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茂箏 程曉荷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深入,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機遇。但就目前的發展狀況而言,美麗鄉村建設所面臨的主要困境是“有形無魂”,“形”可以理解為村莊更新美化后的村景村貌,而農村作為獨立的地域文化單元,地域文化自然是村之“魂”。留住地域性文化就是留住鄉愁,美麗村居的構建不僅要見山望水,更要留住鄉愁,只有這樣才能帶動鄉村產業的發展,提高鄉村發展的質量。本文結合鄉村景觀、地域性文化等相關概念和理論,以濟南市洪范池鎮部分村落為例,提出現階段美麗鄉村地域文化建設中面臨的挑戰,并總結對應的策略,希望可以為未來美麗鄉村景觀構建注入地域文化的活力,以文化振興帶動鄉村振興。
關鍵詞:美麗鄉村建設;地域文化;鄉村景觀;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9-0-02
0 引言
“十四五”規劃對鄉村振興戰略做出了重要的論述,提出在下一個階段的經濟建設實踐中,要將鄉村振興作為工作重點,促進鄉村特色文化體系的構建,激活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從而提高鄉村經濟社會建設的整體影響力。國務院于2021年2月發布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文件進一步強調了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鄉土文化。
鄉村實現全面振興發展的優勢資源是其地域文化。本文基于地域文化傳承的視角,以濟南市洪范池鎮部分村落為例,探究促進美麗鄉村景觀構建的策略,通過對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延續,為鄉村文化傳承、景觀修復、社區營造以及產業發展等多方面帶來活力,進一步為鄉村全面振興建設助力。
1 以地域文化激發鄉村景觀活力
物質和非物質都是鄉村景觀的組成部分。物質包括自然景觀、生產建設景觀、聚落景觀等[1],即鄉村需改善的“硬件”;非物質主要包民俗風情、傳統節日文化以及在長時間發展過程中得到良好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即鄉村需延續的“軟件”。鄉村景觀的構建需“軟硬”兼顧。目前,我國鄉村景觀“硬件”的改善如火如荼,而“軟件”的承襲卻顯得較為冷清。在鄉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實踐中,我們不僅需要完善“硬件”,保持鄉村景觀的完整性,優化鄉村人居環境,還要提高鄉村內在地域文化動力,打造“軟件”基礎,使村民獲得對村居環境認同感和歸屬感,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深入挖掘、保護與傳承村落的地域文化,可以促進鄉村景觀文化傳承效益、社會治理效益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效益的展現。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對美麗鄉村建設中鄉村地域文化的傳承,從多角度積極探索鄉村地域文化景觀構建發展策略,助力美麗鄉村建設,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2 地域優勢與挑戰——以洪范池鎮部分村落為例
2.1 特色性優勢
洪范池鎮位于濟南市平陰縣的西南部,它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鎮內村落的自然條件優越,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2.1.1 自然條件本底良好
洪范池鎮以泉水為名,9大泉群、36處泉水及43處水庫和塘壩遍布全域,水系景觀條件優越[2]。鎮域內山峰林立,以大寨山、云翠山為代表的群山環抱于此,勾勒出了良好的自然山水格局脈絡。作為當地村落生產建設景觀資源的梯田景觀也較為豐富。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賦予了洪范池鎮村落地域性特色。
2.1.2 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洪范池鎮人文薈萃、古村云集,民俗傳統工藝也極具地域特色。明朝三代帝王師于慎行之墓——于林就坐落于洪范池鎮,于林直到今天還擁有全國集中儲量最大、歷史悠久的白皮松林;丘處機、安道一也曾傳教于此,留下了南天觀、大空王佛等遺跡;洪范池鎮還包含丁泉村丁蘭刻母的孝文化、北齊時期摩崖石刻的佛教文化以及云翠山南天觀的道教文化。鎮域內古村落星羅棋布,東峪南崖村和大黃崖村的建筑風格彰顯了地域特征。除此之外,洪范池鎮內吸水石假山盆景的傳統制作工藝的流傳也很廣。這些無一不體現著洪范池鎮的地域性歷史、人文特征,是傳承鄉村地域文化的重要資源。
