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雯?許曉玲
摘 要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各大高校響應中共中央的號召積極開展黨史教育,發揮黨史強大的育人功能。當代大學生正處在高速發展的智媒時代,這給高校黨史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智媒時代給高校黨史教育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高校黨史教育面臨著“泛娛樂化”思潮、“信息繭房”困境、智能傳播的“黑箱”操作等問題。基于此,在智媒時代開展黨史教育,要搶占媒體陣地、突破精準算法以及多樣智媒運用,確保高校黨史教育取得實效。
關鍵詞
智媒時代;高校黨史教育;人工智能;價值引領
作者簡介
葉曉雯,閩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許曉玲,閩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2021年迎來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1]在這一百年中,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奮斗謀幸福的初心、所走過的艱辛路、獲得的寶貴經驗以及所創造的偉大成就等都需要擔當著民族復興大任的大學生們學習好、傳承好、發揚好。當前大學生的主要群體為“00后”,他們是互聯網的“原住民”,受智媒時代的影響也更為強烈。智媒時代作為大學生學習黨史外在的客觀環境,也必然會對大學生學習黨史有深刻的影響。在智媒時代背景下,智能媒體以滿足用戶需求為目的、以新興技術為核心驅動力,其媒體、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和大數據都得到了快速發展,并能夠根據用戶場景的變換,針對用戶的需求進行個性化、場景化、定制化的服務推送。[2]智媒時代的蓬勃發展對高校黨史教育來說,既能提供新的機遇,但也會造成一定的挑戰。因此,必須正確看待智媒時代給高校黨史教育帶來的挑戰,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為高校黨史教育錦上添花。
一、智媒時代高校黨史教育現實之問題
智媒時代給我國高校黨史教育帶來了很多新的可能性,如拓寬學生學習黨史的路徑、變革學生學習的方式等。黨史教育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師生面前,激發學生學習黨史的熱情。以往的傳播技術更多關注人體和感官的延伸,主要著重延伸與放大部分的人體物理功能。而當今的智媒時代所促發的媒介變革將媒介技術的滲透力擴展到了人體的意識領域,左右人的思想意識。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以及虛擬現實等智媒技術以及媒介運用不當,這也會成為一把鋒利的“雙刃劍”,給我國高校黨史教育帶來巨大的挑戰。
(一)“泛娛樂化”思潮淡化大學生對黨史的認知
“泛娛樂化”是與“娛樂化”現象相比較而言的,它是在現代媒介、資本邏輯以及心理需求等多重因素驅動下出現的一種把娛樂作為人生觀念和生活態度的思想潮流和社會現象,以超越娛樂底線的“泛娛樂化”傾向為主要形態,蘊含著將娛樂價值作為首要甚至唯一標準的價值判斷。[3]當前,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泛娛樂化”思潮對大學生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影響越來越顯著。但泛娛樂主義是一種“空心化”的社會思潮,具有較強的隱蔽性、滲透性和依附性。一方面,隨著新媒體繁衍的影像文化和圖像符號以追求視覺沖擊和感官刺激為主,致使“泛娛樂化”的工具性日益增強,甚至逐漸弱化大學生的思辨能力與扭曲其價值觀,構建了一個異化的娛樂空間。如一些新媒體平臺熱衷于制造各種驚駭世俗的話題,以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或者以一切娛樂為主旨,無底線、無原則地惡搞、調侃各種公共嚴肅事件或是人物。這些“泛娛樂化”的現象都讓大學生在接受黨史教育的過程中受到嚴重的沖擊,消耗他們的思維理性,甚至可能被吸引進去,導致部分大學生喪失崇高意志和理想信念。此外,由于“泛娛樂化”在演進過程中沒有形成自身系統的理論學說,這樣極容易成為其他社會思潮的調色板,呈現出與各種社會思潮相互融合的趨勢。它既可能與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潮相結合,又可能與虛無主義、民族主義等思潮相交織,這些思潮猶如“精神鴉片”無意中滲透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中,使他們沉溺其中而欲罷不能,弱化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淡化他們對黨史教育的認可,逐漸迷失正確的前進方向。
(二)“信息繭房”困境造成大學生對黨史的偏見
“信息繭房”是網絡新媒體中特有的名詞,是凱斯·R·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中提出的,生動形象地描述了新媒體用戶在個性化定制的時代被包裹在信息繭房中的現象。[4]隨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個性化推薦技術在媒介生態中是個“新寵兒”,成為智媒時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如常見的今日頭條、網易云音樂等平臺都致力于為用戶提供精準推薦服務。而這種個性化定制服務可能會加劇算法基于用戶的興趣愛好導致用戶在一些平臺上所接受的信息呈現“千人千面”或是因用戶的個人選擇被“束縛”在同質的信息流中。[5]也就是說,一方面,在以算法為基礎的個性化推薦中,表面似乎是用戶主動在網站搜索引擎得到的信息,實際上其信息是經過算法過濾的。另一方面,存在以自我選擇為基礎的“信息繭房”,用戶會選擇性地接受只能與自己觀點相符合的信息而主動規避其他不合的信息,這樣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信息偏食”。這些現象對于網絡“原住民”的大學生來說,是普遍存在的。他們或許也未曾察覺到自己已處于“信息繭房”的困境中,其思想意識在智能媒體所設計的網絡虛擬空間里被牽引著,甚至他們從中所獲得的黨史信息存在價值性與公共性欠缺的現象,所接觸到的黨史信息良莠不齊,不能全面理解黨史內容,從而產生偏見。
