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參加班主任專業能力提升培訓,聽到授課專家講述自己的帶班故事,我總是忍不住想:我平時也是這樣處理班級問題的??!為什么你們可以提煉出問題解決背后的原理,我卻提煉不出來?”
“為什么那些教育名家們可以發表文章、出版專著,我的文章就不容易發表?最關鍵的是,教育生活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你都可以信手拈來,寫成特別有趣的文章。而我那一波三折的故事,就算寫出來,自己都不愿意看?”
“我也喜歡讀書,閑暇時手不釋卷。為什么你讀的書都能用得上,我讀的書卻過后就忘記?”
“你一個生長于山村的女孩,是怎樣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
不止一次,同事們帶著幾分羨慕、幾分不服、幾分酸楚、幾分無奈地向我詢問。我也常常自問:為什么?反思我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外乎以下幾方面。
一、也曾臨淵羨魚,隨之退而結網
我于1997年開始擔任班主任工作。2005年,當我送走幾屆畢業生后,已經成長為學校較為成熟的班主任,頗受學生歡迎和領導同事好評。那時,我也曾迷茫路在何方,還參加了中層領導競聘,最終卻以失敗而告終。失落之余,看到李鎮西老師為他的班級成長日記《心靈寫詩》寫的序,我在頻頻點頭、深以為然的同時,暗自思忖:這樣的文章我也會寫!就這樣一個念頭,引領我走上了專業化成長的道路。
我白天和學生一起玩耍、談心、上課,晚上回到家里,打開電腦,開始記錄當天發生的一幕幕:上午第三節課,我舉的哪一個例子不錯,下次我還要舉;下午放學后,我對某某學生說的話不合適,可能傷害了她,明天要找她道歉,想辦法彌補……寫作的過程,也就是反思的過程。這樣的慎獨和內省,讓我進步特別快。
因此,看見優秀教師的做法,我們可以臨淵羨魚,切莫忘退而結網。
二、關注當下,保持正念
2005年我開始寫班級成長日記時,完全沒有想到有一天我所寫的文字會出版。當時我只是覺得把這些事情記錄下來,等到退休后看,肯定很有意思。這樣毫無功利地寫作,讓我常常沉醉于和學生相處的每一刻,忘卻身外之物,忘卻瑣碎的煩惱,忘卻競聘失敗后的飛短流長,轉而沉浸在課堂教學和師生交往中,流連忘返。我的班級日記并不只描寫教育的脈脈溫情,也描寫師生交往中的電閃雷鳴,有歡欣、有苦澀,有純真、有虛偽,有汗水、有淚水,有自信、有失落,有驕傲、也有心碎……我覺得自己和學生在一起的每一天,都不是用“過”,而是用最敏感、最柔軟的心去觸摸。歲月因此而跌宕,生活因此而精彩。
2006年1月,當日記已經寫了十多萬字,我將自己的班級日記發到相關的教育論壇和教育在線上,也曾有擅長理論分析的資深老師(比如浙江嵊州的蔣玉燕老師)問我:你這樣處理學生問題的理論依據是什么?我總是一臉懵:在問題出現后,我憑著感覺就那樣說那樣做了,事后反思才發現,處理恰到好處。我與“問題學生”的交往沒有那么多的“算計”,卻總能讓困難迎刃而解;所做一切似乎輕描淡寫,卻又渾然天成。因此,我一直相信世界上有一種人,他們既善良、善感又頗具靈性,這是教師最為難能可貴的品質,我們要守住它,萬萬不可在紅塵中因急功近利而失卻它。
比如,2015年河南首屆“最美教師”中,有一位在深山溝從教40年的老教師,文憑不高,教學卻相當有藝術魅力。他那種對學生的親和力、語言表達能力、課堂組織能力等讓很多博士生都難以企及。究其原因,是這些老師站上講臺,就能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他們的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身心在學生身上。他們因眼中有學生,故一言一行均有教化的意義。
所以,成長型班主任煉成的第二步,是關注當下,保持正念。因此,班主任和學生談心的時候,就要專心致志投入談心,不要想著談心是為了讓學生聽自己的話;作為教師,批改作業的時候,不要認為批改作業是自己不得不干的事情;當班主任的時候,我們就一心一意陪伴學生成長,不要想著努力工作是為了評職稱等,不要把班級問題當成累贅……
三、專業閱讀,由浪漫期轉向精確期、綜合期
大約十年前的一天,我在圖書館隨手翻閱一本散文,看著看著不禁納悶:這個人的文筆怎么這么像我?再一看作者,原來是鐵凝的書。我從小閱讀鐵凝的書太多,內化了鐵凝的敘事風格還不自知,竟然鬧出“怎么這么像我的文筆”的笑話。
可見小時候的閱讀是多么重要!正如惠特曼說:
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見最初的東西,
他就變成那東西,
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
我之所以總是自強不息,便和小時候看的戲曲《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女駙馬》等分不開。
根據魏智淵老師的《教師閱讀地圖》所說,閱讀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浪漫期、精確期和綜合期。浪漫期就是我們跟隨感覺,很感性地大量閱讀各種小說、散文、詩歌,包括小時候我們聽到的神話故事、童話故事等都屬于浪漫期的讀物。浪漫期要提防的是“貧瘠”。許多人在專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瓶頸,是浪漫期時涉獵太少,視野太窄,甚至連生活也單調貧瘠,如此很容易喪失在職業領域的好奇心,導致專業發展深受限制,很容易迷戀簡單的訓誡技術。有的教師教學水平相當高,講課沒問題,但是寫作就干巴巴的,可能和他的浪漫期閱讀量不夠有很大關系。
