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梅

摘 ?要:目的 ?探討頸動脈彩超在腦梗死復發臨床監測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7年6月~2020年6月在蓬萊市中醫醫院就診并完成3年隨訪的74例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統計隨訪期間腦梗死復發情況,并根據臨床資料結果分為復發組(n=35)和未復發組(n=39)。所有患者均于入院1 d時行頸動脈彩超檢測,比較兩組患者在頸動脈彩超監測下的頸動脈內膜厚度(IMT)、存在斑塊情況及頸動脈狹窄程度。結果 ?74例腦梗死患者中35例復發,復發率為47.30%;復發組患者IMT為(1.12±0.14)mm,高于未復發組的(0.97±0.11)m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復發組82.86%的患者頸動脈超聲檢出存在斑塊,高于未復發組的58.9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復發組頸動脈狹窄發生率為48.57%,高于未復發組的15.38%,且狹窄程度高于未復發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頸動脈彩超通過對IMT、存在斑塊情況及頸動脈狹窄程度進行監測,能夠較好地預測腦梗死復發情況。
關鍵詞:彩色多普勒超聲;復發腦梗死;頸動脈粥樣硬化
中圖分類號:R743.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4-0182-03
腦梗死在神經內科臨床較為常見,其病因復雜,治療難度較大。其中,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一定程度能誘導腦梗死的發生,其病變過程具有系統性、進展性。而腦梗死復發患者較初發者病情更嚴重,具有更高的殘疾、死亡風險,預后較差[1]。腦梗死臨床運用的檢查手段種類多樣,其中彩色多普勒超聲較為常見,能夠較好地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情況,對腦梗死復發預測有一定價值[2]。基于此,本研究對蓬萊市中醫醫院74例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頸動脈彩超應用于腦梗死復發臨床監測中的效果。具示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6月~2020年6月在蓬萊市中醫醫院就診并完成3年隨訪的74例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復發組35例,男19例,女16例;體質量指數18~28 kg/m2,平均(23.24±1.41)kg/m2;未復發組39例,男21例,女18例;體質量指數18~27 kg/m2,平均(23.30±1.43)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有可對比性。本研究已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診斷標準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3]中的腦梗死;②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對造影劑過敏;②合并嚴重呼吸系統疾病、慢性免疫性疾病或惡性腫瘤;③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④近期接受過他汀類藥物治療。
1.2 ?方法
1.3.1 ?腦梗死復發
對患者進行為期3年的隨訪,統計隨訪期間腦梗死復發情況。腦梗死復發判定:患者既往存在腦梗死病史(距本次發病1個月以上),并經頭顱CT或MR證實的新病灶。
1.2.2 ?頸動脈彩超
入院1 d內,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波診斷儀(丹東東方醫療電子有限公司,規格:PHOENIX 6000)檢測患者頸動脈。患者取仰臥位,盡量伸展頸部;使用檢測探頭在患者頸部進行探查,明確頸總動脈位置,隨后依次向上檢測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觀察頸動脈血管結構、血流狀態,與血流參數值聯合判斷管腔狹窄、血液中斷及倒流等發生情況。
1.4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腦梗死復發情況:統計74例患者腦梗死患者復發情況,并做好相關記錄。(2)頸動脈彩超顯示斑塊情況:觀察彩超顯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情況,統計兩組頸動脈彩超顯示存在斑塊的患者例數,并根據斑塊病理特征分為穩定斑塊(扁平斑、硬斑)、不穩定斑塊(軟斑、混合斑、潰瘍斑)。(3)頸動脈內膜厚度(IMT):借助頸動脈彩超測量并記錄IMT。正常情況下IMT應低于1.0 mm,1.0 mm≤IMT<1.2 mm為內膜增厚,1.2 mm≤IMT<1.4 mm為斑塊形成,IMT≥1.4 mm為頸動脈狹窄。(4)頸動脈狹窄程度:觀察頸動脈內徑縮小情況,采用NASCET法計算狹窄程度。狹窄度=1-頸內動脈最窄處寬度/基礎內徑×100%。根據狹窄百分數進行分級:以狹窄度<30%為輕度;狹窄度30%~69%為中度;狹窄度70%~99%為重度;狹窄度>99%為完全閉塞。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以SPSS 20.0統計學軟件完成,以[n(%)]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兩組間比較,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兩組間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腦梗死復發情況
