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看似一個獨立而專業的機構,但本質上是個開放系統,與外部世界保持著一天也不能中斷的互動;在其中,社區就是離學校最近的、也是學校教育工作者比較陌生的一個系統。學校往往就在社區中,師生就生活在社區中,教育也需要聯系、反哺社區發展,但這兩個系統因為主管部門不同、工作內容和方式差別大,往往沒有多少交集。
為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為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家校社協同育人,二者之間的合作勢在必行,且其挑戰性可能遠大于家校合作。
學校與社區的合作,是追求學校教育更主動地將社區資源融入教育過程之中,在培養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評價等多方面形成體現開放系統特征的新學校精神與形態;也要求學校通過人的培養、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和學校文化的影響,反哺社區建設,促進社區發展。
這無疑需要社區工作者和學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也需要多層面的系統繼承。對于學校校長和教師來說,意識到挑戰,并主動在迎接挑戰中促成學校與社區合作,是當務之急。
挑戰之一,在于教育觀的更新。當校長和教師固守原有的教育觀,依然將課堂、校園里的教育視為教育的全部時,是無法理解學校與社區合作的必要性的,也意味著尚未形成終身教育觀,自然無法理解“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的獨特意蘊和重大價值。而一旦校長和教師有了家校合作的基礎,則更容易理解學生發展與其真實、豐富的生活世界的關系,更能體會教育在學校、家庭、社區中的具體表達形態,也更能認同家校社協同的教育意義。因此,形成合理的學生發展觀、教育目的觀、教育過程與方法觀、教育評價觀,既是學校與社區合作的前提,也是結果。而突破自己原有的認識局限,意識到自己原有教育觀的局限性,本身就是艱難的,卻又是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所需要的。
挑戰之二,在于學校教育方式的更新。在學校與社區合作過程中,需要將來自社區治理中的真實問題融入教育內容與過程中,充實、發展現有的教師課堂教學;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促成學科教學與班級建設工作的綜合融通,教育教學活動的空間很可能就直接在社區中,由此更充分地促成學生學習方式的轉型;社區中的老人、社區工作者,同樣可能會成為學校教育中的參與者、支持者,和家長一樣,成為學校治理的新主體、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合作者;對于學校辦學質量的評價,還會有來自社區的意見,評價的內容就是學校對于社區發展的貢獻、對于社區居民教育的貢獻。這一系列的新教育方式,將挑戰校長和教師的工作方式,不可能再將教育教學限定在學校空間與時間內,而需要真正面對一個開放的教育系統,并呈現和發展校長與教師的專業性。
挑戰之三,在于新合作方式的建立。學校與社區有著各自的工作要求,也都在各自領域內開展專業工作、發展專業交往、接受專業評價。而合作則要求雙方必須保持人員上的接觸,通過日常的溝通交往,形成合作的情感基礎與工作基礎;要求雙方就各自的工作進行有質量的互動,形成互相支持的狀態,建立共同決策的機制;更要求雙方在具體實踐中有實質性的合作,促成共建共享,實現互惠共生。這樣的合作方式,要求校長和教師保持對對方的尊重與理解,形成協商共治的制度和文化,積累解決問題、創新發展的新經驗。這都超越了原有的基于校園的學校工作方式,也會因為社區工作者個性、工作風格的差異性,而帶來合作的多樣形態和復雜過程。
挑戰之四,在于終身學習意識與能力的發展。校長與教師往往非常熟悉課程與教材,且擅長課堂教學、班級建設、學校內部管理,在學校教育系統內接受培訓、保持專業發展狀態。但是,與社區的合作,則要求校長與教師必須熟悉社區治理的內容與方法,必須熟知本社區的歷史與文化,必須清晰社區工作者當前的工作目標與內容,必須學習如何實現跨部門、跨領域的合作。當然,校長和教師還需要區分“社區”和“社會”的差別,要對“社區”的內涵和社區工作者的工作更為熟悉。這都要求校長和教師在自己可能并不熟悉、并不內行的領域中,在具體的合作實踐中,保持學習和發展狀態。這一定是有挑戰性的,盡管極少會有校長、教師反對終身學習,但在學校與社區合作中的學習,具有明顯的陌生度,需要校長和教師將城鄉社區治理作為新的學習內容,并在不放棄自己的專業性、自覺支持社區工作者對學校系統的學習的基礎上,尋找到合作中各自的特點與共通點,發現更多學習的生長點。
上述挑戰,會帶給校長和教師新的壓力,甚至受挫感,但學校與社區合作勢在必行。
在當前中國學校和社區發展實踐中,也不乏先行者在探索,也正在積累一系列的新經驗。以我們聯合全國各地中小學、青少年活動中心、社區學校等開展的寒暑假研究為例,更多企事業單位向學生、家長和教師開放學習資源,組織多樣的學習活動;社區直接與學校合作,開展假期學生參與社區治理的活動,并在開學初通過學校予以多樣的評價;中小學教師在參與學生、家長和社區組織的活動中,熟悉了各類社區建設活動,并將之轉化為自己新學期教育教學的資源,甚至還可以促成中小學與老年大學、圖書館、博物館之間更可持續的合作關系,將協同育人融匯到更長時段的教育工作中,共同形成學習型社會的微觀基礎。更多校長、教師的創造性努力,將形成學校與社區合作的新基礎,并將與國家促成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制度與政策及不斷深入的理論研究相結合,形成教育發展的新力量、新格局。
總之,學校與社區合作是大勢所趨,需要校長和教師在迎接新挑戰中實現自我更新,在融入新的教育系統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實現學校教育的自我更新。這盡管充滿艱辛,但也充滿感召力。
【李家成,華東師范大學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