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嚇梅
摘 ? 要:隨著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課題的提出,微課教學的重要性日益顯著,如何有效地把微課高效地服務于課堂教學中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本文從新課導入這一環節進行實例分析,探討微課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中學物理;微課;新課導入;應用研究
當前教育教學進入信息化發展迅猛的時代,微課應運而生。微課之“微”在于其內容的精、時間的短。區別于常規教學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微課在內容上將知識碎片化,從某個知識點或某個教學環節出發,借助多媒體設備以視頻為呈現載體,內容上做到短小精悍,呈現上做到生動形象。微課作為常規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通過多媒體網絡實現知識的傳播和共享,有效地補充了學生的高效學習需求及符合學生個性化、自主化學習的要求,且對一線教師提升自身教學能力起到一定的助力。在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創新的今天,伴隨著教育信息化迅猛發展和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微課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更具有現實意義,但目前仍有許多一線教師并未認識到微課的重要性和現實價值,因此教師更需要加強對微課教學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究。
1 ?中學物理微課的研究意義
1.1 ?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
高中物理知識概念多、雜且抽象,對學生的邏輯思維的要求比較高。傳統課堂教學面向全班學生,教學設計上無法滿足所有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微課的特點是時間短、內容少、針對性強。微課彌補了傳統課堂的普適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學習的微課內容,并且可以反復觀看、隨時學習,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高效性。中學物理微課可針對抽象知識點、難操作的實驗、教學難點等進行補充教學,提高高中物理教學的效率。
微課“步微不慢”,一個微課講解一兩個知識點或一個小專題,看似效果很慢,但積少成多,基石穩固,穩步前進,實際效果是可觀的[ 1 ]。
1.2 ?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傳統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比較常見的問題有三個:(1)由于空間、時間的限制導致物理實驗效率低,無法起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2)學生課前預習不重視、課后復習不及時,不同學生對學習有著不同需求;(3)教師對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手段使用水平參差不齊,師資配置不均衡。微課的出現使這三個突出問題有了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法。微課更能夠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為課堂教學提供新的教學思路。
微課“課微不小”,雖然微課時長短,但是它的作用不小,有時一個微課比十幾節課的教學意義還大[ 1 ]。微課短小精悍的突出特點要求教師在設計制作時需對教學內容有深刻的了解,對知識點或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難點了然于胸,才能確定微課制作課題,進行微課教學設計、微課錄制。這就要求教師對當前的教材教法不斷鉆研,在鉆研的過程中提升自身學科核心素養和教學能力。
2 ?中學物理新課導入策略
目前微課分類方式常見的有:(1)按照教學環節分,可分為課前預習型、課堂展示型和課后復習型;(2)按照錄制方式分,有電子講解型、課件播放型、場景實錄型等[ 2 ]。按照這兩種分類來進行現在的微課研究,界限太廣。根據中學物理實際教學課堂需求,本文按照授課課型劃分微課更具有研究意義。
按授課課型分,微課可分為新課導入型、專題復習型、重難點突破型[ 3 ]。其中新課導入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成功的新課導入能夠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新課導入型的微課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常見的新課導入策略如下:
2.1 ?知識銜接型
物理的知識相互之間關聯性強,初中知識在高中得到深化,上章知識在下章得到應用。教師常用復習舊知識形式引入新課。例如以速度的定義式復習引入加速度的概念。既復習了前面的知識,又能為即將學習的內容起到很好的銜接。
2.2 ?設疑提問型
通過設疑拋出問題,讓學生形成知識沖突,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帶著疑問學生更加投入問題的解答,并能快速進入新課學習。例如在引入自由落體運動新課時,以同樣的兩張紙(一張是紙片,一個團成紙團)來設疑提問:哪個紙張下落的比較快,從而得出并非重的物體下落的快,得出物體下落還受到空氣阻力的影響;又如以并聯燈泡的電路演示并聯的燈泡越多燈泡越暗這個現象來設置疑問,引入閉合電路歐姆定律這一新課教學。
2.3 ?生活情境型
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為素材來導入新課,可以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物理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從身邊現象入手,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相關素材,合理用于課堂激發學習熱情。例如學習摩擦力時,以生活中的鞋底、輪胎、冰壺比賽等身邊的生活實物或現象引入。
2.4 ?巧設實驗型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實驗直觀、形象,通過設計新穎有趣的實驗來引入新課,增加了課堂活力,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強烈欲望。例如在引入機械能守恒定律時,教師巧設“鐵球碰鼻”實驗,在刺激緊張的氛圍中感受知識的力量,在教師淡定的演示中,學生帶著好奇心和求知欲開始了這一節課[ 4 ]。
