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藝術家達·芬奇的作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幅畫是《圣經》的一部分,畫中描繪的是《圣經》中極其重要且充滿戲劇性的一幕。達·芬奇對于把握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形象都做過細致入微的研究與觀察,他能夠細致入微地洞察到每個人物內心深處的想法和不同特點,并將其表現到畫面當中。本文從作品的構圖布局、表現手法、圖像學、圖像志等角度出發,分析作品本身的不同特點和方面。研究這幅作品,作為一種觀察和繪畫的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圖像學;前圖像志;《最后的晚餐》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9-0-02
1 作品介紹與內容背景
《最后的晚餐》是由意大利藝術家達·芬奇于1494年至1498年創作出的畫作,這幅畫主要以《新約圣經》為創作背景。根據記載,耶穌去耶路撒冷慶祝逾越節,猶太牧師想在深夜逮捕他,但沒人給他帶路,耶穌的門徒猶大向祭司長告密說:“我把他告訴了你。你能給我多少?”猶太祭司長給了猶大30元[1]。當耶穌與他的門徒在耶路撒冷慶祝逾越節的時候,他們最后一次共進晚餐。耶穌已經知道自己即將被逮捕,他對自己的12個門徒說:“我實話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門徒們聽到后都表示十分震驚,每個人都在問:“主,是我嗎?”耶穌回答說同我蘸手在同一個盤子里的人,就是出賣了我的人[2]。在達·芬奇的畫中,所有的人都坐在一排,耶穌自己坐在中間的位置,使得每個人物都有豐富的表現力和一定的形象特征[3]。在詳細描繪每個角色的同時,并不會使畫面松散和不和諧[4]。達·芬奇注重描繪人物具體的形象、神態、韻律,他細致入微地從人物的情感、心理等多個方面來表達作品中人的動態神韻,深化了整個故事作品的寓意性[5]。
2 從前圖像志入手分析構圖布局與透視手法
2.1 畫面的構思布局
一幅成功的畫作,能夠傳達出畫家的精神內涵和藝術家最真實的情感,創作出更多與主題一致的畫作,也更充分地反映出畫作的美學[6]。達·芬奇的畫作描繪出大家在聽到耶穌的話后的第一反應,它就像是一個定格的瞬間,他不僅僅捕捉到那瞬間,還將那一瞬間像編排戲劇一般呈現在畫面中。大家都知道,達·芬奇有多種身份,如發明家、藝術家、戲劇家,在這幅作品當中,處處體現出他的身份角色——戲劇家,從有意的編排、夸張有型的動作、戲劇法的透視到戲劇化的手勢都有所體現[7]。除了描繪那一瞬間的動作外,達·芬奇還熟練地傳達出內心的活動,畫面中各個人物的形態、神韻都能讓觀者輕而易舉地看出他們內心的真正意圖。達·芬奇對于表現內心的意圖主要通過手勢來實現,意大利從古到今都對手有著強烈的熱愛[8]。
達·芬奇在創作時作了多種構思,他的思緒構思高人一等,極具戲劇性,在12個門徒得知他們中間有叛徒時,每一個門徒不同的情緒、神韻一一展現出來,在作品的敘述上捕捉到最具戲劇張力的一刻,將眾門徒聽到耶穌那句話后的第一反應表現出來。將這句話復雜的心情真實地反映出來,既要求12個門徒對耶穌這句話作出不同的反應,還要求每一個門徒都有自己的性格、感情、情緒[9]。達·芬奇把叛徒與無辜的門徒很巧妙地放置于一個畫面當中,像布置舞臺一般。他把12個門徒分為3組,從觀者的最左邊出發,讓觀者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就好像故事是從左往右依次展開。畫面中,猶大右手緊緊握住錢袋,身體后仰,從耶穌的身旁后退,使震驚處于畫面的陰影當中,這更能反映出猶大內心邪惡的一面[10]。
《最后的晚餐》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體現在整體的構圖布局上。《最后的晚餐》作為一幅橫畫,在格式的選擇上,傾向于視覺的穩定性和尊嚴[11]。這幅畫的主要元素是完全對稱的。前景是一張水平面的大桌子,在屏幕的正面直立[12]。達·芬奇對這個方面的設計有利于增強畫面感,使畫面有一種穩健感、莊重感,光的亮度從中心到周圍的輻射,在畫面的設計構思中巧妙地突出了耶穌作為主體的中心位置[13]。他把耶穌放在畫面中間,借助敞開的大門把耶穌凸顯出來,故意把門徒擺得離耶穌遠一點,以便更加有力地強調耶穌在構圖中的主體地位[14]。室內的門和窗,從中央左右對稱均勻地配置。無論是門和墻壁上的透視感,還是面前那張大桌子的透視感,都消失了[15]。