(三)智能傳播的“黑箱”操作弱化大學生對黨史的認同
智媒時代信息發布的源頭趨于多樣化,既有官方媒體、企業媒體,也有具有個性化、交互性與群體性等特征的自媒體,以及基于算法、大數據等技術發展起來的智媒體,這樣不僅導致了網絡信息的紛繁復雜,也出現了智能“黑箱”操作的漏洞。實際上,由算法“黑箱”推送的新聞并非罕見。在眾多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即信息生產的幕后,其“黑箱”操作的不透明性和可設計性讓眾多的利益團體能夠將其自身價值蘊藏其中,運用權力關系對算法參數進行調整,改變其中的話語權力結構,從而達到操控輿論導向與價值宣傳的目的。[6]而以大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對其真實度與可信度卻是難以判斷的。當今中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中,既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大機遇,也必然會遭到西方等守成大國的遏制。西方資本主義借助智能傳播機制中的技術“黑箱”,對我國黨史斷章取義、對馬克思主義歪曲解讀,甚至標榜自由主義、人權主義等標簽,來蓄意否定中國共產黨,否定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并企圖在意識形態上對我國進行滲透。如近日某國外品牌聲稱我國某地存在“強迫勞動”的問題,拒絕使用我國某地棉花的事件,而在其事件的幕后黑手名單中出現了某國國際開發署,該機構以援助為名,實際的意圖是對他國的內政進行滲透與干涉。而這些類似的“黑箱”操作對價值觀念還未形成穩定的大學生來說,沖擊力最大,最終的目的是削弱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感,弱化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認同感,泛化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因此需要高校旗幟鮮明地對大學生進行黨史教育,增強他們對他國意識形態滲透的防御力。
二、智媒時代提升高校黨史教育有效性之對策
針對智媒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黨史教育所面臨的諸多挑戰,我們必須冷靜思考,找準落腳點,積極應對,從提高滲透力、提升吸引力、增強認同力這三個方面入手,探索出有利于高校黨史教育的方法與路徑,真正實現高校黨史教育的有效性。
(一)搶占媒體陣地,提高大學生黨史教育的滲透力
智媒時代各媒體都在積極地編織一張巨大的網絡信息網,但凡事都需要一個政治方向正確的“領頭羊”來統領全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的,“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7]。在高校進行黨史教育,也就更需要發揮我國主流媒體強大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來給大學生注入積極向上的“營養劑”。
1.各大主流媒體緊隨智能技術轉型發展,發揮其技術優勢
在我國眾多媒體中,能夠承擔起媒體轉型大旗的,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等重量級的央媒一馬當先,它們就是所在垂直媒體領域的“定海神針”。在媒體融合的發展道路上,人民日報一直走在前列,如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它為傳統媒體的轉型提供了經驗。因此,高校黨史教育也可探索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AR、VR、MR等各種融媒技術進行教學,讓黨史教育不再僅表現為文字的靜止狀態,而是轉化為可視化、虛擬化、立體化的影像或圖像內容,創造出沉浸式、仿真式、互動式等各種切身體驗,并通過將黨史的內容、形式與方法進行創新,讓大學生在回顧歷史、立足現在、展望未來的時空交融中,深刻感受中國共產黨的智慧與力量,汲取勇往直前的動力。
2.堅守初心使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泛娛樂化”思潮的空心化容易讓西方大國的各種錯誤思潮鉆空子,從而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而立足于智媒時代,雖然各媒體的技術層面發生了變化,但要堅守其初心與使命,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社會效益為首要的出發點。因此,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自媒體等新興的社交媒體,都要遵循四個“牢牢堅持”,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黨性原則、正確輿論導向以及正面宣傳為主,凝聚社會共識,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給大學生學習黨史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與輿論環境,以促進大學生對黨史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從而更好地擔當起自身的時代責任。
(二)突破精準算法,提升大學生黨史學習的吸引力
智媒時代,算法的智能推薦確實有一定的積極影響,比如可以迅速搜集到相關信息,節省時間與成本。但其又不可避免地束縛人的思維,使用戶難以接觸到智能推薦或自我選擇之外的信息,從而導致信息窄化和思維固化等消極后果。對此,要突破精準算法的弊端,還原信息該有的公共性與價值性,從而提升黨史教育對大學生的吸引力。
1.以黨史作為融媒體信息傳播的方向標
黨史作為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年的歷史烙印,蘊含著深刻的力量。黨史是符合社會歷史發展潮流的。因此,在智媒時代也要把黨史貫徹到底,黨史就是融媒體信息傳播的指南針。一方面,各個媒體平臺要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平臺所發布的信息既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要維護價值理性,能夠自行做好信息的“過濾器”,將具有公共性與價值性的信息以正確的形式傳遞給大學生。另一方面,各個媒體平臺要利用好黨史,把握我國的發展方向,并將我黨優秀的傳統與精神傳輸給大學生,提高其學習黨史的興趣,同時激發他們主動地了解與學習黨史的熱情,以實現媒體的公共價值與黨史的育人功能。
