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占據了韓國電影行業的半壁江山,尤其是以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通過現實與藝術的碰撞,表達藝術創作對現實問題的關注,揭露和批判社會的黑暗與人性的丑惡,引發公眾對現實的思考,在韓國本土市場產生極大反響的同時,也受到了中國觀眾的一致好評。本文在分析兼具現實主義和法律色彩的韓國電影《熔爐》的人物創作、藝術手段和結局特點的基礎上,從題材選取與劇情改編、商業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人文關懷和社會價值傳播方面,對如何立足現實主義視角進行法律題材電影創作提出建議。
關鍵詞:現實主義;法律題材;電影創作;《熔爐》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9-00-02
1 現實主義法律題材電影發展引發的思考
21世紀以來,韓國電影異軍突起,一改20世紀七八十年代萎靡消沉之氣,在世界電影界占據一席之地,現實主義電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現實主義”一詞起初是作為文學藝術創作的一種基本方式被提出來的,以真實反映社會現實為基本特征,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它提倡客觀冷靜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描寫,力求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1]。隨著電影行業的蓬勃發展,現實主義元素也被移植到影片創作中,現實主義電影作為一種類型電影應運而生。這類影片主張反映現實社會的真實生活,揭露社會的黑暗與不堪,挖掘人性的丑陋與復雜。韓國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以直面社會敏感話題著稱,具有強烈的核心指向性,蘊含著鮮明的情感意向,其主題主要分兩類:一類以法律公正性、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性為核心,另一類以對政治的諷刺、反思或警醒為核心[2]。
第一類現實主義影片多以真實案件改編,以犯罪事件為切入點,以司法制度不公正作為主題升華,可歸為法律題材電影,如《素媛》《熔爐》。這些電影在韓國本土市場產生了強烈的反響,更引發了公眾對法律問題的關注。其中,《熔爐》更是憑一己之力推動了當年案件的重審和“熔爐法”的出臺,完善了法律漏洞,強化了對兒童權利的保障。韓國現實主義法律題材電影對我國法律題材電影的創作具有較高的借鑒價值,值得廣大電影人探尋其成功所在。本文圍繞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熔爐》展開分析,討論我國法律題材電影應如何立足現實主義視角進行創作。
2 現實主義電影《熔爐》的創作分析
2.1 影片劇情介紹
《熔爐》是以孔枝泳基于真實事件創作的小說改編而成的一部現實主義電影,以韓國光州一所聾啞學校教師性侵學生的事件為藍本展開敘述。
來自首爾的美術老師姜仁浩來到霧津市一所聾啞學校慈愛學堂任教,發現學校被一種壓抑、令人窒息的氛圍所籠罩。在目睹妍斗被尹慈愛老師溺罰,民秀被樸老師拳腳相加后,姜仁浩覺察到不對勁,與人權保障中心干事徐友真共同調查,發現學校存在性侵等犯罪行為。在揭發犯罪行為的過程中,警察與學校勾結,市政府和教育廳相互推諉,兩人只得依靠新聞輿論的力量來討回正義。然而,犯罪者利用權力和利益疏通案件,以輕刑逃脫懲罰。不公的判決致使全民秀選擇與樸老師同歸于盡,其他孩子雖然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恢復了正常生活,但犯罪者也逐漸復職,大家所期待的法律正義最終沒有到來。
2.2 電影中人物、藝術手段與結局創作上的特點
2.2.1 人物塑造:眾生相的刻畫
電影《熔爐》以平凡且普通的美術老師姜仁浩為切入視角,塑造了處于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形象,激發了觀眾的同理心與情感共鳴。在刻畫校長等反面人物時,更多的是勾勒其內心深處的邪惡以及這種邪惡所衍生的惡勢力,即犯罪者背后通過利益勾結形成的“犯罪—包庇”集團,將反面人物的內涵延伸到犯罪者背后的強權勢力上,揭示了電影真正批判的“反面人物”。
在對邊緣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旁觀冷漠的老師、接受金錢和解的受害者家屬、恃強凌弱的校長夫人、愚昧無知的教徒,審判觀眾席上集體抗議的聾啞人……到處都是現實生活的縮影,社會百態、人情冷暖被刻畫得淋漓盡致。這些生活剪影拉近了影片與觀眾的距離,在不經意間敲開了觀眾的心扉。