2.2 畫面中運用的透視手法
關于《最后的晚餐》的透視,唯一簡單易懂的就是滅點,用達·芬奇的話來講,就是所有的視線——“趨向和匯聚”的位置,觀者在觀看這幅畫時,將視線停留在由耶穌的頭及其雙臂所形成的三角區。這幅畫還體現了達·芬奇的一項獨創技法——明暗透視法,通過光線在室內所產生的明暗變化,在空間內產生真實的空間感,使整個畫面看起來很遙遠,感覺很深刻[16]。
在著手繪制這幅作品的時候,達·芬奇在墻的中央釘了一顆小釘子——在耶穌的右側太陽穴上可以看見這個小洞,然后他在墻上割出一些呈現放射狀的細切口,這有助于他畫出假想房間的平行線,比如天花板的房梁和掛毯的上緣,這些平行線在畫中向滅點延伸[17]。因為這幅畫的尺寸,觀察點的變化會影響透視效果,考慮到有人站在房間的位置不同,達·芬奇使用了很多巧妙的透視方法。《最后的晚餐》尺幅的大小也決定了它運用所謂的“混合透視”,即將自然透視與人為透視很好地融合起來。觀者在看巨作的時候,因為距離畫面的遠近不同,所以需要不同的人為透視[18]。“平面無法如實地呈現在眼前”,達·芬奇運用的所有手法都顯示出其用心良苦、心思縝密、獨具匠心的創作構思以及深刻明確的目的性[19]。
2.3 空間布局處理
在空間處理上,他巧妙地利用了餐廳壁面的空間與畫面上被描繪出的空間互動關系,使作品占據了墻壁較高的位置,再適當地安排水平線,使觀賞者不論從視覺上還是心理上都產生一種錯覺,仿佛自己身處畫面所描繪的場景當中,親眼看見了故事發生的全過程[20]。
3 用圖像志分析畫面
達·芬奇對繪畫創作的精神特征有奇妙的詮釋[21]。通過人物的行為與手勢的不同,達·芬奇用他巧奪天工之手為我們呈現出這生動戲劇性的一幕。12個門徒的反應都是獨一無二的,個性鮮明生動[22]。這幅畫的最大特點是叛徒。猶大又黑又丑,右手拿著錢袋。他處在照片的陰影下[23]。他的左手仍然拿著耶穌與他分享的食物。面包表明他有罪,是他叛變了[24]。在畫面的中心,耶穌獨自坐在中央,他剛剛結束自己的發言,嘴角仍然微微張開,其他門徒的表情都很強烈夸張,但耶穌的表情安詳而平淡,他的右手正在伸向一個平底的玻璃杯,里面裝有三分之一的紅酒。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細節,你可以透過玻璃看到耶穌的小指[25]。
達·芬奇還巧妙地運用繪畫手法,將遠處的風景從敞開的窗戶透過來,圍繞在耶穌的頭上,耶穌的藍色斗篷用了最昂貴的佛青色顏料,使物體在明亮的背景下看起來更大[26]。達·芬奇生動地描繪了壁畫中微妙的心理變化[27]。
4 從圖像學角度分析作品
《最后的晚餐》是達·芬奇一生中最有影響力和聲望的代表作之一[28]。畫面中每個人的動作與神態的焦點都集中在耶穌身上。每個門徒的驚訝與專注程度,耶穌的話所引起的一陣騷動,眾門徒或震驚,或猜疑,每個人物的表情變化都被達·芬奇刻畫得淋漓盡致[29]。
達·芬奇在創作過程中,有時要連續不斷地畫上幾個小時都不吃不喝,有時會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時間也不碰畫筆,他要為畫面或繪畫技巧上的某一細小差異而冥思苦想,有時在腦海里有了靈感,他會急忙在畫面上添上幾筆。在畫法上,達·芬奇放棄了安全系數很高的濕壁畫畫法,嘗試了把油彩和蛋彩混用的方法,但失敗了,這也就預示并決定了這幅作品的悲慘命運,畫中出現了明顯斑駁的痕跡污點,達·芬奇當時就已經發覺了。在畫作完成不到20年,畫面就已經支離破碎,好在這幅畫曾經被同時代的許多畫家復制臨摹過,我們才可以大致了解他完成時的模樣[30]。
5 結語
達·芬奇憑借自己高超的繪畫技法與極具表現張力的戲劇性表達,能在一瞬間捕捉到人物的性格特點。我們在欣賞作品時,也不難發現達·芬奇對于畫面的用心良苦。《最后的晚餐》中所體現出的正是連續動作在瞬間戛然而止時每個人物內心世界的表現。達·芬奇擁有驚為常人的美學頭腦和非凡的直覺,這為他精妙絕倫的創作提供了不竭的靈感。在同題材中,《最后的晚餐》無疑是繪畫中最成功的一幅。它給人的視覺感受是畫面工整均衡,情節緊湊,人物形象生動,不管是誰看過,都會被深深打動。
參考文獻:
[1] 汪靜,楊杰.旅游目的地產品包裝創新設計的“點”
“線”“面”[J].美術教育研究,2019(11):74-76.
