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伏蓮
(江西省鷹潭市第一中學 江西鷹潭 335000)
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補充,是指以學校為基地而開發的課程。校本課程開發旨在發展學生興趣愛好,拓展學生所學知識的范圍,培養、提高學生某方面能力,盡可能滿足學生個性全面和諧的發展。因為校本課程著眼于學生周邊環境,可操作性強,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核心素養都有很大的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化時代到來、手機的普遍實用,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也在改變。微信是一款免費的溝通軟件,且在使用的同時可以獲取一些來自微信公眾號的信息推送。利用微信公眾號開發網絡課程,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系統地學習相關的知識。
教師利用微信,開展校本課程有很多優勢:課程可具有系統性,學生可以深入學習某科目知識,對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有很大幫助;課程可著眼學生身邊的資源,提高課程的本土化與實踐性;微信公眾號可上傳豐富可擴充的資料,是非常好的教學資源庫;網上的校本課程可供多屆學生使用,具有可持續性。綜上所述,運用微信公眾號進行生物校本課程優勢具有系統性、實踐性、資源性和可持續性等優點,值得開發和實踐。
開設校本課程的流程,教師首先要確定主題和課程目標,收集達成課程目標所需要的資料,同時開通微信公眾號、設置布局、上傳資料,然后再進行實踐教學。利用微信開設校本課程的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利用微信開設校本課程的流程示意圖
根據《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高中生物學課程結構,“校園動植物分類”是選修中“學業發展基礎”的一個模塊,本校本課程確定主題是“校園植物”,制定如下課程目標:
①了解植物學分類基礎知識;
②了解并能說出植物的葉、花、果實等和植物形態相關的術語;
③認識校園里一半以上的植物;
④能利用植物美化我們的生活。
教師緊扣課程目標,設計體現學生主體性的學習計劃,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學習習慣,制定如下學習計劃。
第一階段(3課時):為什么要認識植物,怎樣利用“生物學習吧”認識植物(線上);植物基礎知識(線上);教師指導校園認植物實踐(線下)。
第二階段(4課時):自主網上學習和線下實踐,達成熟悉微信公眾號布局目的,至少能認識校園里25種植物的目標,占40分,在第3階段檢測;在微信植物交流群里提出3個有效問題,1個問題5分,有效解答一個問題5分,上限10分。
第三階段(3課時):認植物比賽,滿分40分,按等級給分(線上或線下);成果展示,滿分35分,按等級給分;總結,評獎,優秀作品發布在微信公眾賬號。
因為校園內植物一年四季特點不一樣,生物教研組需要用1年的時間分工、合作,統計、鑒定和記錄本校園內常見植物。每種植物形成一篇有文字和圖片的word文檔,內容包括植物葉子、樹形、花、果實、種子、植物校園分布、花語和趣事,以促進學生對植物的深度學習。另外,制作微信公眾號推文時,圖片需單獨上傳,所以每種植物的圖片單獨形成一個圖片文件夾進行保存。
在收集教學資料的同時就開通了微信公眾號,教師學習微信公眾號建設和運行相關知識,最終微信公眾賬號“自定義菜單”布局見表1。借鑒前者的思路,上傳圖片、試題資料到百度網盤,讓有需要的學生自行下載,建立微信交流群以備課程后期答疑。

表1 微信公眾賬號內校本課程菜單布局
“花草世界”欄已經上傳校園內植物的詳細資料,布局是按照校園內植物的科屬進行分類的,先在開頭對各類植物的共性進行了介紹,盡量做到讓學生在學習時了解不同植物的差異性,也知道同一目、同一科的植物有共性。
“基礎知識”欄包含“課程介紹”“植物分類基礎知識”“被子植物形態術語”,分別推送了一篇文章,共3篇文章。“課程介紹”告訴學生:開設該課程的原因;該課程的4個目標;學習方法、本課程的學習計劃,以及利用微信公眾號的方式。“植物分類基礎知識”和“被子植物形態學術語”,依托大學本科的教材中植物相關基礎知識,進行了簡化整理上傳到微信公眾號,學生可以自行閱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這三篇文章是學習該校本課程的基礎,起到提綱挈領作用,否則學生學習目標性弱。有了“課程介紹”,學習不會迷失方向,能夠使學習有系統性,形散而神不散。
“其他”欄是拓展性空間,線上課程的優點之一就是沒有邊際性,能讓學生的學習潛力充分發揮。在不沖淡和復雜化“花草世界”“基礎知識”兩大自定義菜單的前提下,筆者建立具有拓展功能的自定義菜單“其他”,在這個自定義菜單里可以更新素材,給學有余力的學生豐富的課外資料。“其他”欄包括4個子菜單:聯系我們、一年四季、拓展學習、試題分析。“聯系我們”讓讀者可以知道是誰建立了這個微信公眾號,為什么建立這個公眾號,怎樣聯系教師。“一年四季”中分成“春、夏、秋、冬”四個部分,一年四季24節氣,校本課程會隨著一屆一屆學生的離開高中而結束,但是學習和情懷并沒有結束,教師駐守在學校,觀察著這些植物的一年四季,定時更新,推送給在校的、不在校的學生,讓學生無地域限制地了解母校的一草一木,有助于情感教育。“拓展學習”是解答植物趣事、辨析植物的一欄,目的是增加學習植物的樂趣。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平時作業和考試都有錯題,若學生整理每一門科的錯題集,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鑒于學生和同事的建議,在微信公眾賬號“試題分析”子菜單,收集錯題,并分析,提供給學生復習用,方便、高效。
微信公眾號需要不定時更新文章,保持讀者閱讀熱情,尤其是在一年四季中展現學校的變化、植物的千姿百態。
運用與時俱進的方式進行校本課程的教學,具有時代性和創新性,符合時代的發展,也能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對新的學習技能的鍛煉。但是,不少學生不重視校本課程,對校本課程不感興趣,到高年級時學習壓力大,更不可能去學習高考考綱以外的知識。校本課程最好在新高一開設本校本課程,因為學生剛初中畢業,學習過植物學相關知識,而且學生剛進入新的校園環境,急需熟悉校園環境,認識校園植物能達成目標。另外,高一的學生學習壓力相對較小,有助于學生去學習校本課程。
當然校本課程教學實踐到底怎樣,需要多輪的教學實踐。雖然任務重,但隨著高中課程改革的推進,高中生物選修模塊的實行、網絡化的校本課程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