此外,人性的復雜也是人物塑造中不可忽視的元素。影片中堅守正義的檢察官,收到姜仁浩發現的關鍵證據后,背棄職責將證據藏匿,淪為特權階級的幫兇,顯現出了人性的復雜多變。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姜仁浩的母親,她原本要求兒子獨善其身,見到孩子們后選擇支持兒子。人不是非黑即白的,也無法簡單定義,趨利避害是本能,但在利益和壓力的迫使下,有人向善,有人向惡,這就是人性的復雜。揭示人性的復雜是韓國現實主義法律題材電影的主要特征之一,每個形象都貼近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能使觀眾感同身受。
2.2.2 藝術手段:聲音、色彩與節奏等元素的運用
《熔爐》對真實發生的案件進行藝術化處理后,將其搬上銀幕,旨在通過影像加故事的視覺沖擊揭示社會的黑暗和司法的不公正,運用了大量的驚悚、懸疑、暴力元素強化渲染氣氛,提高電影的商業價值,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電影中,姜仁浩下班時聽到女廁所傳來叫喊聲,幽暗的走廊、壓抑痛苦的尖叫,配合詭異的音樂、慘淡的燈光、陰冷的色調,營造出了令人不安的恐怖氛圍。當他準備打開廁所門時,悄無聲息出現在背后的保安更是讓人心驚膽戰,將氣氛推向了高潮,充分調動了觀眾的情緒。另外一個凸顯驚悚與懸疑的片段是妍斗為躲避校長侵犯躲在廁所隔間中瑟瑟發抖,而校長排查一個個隔間,門打開、關上的聲音制造出了緊張和刺激感。當妍斗抬起頭時,鏡頭定格在校長從廁所隔板頂上露出的奸淫笑容,讓人不寒而栗。加入驚悚與懸疑元素進行藝術化處理,不但能起到激發觀眾觀影欲望、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還能渲染恐怖氛圍,奠定故事的基調并暗示劇情的沉重壓抑。影片還運用暴力美學的元素刺激觀眾的視覺感受,增強視覺沖擊,以便觀眾代入情感和產生共鳴,從而自發地對影片中的法律問題進行反思。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元素是建立在本土觀眾的審美基礎上的,多采用緩及注重細節的鏡頭表現[3]。
2.2.3 結局設置:悲劇的震撼
《熔爐》取材于真實事件,具備一定的戲劇基礎與完整的故事情節。電影整體上以姜仁浩和徐友真發現聾啞學校校長等人性侵犯學校殘障兒童,繼而與孩子們走上維權之路為主線,以不斷揭露校長的犯罪行為推動情節發展,但電影并未著重敘述犯罪,而是通過貫穿其中的法庭審判來強化情節,沒有一處明指司法不公正,卻又處處透露出對司法的批判,用無聲卻有力的情節呼喚著法律的公正。
在情節設置上,影片最震撼人心的當屬“正不勝邪”的悲劇結局。壞人逃脫了法律的制裁,民秀和樸老師同歸于盡,姜仁浩在警察的高壓水槍下竭力抗爭,直至民秀的遺照跌落摔碎,預示著斗爭最終失敗。影片以“大悲”收尾,深刻揭示了社會的黑暗和弱勢群體的無能為力,作為權利救濟的法律被利益集團所操控,形同虛設,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批判精神。同時,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價值觀影響,大眾觀影時更希望看到圓滿的大結局,產生舒心的觀影感受,但完美結局往往導致觀眾對電影深意的漠視。悲劇式結局則因為好人飽受苦難但訴諸無門,壞人無惡不作卻逍遙法外,更容易引發觀眾的悲憤情緒,使其良知在觸摸社會陰暗面的過程中得以喚醒,達到電影反作用于現實的目的,加速現實中立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革新等的進程[2]。
3 對我國現實主義法律題材電影創作的啟示
3.1 強化題材選擇與劇情改編
麥克斯韋曾指出現實主義是“當代社會現實的客觀再現”,社會真實事件是韓國現實主義電影創作的重要資源,相較于虛擬的故事更具有社會代表性和說服力。我國不少法律題材影片聚焦于宏觀視角的主旋律故事編纂,與普通群眾的日常生活脫離,因而在創作過程中,應從社會小人物的視角進行觀察,積極從現實生活中挖掘素材,展現普通社會的善與惡。《熔爐》就立足于社會現實,根據真實案件改編,以普通群眾的視角來觀察殘障兒童的命運,且沒有所謂的“主角光環”,觀眾更容易產生共鳴與代入感[4],促使韓國全民探討兒童權利保障問題。