74例腦梗死患者中,35例復發,腦梗死復發率為47.30%。
2.2 ?兩組IMT水平比較
復發組患者IMT為(1.12±0.14)mm,高于未復發組的(0.97±0.11)m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0.151,P =0.000)。
2.3 ?兩組存在斑塊情況比較
復發組患者頸動脈超聲檢出存在斑塊,高于未復發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4 ?兩組頸動脈狹窄程度比較
復發組頸動脈狹窄發生率為48.57%,高于未復發組的15.38%,且狹窄程度高于未復發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腦部供血障礙導致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或軟化是誘發腦梗死的直接原因,而動脈粥樣硬化是引發腦梗死的重要因素[4]。相較于腦梗死,腦梗死復發的危害程度更高[5]。本研究中74例患者中,35例復發,腦梗死復發率為47.30%,可見復發率較高,尋求高效的監測手段,合理預測、防范腦梗死的復發具有必要性。
本研究中,復發組患者IMT高于未復發組;復發組患者頸動脈超聲檢出存在斑塊,高于未復發組;復發組頸動脈狹窄發生率為48.57%,高于未復發組的15.38%,且狹窄程度高于未復發組,表明行頸動脈彩超檢查能夠根據IMT、存在斑塊情況及頸動脈狹窄程度較好地判斷患者病情,區分初發性和復發性腦梗死,可能對臨床預測腦梗死復發情況具有積極意義。分析其原因為:腦梗死的病理過程中,顱外頸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斑塊,進而造成管腔狹窄是腦梗死發病的主要原因,因此,通過檢測頸動脈病變情況能夠對腦梗死的發生、發展趨勢做出合理預判[6]。而頸動脈彩超作為臨床應用廣泛的檢查手段,具有無創、操作簡單、重復性好的優點,能夠透過體表準確觀察到局部血管壁的結構、血流狀態等,已成為判定頸部血管病變的重要檢測方式之一。頸動脈彩超檢查所得高頻二維圖像中能夠清晰地呈現出頸動脈內膜毛糙增厚狀態及回聲增強情況,從而反映出IMT、頸動脈斑塊形成情況及斑塊性質。而其呈現出的血管結構、血流狀態及細節表現,能夠幫助臨床醫師判斷頸動脈管腔狹窄發生情況及狹窄程度[7-8]。同時,朱長玉等[9]對72例初發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通過比較1年后27例復發患者及45例未復發患者的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分析常規超聲和超聲造影檢測頸動脈斑塊易損性應用于臨床腦梗死復發預測的價值,得出頸動脈超聲造影能夠有效預測腦梗死的復發,與本研究結論具有相似性。
綜上所述,頸動脈彩超通過監測IMT、存在斑塊情況及頸動脈狹窄程度,能夠較好地預測腦梗死復發情況,對臨床防范腦梗死復發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王芳,姚治平.腦梗死患者5年復發的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8,15(2):67-70,82.
[2]汪素莉.頸動脈超聲下初發性和復發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對比[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6):132-134.
[3]王蔚文,孫明.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390-392.
[4]馬普紅,郭明升,靳妍霞,等.腦梗死復發的影響因素及二級預防相關措施對患者復發率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8,16(15):2238-2241.
[5]范宇威,鞠婷,孫莉娜,等.腦梗死復發的影響因素分析[J].醫學綜述,2019,25(7):196-200.
[6]鄒繁婕,劉筠,郝峰峰,等.復發性腦梗死的影像學相關因素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8,34(6):828-830,834.
[7]俞勤輝,杜堅英.頸動脈超聲檢查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粥樣硬化斑塊的臨床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7,27(7):1385-1387.
[8]呂娟,萬靜.超聲造影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新生血管的評估價值及與斑塊性質變化的相關性[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8,24(21):56-59.
[9]朱長玉,張珍東,郭微群,等.超聲造影評估頸動脈斑塊易損性與腦梗死復發的觀察[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9,18(11):1084-1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