浪漫期之后,是精確期。教師專業發展,主要是指這個時期,必須掌握許多理論,這是一個辛苦修煉的過程。我在精確期閱讀心理學方面的書有《自卑與超越》《愛的藝術》《精神分析引論》《客體關系入門》《愛、罪疚與修復》等,哲學方面有《美的歷程》《中國哲學簡史》《蘇菲的世界》《論語》《道德經》等。這些書值得一字一句讀,值得每年都讀,因為每次讀都會有收獲。
前文提到的我的同事,之所以手不釋卷卻進步不大,就是因為她一直處于浪漫期,看的是各種小說、散文。要走上精確期,是很辛苦的過程,不亞于提著自己的頭發想離開地面。但是,這是教師專業發展所必須經歷的階段。我們一定要“帶著質疑去相信,帶著相信去質疑”,并且思考:這本書跟我們有什么關系?很多教師也走到了精確期,卻在工作中無法運用,因為他們在閱讀時沒有和自己的工作、生活聯系到一起。
比如,我閱讀《孟子·離婁上》原文時寫下自己的啟迪和感悟。
【原文】孟子曰:“為政不難,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p>
【感悟】此節談國之君主應尊重有影響的賢明卿大夫,因為他們引領著社會風向。賢明的卿大夫受尊重,國人都會向他們學習,德教就可以洋溢于天下了。聯系到現實中,領導不要去責難踏實工作的優秀教師,而應尊重他們,年輕教師就會向優秀教師學習靠近,學校的風氣就越來越正。否則,認真工作的人總被批評,拍馬溜須的人得到重用,誰還愿意努力工作呢?
將精讀的書和自己的工作生活聯系在一起,閱讀才更加有意義。
閱讀的最后階段是綜合期,可以同時閱讀幾本書,讓幾種觀點在自己腦海中重新組合、碰撞,真正內化為自己的思想。
由此,我這樣來定義“成長型班主任”:具備“慎獨”和“內省”的習慣,經過長期的實踐、閱讀、反思,將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文學等知識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學,能在班級發生突發事件后,很容易就找到新穎且合適的應對方法。以開放的胸懷,班主任時刻準備推翻自己的觀點,接受新的理念,終身都是一個“未完成的人”。
四、跳出“教育”看教育
在大量閱讀了教育學、心理學、哲學類書籍后,我又參加了各種教師培訓(有時是別的專家培訓我,有時是我培訓其他老師),當感到教育界多數培訓已經難以滿足我的需求時,便開始將目光轉向社會培訓。社會培訓良莠不齊,學費也相當高,需要慎重選擇。
我在十年前拿到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后,就沒有間斷過對心理學理論知識的追求,卻依然不能應對我在教學中遇到的學生心理問題。我希望自己不僅僅能明白這些孩子心理問題的原因,還希望能潤物細無聲地去療愈他們。于是,2017年我自費參加了心理療愈師的課程學習,之后就運用到教學中。比如,我曾經利用學校的詩歌朗誦會,指導學生排練詩人食指的《相信未來》,配合聲光電,對一個有自殺傾向的學生做療愈。這次療愈效果極佳,被療愈的同學卻不知道這個節目專門為她而設計。我也曾策劃過一些體驗式班會,對留守兒童、被校園欺凌的學生都做了療愈。所謂的教育,就應該這樣靜悄悄地進行。
學完療愈師課程,2018年我又利用節假日等休息時間,自費參加了一些企業家的“領導力”培訓。學習的目的,除了希望從企業管理中借鑒經驗,讓自己的班級管理更科學,還希望借此明白:企業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學生,才能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具備什么素質的人最終會成為企業家?為什么那些在學校不愿意聽課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創辦企業后,愿意花高額費用去學習?這些課程設置和學校課程設置有什么不同?這樣帶著困惑的學習,收獲更大。我的很多班會,都是受這些培訓的啟發而策劃的。我還曾讓學生廣泛調查親朋好友所在公司的制度,借鑒一些優秀企業的做法,在班里施行“工資制”,打造不一樣的班級文化。也因此,我的講座總能給聽課老師耳目一新的感覺。
去年冬天,我每次走進教學樓,都聞到一股濃郁的辣條的味道,看著學生不喝開水喝飲料,不吃早餐吃辣條,女孩子一個個胖乎乎的,男孩子卻死氣沉沉……我就想研究學生營養健康,于是自費報名學習健康管理師課程。我只希望自己能在恰當的時機,提醒同學們如何管理自己的身材,如何自律地生活,如何吃有營養卻不增胖的食物,為終身健康而努力……
曾經有同事問我:世界因什么而美麗?我回答:世界因愛而美麗。她繼續問:還因什么而美麗?我沉思片刻,說:于我李迪的人生而言,世界還因分享而美麗,給學生上課是分享,寫作反思是分享,培訓老師也是分享。以后的日子,我會繼續潛心實踐,保持正念,博覽群書,筆耕不輟……所有的一切,只為兩個字:分享。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為了更好地分享而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