然而,以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會因為貼近現實生活而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也會因為太過真實而適得其反,令觀眾無法在影片中釋放情緒。事實上,電影的精髓不在于客觀存在的事實,而在于對其中情感與情緒的把握,“現實”只是素材,真正有生命力的是讓觀眾能夠產生移情作用的真實感[5]。所以,對現實內容進行改編,實現真實事件與戲劇演繹的虛實照應是創作的必要環節。在保留真實事件主干的基礎上,創作者基于現實的觀察和理解詮釋具體內容,表達自身的認識內涵和價值取向,既能提升影片故事的真實性,又能滿足觀眾對未知故事情節的需求。
3.2 實現商業性與藝術性有機結合
電影的藝術性和商業性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藝術性是具備商業性可能的前提,而商業性為藝術性提供展現舞臺。韓國電影在敘事結構上不斷推陳出新,尋求藝術與商業的完美結合。以《熔爐》為例,表面上采用線性敘事,實際上是在類型框架下鑲嵌新類型來構建劇情。以校長等人對殘障兒童實施性侵的行為為敘事動力,以給校長等人定罪為線索,以事件后殘障兒童的苦痛和社會各方的反應為情緒穿插,構成敘事沖突各方和邏輯線索[6]。電影涉及犯罪案件偵查、兒童保護,但突出表現的還是司法審判,多種敘事類型的糅合,使其成了韓國電影獨創的復雜類型電影,體現出了藝術探索的求新求變。電影在進行藝術創新的同時,也將大量商業元素融入類型化敘事中,如犯罪敘事時的暴力恐怖元素、法庭對峙時的懸念元素。
我國電影人應在現實主義視角下對法律電影予以藝術性塑造,增強影片的可觀性和提升電影的內涵,以商業化外衣進行包裝,擴大影片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實現藝術性與商業性的雙軌并行。
3.3 注重人文關懷和社會價值傳播
韓國現實主義題材法律電影關注熱點事件,以影片關照人生,挖掘人性,描繪底層苦難,體現了對現實社會深沉的人文關懷。電影關心社會底層群眾的生存與生活,展現主角的悲慘命運,從現實主義視角闡述造成人物不幸的社會、政治、制度原因。其次,韓國現實主義視角下的法律電影雖然通過揭露社會的不堪來批判司法的不公正,但并不意味著電影所傳播的價值觀念是貶毀社會的、是負面的。從《熔爐》來看,姜仁浩最后所說的“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能改變自己,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才是核心的價值導向,電影以此警醒在社會中迷失自我、冷漠自私的旁觀者,希望喚醒社會公眾的社會責任感,使其自覺關注和思考社會熱點事件,維護人們的道德底線和生存尊嚴。
我國法律題材電影以反映法律人追求真理、獻身法治的崇高職業精神為主,在人文關懷的表達和對全社會的價值指引方面尚需加強。未來的法律題材電影應在立足于現實主義的基礎上,將人文關懷巧妙融合,并借此實現對全社會的價值引導,使更多高質量的法律題材類影視作品進入觀眾的視野,發揮其獨特的法治教育功能[7]。
4 結語
《熔爐》揭示了法律觸及不到的陰暗面,肯定了始終為正義而戰的勇士,喚醒了人們對殘障兒童權利保障的關注,完成了其現實主義法律電影的使命,給我國法律電影如何立足現實主義視角創作提供了模板。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電影人應勇于反思現實,不回避尖銳的社會問題,通過藝術處理和商業運作,充分體現法律題材電影的社會意義,喚醒社會對法律的敬畏與尊重。
參考文獻:
[1] 高明.淺析現實主義電影與類型電影[J].大舞臺,2011(04):153-154.
[2] 方瑞晴.淺析韓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背景及特點[J].視聽,2018(05):75-77.
[3] 周學斯.新世紀韓國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7.
[4] 匡國鈺.影視作品的法治宣傳功能及應用——以《少年的你》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4):26-29.
[5] 李春.韓國寫實題材電影對當前我國電影創作的啟示[J].東岳論叢,2015,36(08):184-187.
[6] 彭濤.中韓真實事件電影之改編觀念比較[J].當代電影,2016(04):166-169.
[7] 邢慕堯,李讓,楊萍.中國法律題材電視劇創作建議[J].藝術科技,2020,33(4):1-5.
作者簡介:賈樹平(2000—),女,江蘇鹽城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法學。
指導老師:楊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