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進行分數知識教學時,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分別完成實例引入課堂、關注思維引導、強調動手操作等多項任務,再用生活化的習題鞏固教學成果,這樣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學生產生較大的學習心理壓力,從而增強其對所學知識的興趣。
【關鍵詞】生活化;小學數學;導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1-0165-02
Guiding Strategies of Life-oriented Primary School Math Score Knowledge
(Nangushi Primary School, Nanshahe Town, Teng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China) ZHAO Yunlong
【Abstract】When teaching fraction knowledg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need to complete multiple tasks such as introducing examples into the classroom, focusing on thinking guidance, and emphasizing hands-on op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and then use daily exercises to consolidate the teaching results. To a large extent, it can prevent students from having greater learning psychological pressure, thereby enhancing their interest in the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ed.
【Keywords】Life-oriented;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Introduction
一、生活情境導入課堂
在新課程標準之下,小學數學教材中所涉及的各項內容,均需要由教師進行積極的引導,使之盡可能以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熟悉的現實生活場景為出發點,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親身感受、體會并理解對他們來說難度未必很小的數學知識。特別是在引導學生接觸基本的數學概念時,為了有效減少學生理解的難度,教師更需要密切留意其既有的生活經驗認知情況、數學知識掌握情況,給其提供恰當的生活化的教學實例,用實例幫助學生構建情境,用以增強其對所要學習數學概念的理解程度,為接下來的概念應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初步接觸分數知識時,為了使學生充分理解何為“平均分”,教師應當主動調整教學思維,不再直接為學生提供這一概念的定義,而是要先從切合學生平時生活的實例開始引導。例如,筆者在授課時,采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生日宴會分蛋糕視頻的做法,讓學生在這樣一個生活化場景中思考與切蛋糕有關的問題:“在切蛋糕時,怎樣做才有可能讓所有參與者得到的蛋糕分量相同?”當學生思考這一案例問題,并給出獨立的答案之后,教師順勢提出“平均分”的概念,使大家明確:讓物品產生等分效果的過程,需要用到“平均分”。事實證明,這種來源于生活的情境及案例創設做法,對于學生準確理解基本數學概念,提高其學習效果將產生較大的幫助。
二、關注思維引導
在進行小學分數知識教學時,因為知識內容本身的抽象性和復雜性,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會有消極配合、抗拒、恐懼等情況發生。因此,教師除了要將生活實例引入課堂之外,還應當針對這些情況,做好基于生活的思維引導工作,使學生能夠因此而產生良好的發散性思維,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數學問題展開合理思考。
教師可以在恰當時機提供類似下面的問題。有甲、乙兩個房間,其中甲房間中有三盞燈:A、B、C,乙房間中有三個和它們對應的開關a、b、c,現在可以肯定的是:一個開關僅可以控制一盞燈,且三盞燈現在都是熄滅的,如果你只能進入甲、乙房間各一次,則應當怎么判斷哪個開關和哪個燈泡相關聯呢?
本題涉及的分數概率的知識,在對本題進行思考時,學生的思維意識將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特別是教師如果能夠鼓勵學生深入分析其中的多種可能性,且不做過多的解題方式限制,學生更會因為相互交流和討論而加強自我創新能力。
三、強調動手操作
在小學階段進行數學知識教學時,分數類的數學知識可能因為抽象性較強,教師不能讓學生直接透過表面的數字感受到背后的深刻理論,此時,雖然教師能夠引入生活情景與生活案例,或者所做的講解怎樣清晰,也不足以徹底解決學生與理論知識之間的隔閡問題。此時,若教師能夠從生活化的角度出發,進行課堂的進一步優化,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有效利用平時常見的紙片等物品進入自主動手操作的狀態,那么可以讓學生對生活化的體驗通過更直觀的形式得到進一步深化,與此同時也必然帶來學習效果的提升。例如,當初步認識分數時,為使學生更真實地感受、等數字的真實含義是什么,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折紙片的形式進行體會,接下來再讓學生比較不同部位的大小,具體說一說分數大小的區分方式,這對于提升學生對生活化數學的理解程度,同時增強動手操作能力等都會有較大的幫助。
四、生活習題鞏固
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注意到:關于生活化的小學數學分數知識指導策略,應當具有兩個走向:一是生活走向課堂與數學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將會因為生活化情景及案例的融入,對數學知識產生比較濃厚的興趣,同時可用生活化的形式,配合教師的指導,完成從一無所知到初步感知,再到形成深刻印象;二是課堂中所學到的數學知識,還要回歸到生活當中去,在此過程中學生將會因為理論知識在生活實踐中的應用,自覺地進行所獲取知識與能力的鞏固。對于這一走向,教師所要做的工作比較常見的做法是,讓學生接觸生活化應用題型,并指導學生采取恰當的方式解決此類問題中的難點。
筆者認為,理清生活化的分數應用題題型,最終做出順利解答的技巧,可以總結為看、尋、列、析四步。
步驟一:看,所謂看,就是要求學生看清題目要求,比如需要學生在生活化問題中看出要求:求一個數為另一個數幾分之幾。比如下面的問題:某同學在體育比賽中,已經完成了100米距離的跑步,但是只有完成400米之后,才能宣告比賽結束,那么請問他現在完成跑了幾分之幾?此時需要學生看清,本題需要解決的是100是400的幾分之幾計算問題。看出要求:已知某數的幾分之幾,得到這個數?入上面的問題稍做變通:某同學在體育比賽中,已經跑完賽程的四分之一,距離是100米,那么比賽全程是多少米?此時需要學生看清,本題需要從100米是四分之一的已知條件,得到總數未知條件。
步驟二:尋,所謂尋,就是尋找到有價值的數量關系,這一點較前述看的步驟增加了一些難度,對于分數生活化應用題來講非常關鍵。只有學生能夠尋找并且寫出數量關系,特別是找準其中的單位“1”的量,才能讓解決問題過程更加順暢。在教學實踐中,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避免直接告訴學生單位“1”是多少的簡單做法,而要用恰當的啟迪形式鼓勵學生自主思考,探索與領悟分數問題之中所蘊含的理論奧秘。事實證明,只要學生能夠根據原數×幾分之一=新數的原理,做出適度的變通,便可以在解答各種類型問題時準確應用。
步驟三:列,也就是按照看或者尋得出的思考,針對具體問題列出解決算式,這將讓學生更接近于生活化問題的解決目標。例如,若教師提出問題A、B兩地距離1152千米,有兩列客車同時從兩地出發,A車每小時運行72千米,B車比它慢2/7,則兩車可在多少小時后相遇?學生在看與尋之后,發現數量關系:總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明確重點應當先求出B車速度,并用畫線段圖的方式明確二者關系,再列式得到最終的結論:72÷1+2/7)=56千米/時,1152÷(72+56)=9(小時)。
步驟四:析,也就是對生活化的分數應用題進行分析,從中發現有利于知識鞏固與能力發展的規律性內容,最終讓這部分的課堂教學圓滿完成。筆者認為,對于生活化的分數類問題來講,解決時最大的難點是:題干中給出的已知條件與未知數量之間不具有直接關系,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非常考驗學生的思維轉化能力。因此,教師應當使學生特別留意,發現其中的規律,尤其是復雜的,并注意在未來理論學習時與生活實踐時,合理地使用這些規律,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可以說重要的生活習題鞏固環節發揮出了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邢小梅.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36).
作者簡介:趙云龍(1976.2-),男,漢族,山東滕州人,本科,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