2.2 地域性挑戰
2.2.1 自然鄉土文化環境衰退
自然生態環境資源是體現地域性的根蒂,它可以直接映射鄉村的地域特色。近年來,洪范池鎮村落中的后建民居存在著過度侵占耕地、破壞鄉土樹種等不利于生態環境的現象,住宅、農地、果園、水塘等具有鄉土特色的自然、半自然景觀遭到了破壞;其現存的水井和泉眼利用率極低;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洪范池鎮的自然鄉土文化環境逐漸衰退。
2.2.2 歷史文化遭受打擊
洪范池鎮的歷史文化遭到了新勢力的沖擊。現代生活方式涌入農村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人們忽視了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洪范池鎮內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文昌閣、關帝廟、祠堂等明清建筑群遺跡破損嚴重,缺乏維護與內動性革新。同時,傳統農耕模式的衰敗導致民間技藝逐漸消亡,非物質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鄉村場所精神也被破壞。
2.2.3 地域文化特色元素被淡化
近幾年,洪范池鎮開始轉型發展,在景觀轉型的過程中,存在部分民居單純模仿或照搬城市建筑的現象,而且對城市建筑的模仿不僅在于形式,還在于材料,導致其所選用的材料都與村落環境格格不入,取自當地云翠山的傳統建筑石材沒有被合理利用,因此其地域優勢和特色沒有得到發揚。洪范池鎮的傳統村落格局也受到了多元化的調整,其地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應用存在片面性的問題[3]。與此同時,它盲目地推陳出新、追求藝術形式,忽視了地域文化底蘊和內涵,使地域性傳承導向與鄉村構建相背離。
3 地域文化傳承視角下的美麗鄉村景觀構建策略
前文對地域文化對美麗鄉村景觀構建重要性進行了分析,也以洪范池鎮部分村落建設為例,對建設實踐中村落地域文化相關的特色優勢與挑戰進行了初步的定位。在此基礎上,為彰顯美麗鄉村景觀構建的文化價值和作用,奠定地域文化的傳承基礎,促進地域文化在鄉村地域范圍內得到良好的保護和發展[4],文章提出了以下美麗鄉村景觀的構建策略。
3.1 延續地域自然景觀格局
地貌、植被、水系等都屬于自然景觀資源,具有地域性的自然景觀資源是鄉村景觀的物質基礎,而鄉村原始自然景觀也是鄉村地域風貌最直觀的體現。因此,保護并延續鄉村自然景觀格局,是維護鄉村地域性風貌的有效途徑[5]。
不同村落的自然景觀體現了不同的村貌。以洪范池鎮東峪南崖村落為例,村內水有扈泉、池塘、水井及排水溝等不同形式的水系資源,東峪南岸村聚落文化也因水而生。但目前,其水系分布較為散亂,沒有形成完整的水系系統,豐富的水系自然資源也尚被未充分應用于鄉村景觀的構建中。因此,我們需要對村內的水文特征、排水給水條件進行全面分析,整合破碎的水系資源,同時賦予水系統農業生產、觀賞、調節微氣候的作用,另外,還可以把經過長期自然選擇而生存于此的鄉土樹種當作優越的自然資源,如村內生產農作物、原生林、經濟林等。
過度開發鄉村自然景觀資源,就會使鄉村就會失去自然本色。鄉村自然景觀是一個有機的生命共同體,山脈、水系、植被相互交融、相互影響,任何要素的過度開發都會對整體的自然環境造成消極影響。因此,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中,應盡量保持原有自然景觀的完整性,尊重原有場地的肌理關系,并將自然景觀資源與鄉村景觀建設的更新進行合理的結合。此外,基于自然條件而流傳的鄉土農業生產生活特色,也應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被動態更新和延續,以發揮自然景觀資源對鄉村地域性傳承的最大價值。
3.2 提取和轉譯傳統文化符號,喚回鄉土記憶
地域文化作為鄉村之魂,匯集了鄉村之地緣、親緣,能凝聚民族品質,建立樸素價值觀。經濟、社會和人文的差異,使不同地區的村落在鄉土偏好、景觀構成、建筑形態等方面呈現不同的文化符號[6]。對鄉村傳統文化符號的提取和轉譯,可以喚起當地村民乃至城市居民的鄉土記憶。
民俗風情是構成鄉村地域性景觀的文化符號,也是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活態傳承鄉村地域文化。不同的村落受地域、經濟、歷史等多元因素的影響,其民俗風情各具特色。例如,洪范池鎮東峪南崖村經過長時間農業生產活動作用,形成的別具一格的農耕文化就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而這些景觀文化符號應得以合理保留并與新增文化有機結合。洪范池鎮在當地提倡的“以全域旅游帶動鄉村振興”的理念背景下,將村民勞作栽培、收割的生活的場景提煉,并轉譯為游客的農耕體驗,這既可以豐富游客的游憩體驗,又可以進一步發揚農耕文化。同時,還將洪范池鎮的清朝建筑群、洪范小曲等傳統人文資源,提取簡化、移植、轉譯為色彩、裝飾圖案、文化圖案等要素,并將其運用于建筑、景觀空間或標識系統中,達到了新舊融合的目的,充分體現了民族風情。從長期的鄉村文化景觀發展來看,這些活躍的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應對其深入挖掘并轉譯到鄉村景觀中。此外,還可以舉辦一些具有民俗民風特點的文化活動,如洪范池鎮定期舉行的泉水節,這類活動既可以為村民提供休閑場所,又可以帶動地方鄉村旅游的發展。