2.探索建立互動共享的渠道,在求同存異中辯證看待各種信息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強調要以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也就是要學會以辯證的視角來看待自己所接觸到的信息。對此,搭建互動交流的渠道則是不同觀點信息碰撞的橋梁。為了幫助大學生能夠掙脫由算法智能推薦或是自我選擇而造成的“繭房”,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線上或線下的各種平臺進行師生、生生或生本的交流與分享。高校可以在線上開通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來給學生提供交流的平臺。如可以開設黨史教育專欄,發起“我心中的中國共產黨”“紅色故事我來講”等話題討論,讓廣大學生能夠暢所欲言,在互相問答、共同探討中加深對黨史的認識;還可以在線下舉辦著名專家、學者的講座,開展以“黨史學習”為主題的研討會,或是舉辦以“黨史在我心”為主題的書展活動。這樣,線上互動的及時性與線下互動的持久性推動大學生融入黨史知識與心得體會共享互鑒的交流圈中,啟發大學生思考學習黨史的意義與作用,從而提高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能夠得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三)多樣智媒運用,增強大學生對黨史的認同力
在智媒時代進行黨史教育,就要充分運用所發展起來的各種新技術與新媒介,不僅要發揮它們各自的獨特優勢,而且要把它們進行綜合運用,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全方位地對大學生進行黨史教育,給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此來增強大學生對黨史的認同力。
1.發揮各個智媒的獨特優勢,全方位滲透黨史教育
在高校開展黨史教育,這不僅是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更是將黨史精神注入大學生血液里的重要途徑。在智媒時代開展黨史教育,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發揮報紙、期刊、電視臺與廣播、互聯網、微媒體等各個平臺的優勢,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教育與指導。但實際上,各大高校似乎更多地將黨史教育的重任放到網絡媒體的身上,而忽視傳統媒體的作用,導致大學生在網絡世界中熱熱鬧鬧地進行黨史教育,但在雜志、廣播等傳統媒體方面存在著欠缺,從而使黨史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因此,要充分發揮各個媒介所特有的優勢來對大學生進行黨史教育,如每天的校園廣播都可以播報關于黨史的相關內容,潛移默化地讓大學生接受黨史教育。再如,可以利用學校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定期發起與黨史相關主題的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其中。這樣,廣泛地宣傳黨史教育內容,講好黨史故事,弘揚黨史精神,讓黨史能夠真正地在大學生心中“開花結果”。
2.推動媒體融合形成強大合力,增強黨史對大學生的號召力
黨史是每一個中國人所共有的歷史背景,更是激發大學生愛國情懷的種子。智媒時代,我國高校不僅有群眾基礎深厚的傳統媒體,也有廣大學生所熱愛的網絡媒體,因此要加強各媒體的合作意識,以更好地發揮黨史的育人功能。一方面,借助融媒體的技術力量,能夠將各種黨史資源,如物質方面的圖書、博物館、影視資料,人力資源方面的老戰士、黨史專家等整合起來,打造一個可以多方位互動的大平臺,讓大學生不僅從中能夠構建起系統的黨史知識體系,而且能夠對黨史有一個全面且深入的理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與穩定的立足點。另一方面,各媒體之間可進行相互學習與借鑒,擴大學生學習黨史的平臺,讓大學生不僅能夠在國家官方網站或是各種優質的自媒體公眾號中學習到有關黨的知識,也能在學校圖書館的學報與圖書中瀏覽黨史的相關內容,各個媒體相輔相成,共同營造一個學習黨史的良好環境。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是中華兒女所特有的精神財富,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與中國氣派。黨史文化博大精深,有其豐富的紅色資源與精神體系,值得每一個大學生去學習與踐行。黨史的育人功能也要立足于當下高校大學生所處的智媒時代,辯證看待智能媒體對大學生群體的黨史認知與認同感等方面的影響,有針對性地改善目前高校黨史教育在智媒環境下存在的局限性問題,積極發展黨史教育智媒傳播的有效路徑,發揮智能媒體的優勢,促進黨史深入人心,激發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擔起時代重任的大旗。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黨建, 2021(4):4-11.
[2]高冉.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智媒時代的信息傳播與利用[J].新聞研究導刊,2019(17):1-5.
[3]王娟,劉文雅.泛娛樂主義的審視與超越[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62-66.
[4]桑斯坦.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M].畢競悅,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7-8.
[5]李武,艾鵬亞,楊韞卿.智媒時代“信息繭房”再論:概念界定和效應探討[J].未來傳播,2019(6):7-13.
[6]方正,葉海濤.智媒時代凝聚社會價值共識的三點思索[J].理論探索,2020(2):43-48.
[7]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J].時事報告(黨委中心組學習),2019(1):2.
責任編輯︱孫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