[2] 胡玥.人工智能背景下藝術學科的發展[J].美術教育研究,2020(8):51-52.
[3] 周超,高磊,袁高松.企業研究生工作站柔性育人協同策略研究——以設計學專業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2):97-99.
[4] 熊瑤,嚴妍,張秀.生態文明背景下郊野公園規劃設計策略研究——以湖南株洲天池公園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108-109.
[5] 劉婷,何佳.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產品牌設計研究——以常州青果巷歷史街區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1):86-87,98.
[6] 盛家琛,張寧.淺析攝影對印象派繪畫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20(12):52-53.
[7] 黃婕,張雨,黃瀅.兒童交互電子書視覺系統設計有效性研究[J].大眾文藝,2019(23):120-121.
[8] 敖寰亞,馮曉娟.淺談博物館吉祥物設計與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108-109.
[9] 吳馨宇,田曉冬.傳統聚落中詩意美學的表達——以皖南徽州古村落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5):104-105.
[10] 吳歆悅,李雪艷.藝術中的雅俗文化之辨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52-53,57.
[11] 曹靜文,孫獻華.坦培拉與巖彩畫在壁畫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20(8):87-90.
[12] 張景淼,湛磊.感受單色攝影的無“顏”力量[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40-41.
[13] 傅瑤,繆玲.感知覺視角下的旅居式養老社區室內設計[J].藝術科技,2020(8):33-36.
[14] 劉月輝,蔣暉.文匠合流下的明式家具[J].藝術科技,2020(7):26-29.
[15] 劉佳,熊瑤.聲景在醫療景觀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科技,2020(10):111-114.
[16] 陳思妤.簡述風光攝影中的構圖方法[J].藝術科技,2020(13):84-87.
[17] 張雨婷.淺析公共文化在人物裝飾油畫中的表達[J].藝術科技,2020(17):70-73.
[18] 喬悅.論剪紙鏤空藝術在現代設計中的廣泛運用[J].藝術科技,2020(19):90-93.
[19] 譚曉艷.徽派建筑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20(20):165-166.
[20] 曹宇鵬.淺析景泰藍工藝在室內裝飾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20(20):146-147.
[21] 陳慶瑜.基于失智老人需求的康養景觀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21):155-156.
[22] 孔露.赤色在中國建筑設計中的應用與發展[J].藝術科技,2020(21):165-166.
[23] 梅沄澍.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排水系統設計[J].藝術科技,2020(21):15-16.
[24] 沈靈君.淺析墻體在環境設計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20(21):157-158.
[25] 蔣幸珈.紫砂藝術與鑒賞[J].藝術科技,2020(21):21-22.
[26] 范昕怡.大數據視野下的“互聯網+”室內設計[J].藝術科技,2020(21):145-146.
[27] 蔣婉童.淺談對梵高作品的解讀與思考[J].藝術科技,2020(21):129-130.
[28] 葉宸君.廢棄空間再利用——廢棄工廠藝術化改造[J].藝術科技,2020(21):161-162.
[29] 郭曉草,孫獻華.永樂宮“朝元”母題淺析[J].藝術科技,2020(21):117-118.
[30] 王璁.城鄉結合部景觀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21):189-190.
作者簡介:羅馨茹(2000—),女,山東濰坊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