傳統手工藝也可以作為傳承地域文化的媒介。自然環境、歷史文化與民間風俗的融合,造就了民間技藝高超的手工藝者,創造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比如洪范池鎮極具特色的吸水石假山盆景,就是利用當地特有石頭,再加之以手工藝者的智慧而創造出來的。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既要繼承傳統技藝,又要與現代商品經濟相結合,使之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3.3 合理運用鄉土景觀材料和技術
在保持村民的歷史情結、延續傳統文脈方面,傳統材料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我們要尊重和順應地域資源環境的發展規律,運用當地材料,突出地域特色,延續歷史記憶,從而形成富有特色且統一的地域文化景觀。傳統建筑建造材料及技術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符合當地村民的審美習慣,還可以增強村民對環境的認同感,延續鄉村氣息[7]。
目前在洪范池鎮的部分村落中,村民后建或后期加建的房屋大量運用現代材料,使鄉土材料的運用受到了沖擊。在村景構建中,現代材料與傳統鄉村材料質樸的鄉土特色大相徑庭,但由于某些客觀條件的限制,在鄉村景觀的更新過程中,現代材料的使用也不可避免。現代材料與鄉土材料各有優勢,我們應合理選擇和利用材料。要以鄉土材料為主,現代材料為輔,利用鄉土色彩使材料融入鄉村環境中。由此可見,將傳統與現代融為一體,通過新舊并置使用不同的材料理解和表達地域性鄉村景觀設計的方法是值得推崇的。
3.4 促進鄉村共同體意識的形成
地域文化活態傳承的終端是村民。城鄉二元結構阻礙了城鄉要素流動,城市完善的基礎設施吸引了鄉村人口的大量涌入,造成了“鄉村空心化”,匱乏的農村勞動力也限制了鄉村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想要改變這種狀況,合理構建鄉村景觀格局,傳承鄉村地域文化,就要以人為本,提高村民在鄉村構建中的參與度,展現村民的主體作用[8]。例如,為增強人們對傳統地域文化傳承的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使命感,可以組織村民參加各類文化活動,進一步增加村民的凝聚力,促進鄉村共同體意識的形成。
4 結語
本文對洪范池鎮部分村落進行了分析,在地域文化的傳承視角下,找尋村落的地域優勢,發現鄉村景觀構建存在的困境。分別從自然環境優化、文化符號提取、本土材料選用和村民參與的角度提出了對保護、傳承和發展地域文化的策略。希望能更好地發揮地域文化對鄉村景觀修復、文化傳承和產業復興的積極作用,從而促進城鄉各要素的互動,逐步實現鄉村振興,努力實現城鄉發展的動態平衡。
參考文獻:
[1] 孔令霄.鄉村景觀旅游的審美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
[2] 伊文菲.鄉土景觀理念下的平陰洪范池鎮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濟南:齊魯工業大學,2020.
[3] 朱彤,葉潔楠.美麗鄉村背景下的鄉村互動性景觀設計研究——以合肥市塘西村為例[J].設計,2021,34(05):50-52.
[4] 金宇軒,陳維林,陳曉玎,等.基于地域文化理念下的鄉村景觀設計[J].居舍,2021,41(05):104-105.
[5] 鄭文泰.宜居宜業宜游導向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5.
[6] 葉潔楠,王浩,杲恬恬.鄉村振興背景下文化傳承型鄉村景觀的存續與發展[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2):19-25.
[7] 王麗潔,聶蕊,王舒揚.基于地域性的鄉村景觀保護與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園林,2016,32(10):65-67.
[8] 萬曉敏.地域文化引導下的傳統鄉村有機更新——以合肥六家畈村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0(12):250-251.
作者簡介:展茂箏(1997—),男,山東濟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程曉荷(1993—),女,山東聊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