傳統課堂中的新課導入環節由于時間和條件的限制,常以簡易的方式設計,對整節課的教學并未起到實質上的作用,學生在進入新課學習這個過程中沒有好的鋪墊,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后續課程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3 ?微課在中學物理新課導入環節的教學應用
中學物理教學中并非所有的新課導入都需要微課,當傳統課堂存在引入效果不佳、引入實驗現象難以觀察、概念抽象等情況,可考慮借助微課來輔助課堂教學的引入環節,并且微課更易儲存、傳播,能服務于更多的教師,解決師資配置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
實例應用1:“超重與失重”。超重失重現象在生活中很常見,但學生對這種現象的感受可能都是一瞬間的,并不能明確超重失重現象的特點。理解超重失重的產生條件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本節課通過實物演示視頻錄制的方式進行新課導入型微課,進行輔助教學。通過微課把平時無法觀察到的現象展示出來,提高了課堂效率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微課內容可設計如下:視頻1展示把一根桿兩端分別掛上不同質量的物體,提出問題1:手拎桿中間繩索時,桿哪一端會向下?若讓這根桿以水平狀態靜止釋放,問題2:桿是否也是往重的一側偏?通過視頻慢速播放來觀察現象,發現下落時,桿的兩側高度幾乎一樣。視頻2展示一個透明的裝了紅色液體的礦泉水瓶,其底部扎了一些小孔,但拿著水瓶時,會看到水瓶底部有水流出,當讓水瓶靜止釋放,通過慢速播放發現水瓶下落過程中底部的孔里水不再流出。問題3: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的現象呢?視頻3展示電梯中的彈簧測力計讀數變化,設計表格,學生可自主記錄。視頻4展示宇宙空間站中的幾組現象:彈簧測力計測不同質量的物體,形狀沒有發生變化;水滴不會下落,呈絕對球型;人處于漂浮狀態等等。
該微課將與本節課教學目標密切相關的素材加以整合,讓生活中存在的超重與失重現象較系統地在課前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現象有一定的了解,從而能夠更好地帶著問題進入新課學習。同時該微課的設計彌補了傳統課堂實物演示不夠直觀或不能被全部學生觀察到的不足。該微課可作為教師課堂演示實驗結束后的輔助教學手段,相對于傳統課堂的現場直接演示從而解釋,本節課用微課引入新課能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和保證課堂質量,使本節課能有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生發現超重與失重的產生條件,并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釋超重失重產生的原因,整節課更為緊湊且高效。該微課設計結合了設疑提問型和巧設實驗型新課導入策略。
實例應用2:“磁場”。磁場和電場一樣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真實存在的特殊物質,為了形象描述磁場,同電場一樣引入了假想曲線——磁感線。磁感線是抽象的概念,常規的講授型課堂導入方式單純依靠空間想象力來分析是不足以讓學生理解這個概念。本節課導入環節可以借助微課插入圖片、視頻、動畫等輔助理解。本節課要求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幾種常見的磁體和通電導線周圍的磁場分步,并會借助安培定則來判斷。微課內容可設計如下:先回顧電場線的幾個特點,再通過類比猜想磁感線可能具有的特點和研究方法。接著通過視頻1展示用鐵屑模擬磁場的特性,分別是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異名磁極間和同名磁極間的磁感線分布模擬。接著用電腦動畫再模擬一遍它們的磁感線空間立體圖。通過動畫模擬可以得到更加生動形象的磁感線。提出問題:觀察這些磁感線,思考磁感線有什么特點。磁感線是真實存在的嗎?如何表示磁感線的強弱和方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能相交或相切嗎?同樣通過視頻和動畫展示通電直導線、環形電流和通電螺線管周圍的磁感線。總結安培定則的內容。
傳統課堂對于本節課的引入,同樣也借助鐵屑模擬磁感線的特點的,單純用演示實驗來進行抽象概念的教學,對教師的授課能力與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的要求都很高。因此,在本節課借助微課輔助教學,學生可以通過該節微課的視頻、立體動畫的不斷觀看與學習,更快地建立磁感線的感性認知,讓磁感線這個抽象概念的建立更為容易,讓課堂教學更為高效。該微課設計結合了知識銜接型和巧設實驗型新課導入策略。
4 ?小結
微課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輔助手段,通過簡短精煉的視頻、圖片和語言使學生碎片化的時間合理利用起來,便于學生碎片化學習,符合新課改對學生個性化培養的要求。新課導入作為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微課的使用可補充傳統課堂引入方式的不足,以簡短精煉的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課堂更加充滿活力。新課導入型微課可應用于課前的預習環節,也可用于課上的設疑引入。學生通過不斷重復地觀看微課視頻,將教材枯燥乏味的文字轉變為直觀的視覺聽覺感受,對預習效果及課堂效率的提升都有明顯作用。
科技的發展必定對教育的進程帶來影響,新課改的提出對目前教學理論、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的不足進行了反思。在教育教學中適當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解決教與學中出現的問題。微課的出現提出了一種解決途徑。目前微課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希望更多的一線教師能制作出更優質的微課,分享的面更廣,讓中學物理教學煥發出其獨有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張一春.微課建設研究與思考[J].中國教育網絡,2013(10):28-31.
[2] 廖俊翔,蔣永紅,胡治宏.基于“教學目的”的初中物理微課分類[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43):280-281.
[3] 曹仕中.微課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探索[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19.
[4] 周飛.中學物理課堂新課導入策略[J].湖南中學物理,2017(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