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這幅畫是波提切利在1475年-1476年所畫的《博士來拜》,亦稱《三博士來朝》。本文從作者簡介到創(chuàng)作背景再回到畫面,著重分析畫面的構圖和黑白灰關系以及整個畫面帶給人的視覺效果。
【關鍵詞】博士來拜;圖像學;構圖;黑白灰
中圖分類號:J2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6-0182-01
一、《博士來拜》的創(chuàng)作背景
波提切利,十五世紀中期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的一個手工業(yè)者的家庭出生。在15世紀末,當時他在佛羅倫薩是最有名的藝術家。他的藝術風格一直延續(xù)到了19世紀,被藝術領域的人們大力推崇,是拉菲爾的前奏。他大量采取反對教會的異教題材,非常大膽地畫全裸的人體,極大地影響了以后的繪畫。他是最后一位文藝復興早期佛羅倫薩畫派的藝術家。
這幅畫給人感覺非常唯美,宣傳的是人們要盡效洛倫佐王室。畫的背景是古代世界的廢墟。這種畫法在文藝復興期間是很平常的,表示著基督的降生實現(xiàn)了每一個人的愿望,取得了以前的所有成就。然而像波提切利這樣的畫家對這一切有格外強烈的感受。從畫中可以體會到,他在心靈上急切地需要證明這一切。在他的描繪下,圍成幾圈的禱告者情緒激昂、表情迥異,可是靜謐的圣母和圣子是所有人物活動的歸宿與焦點。這是畫家內心的寫照。
二、《博士來拜》的畫作賞析
畫的內容是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中最常呈現(xiàn)的內容之一:三位博士,來到伯利恒向剛出生的基督呈上敬意。這幅畫是波提切利的第二幅,在新圣母瑪利亞教堂繪制的《博士來拜》,波提切利1475年左右受喬瓦尼·拉米委托而作。該畫現(xiàn)藏于烏菲奇美術館,波提切利畫過的《三博士朝圣圖》共有四幅流傳下來。
這幅《博士來拜》是1475-1476年作于佛羅倫薩在烏菲奇美術館館藏。畫中描畫了明亮的天空,耶路撒冷城墻顯得格外堅固,三位博士來此朝拜圣母瑪利亞和她的嬰兒耶穌。人們得知消息后紛紛從四面八方奔走而來,各色各樣的人們聚集在三位博士周圍。波提切利作品里朝拜圣嬰的人們,很多便是美第奇家族的成員,畫中抱著圣嬰腳的最古老的賢士,是科西莫·美第奇,最左側的是茱莉亞諾·德·梅第奇,右邊黑衣紅斗篷者是洛倫佐的父親,他們在圣母與圣嬰的周圍。
圖片左側邊緣的人物則是波提切利的自畫像,他身披金黃色絨袍,似乎對身邊發(fā)生的宗教事件漠不關心,卻把目光轉向畫外。
三、《博士來拜》的黑白灰構圖
在進行構圖時,要是單一勾畫出所描繪對象的位置與輪廓是不能周全地衡量畫面的。我們僅能看出所描繪對象的圖形外貌,而畫面整體的布局、形式、對比和節(jié)奏卻不能明確表達。
在這幅圖中,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黑白灰的關系,感知到畫面的結構與布局。而由黑白灰三塊圖形所組成的畫面關系,我們就稱它為畫面的黑白灰結構。
影響黑白灰構圖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色調和圖形,色調就是黑色,白色和灰色,不同顏色給人帶來的感覺不同。這幅作品大部分是以灰色調為主,它的特性顯得溫和自然,因此灰色調能帶給觀者平穩(wěn)、舒適的情感,它還能強化黑白兩極的高反差效果。
在黑白灰構圖中,圖形在畫面中的平衡與對比是黑白灰構圖中的視覺表現(xiàn)形式。在黑白灰構圖中,若三個色塊面積相當其重力關系為,白色最重,灰色其次,黑色最輕。畫面中突出明暗色塊起到很大的作用,往往越銳利越引起人視覺的沖擊,指向性越強,會帶領人的注意力再一次回到畫面的主體物中,對畫面的視覺中心起到指引作用。
從這幅人物關系的黑白灰構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白色和灰色占的比重較大,黑色很少。充分體現(xiàn)出這幅畫所描繪的情感是給人積極向上的,而黑色在畫中的作用大多是為了調和白色,或凸顯主體人物,給人視覺的沖擊。
參考文獻:
[1]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
[2]常銳倫.繪畫構圖學[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3]李松石.繪畫藝術形式[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李雪晴(1992-),女,山東淄博人,淮北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主要從事美術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