怕丟臉。
對于一間生態教室而言,我們希望它是沒有恐懼的,讓生活于斯的師生有自由呼吸的空間,有敢于面對錯誤的勇氣。
學習讓我看到更大的世界,去到更遠的地方
臨近期末,我們在教室里展開了一個話題討論——如果沒有考試,你還會學習嗎?這次討論緣起于筆者在小區電梯里與兩位小學生的對話:“馬上就要放寒假了,期待嗎?”“不期待,感覺壓力很大,我媽說了如果期末考試考得好,就能過一個開心的新年,要是考不好就只能過一個凄慘的新年!”孩子緊皺的眉頭和沉重的語氣令人一驚,當考試帶給孩子如此大的壓力時,他又如何能體會學習本身的意義?
小貝殼教室的孩子們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帶著這種疑問和好奇,我們在教室展開了一場討論。
“如果沒有考試,我還是會學習,要不待著多無聊啊!”
“我也還會學習,因為就算不想,我爸爸也不答應啊!”
“我也會繼續學習,因為讀書是一種美好的享受。”
“我一定會,因為不希望將來找不到工作。”
……
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有的學生是迫于外界壓力而不得不學習,也有的學生是真正熱愛學習。討論還在熱烈地進行,突然一位女生贏得了大家的關注——
“我一定會學習,因為學習讓我看到更大的世界,去到更遠的地方!”聽到這如詩一般帶著哲思的語言,作為教師,我真的感到很驚嘆,而其他學生也都紛紛投去欣賞的目光。
是啊,作為教育者,我們從未放棄過尋覓學習的意義,也從未放棄過將這種意義根植到學生的心里,但往往收效甚微。而這種來自學生的聲音不是更加真實且接近學習意義的本質嗎?
于是,這句話也成了小貝殼教室的經典語言。
這間教室的語言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學習的快樂是一種思考的快樂”“傾聽是學習的好方法”“發現美好,創造美好,成為美好”等。這些語言,從師生的心中長出,從師生的口中說出,被師生的耳朵聽到,被師生的努力踐行。
而最令人欣喜的是,這間教室里的人從未停止思考,從未停止創造,從未停止作為學習共同體的彼此支持。
注:本文系東莞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小學生日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0GH57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