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過闡述舊城改造的背景與現實意義,梳理舊城改造的國內外演變思路,結合舊城商業街改造實例分析,以長沙國金項目為例,就舊城區改造、傳統商業區如何實現蝶變進行論述。
【關鍵詞】舊城;更新;可持續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21.
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城市化的廣度和深度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方向。為改善城市居民對活動空間的需求,傳統意義上的老城區已成為橫亙在城市化發展瓶頸性問題。這類街區受到混亂交通、破敗城區結構、衰退的功能及雜亂環境影響,歷史特色風貌已消失殆盡。同樣,作為城市地標性地段,商業區作為敏感的城市區域,其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的特征尤為明顯,是舊城區改造的難點與核心。
1、舊城改造的背景與現實意義
推倒重建是舊城改造的捷徑,但我國歷經十多年的大拆大建后,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建設者和學者都對這種方式持懷疑態度。這種質疑的焦點是城市特色與歷史風貌及自然景觀的破壞。受此影響,推倒重建已不再是舊城改造的首選。舊城改造的核心是以滿足市民需要為出發點,以付出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實現手段的綠色改造。在改造中,要最大化的體現出城市的歷史積淀與獨特魅力。這也是與新建城市(街區)之間最大的差異。
1.1區域優勢
舊城區(尤其是商業街)的萌芽、發展、鼎盛、衰敗多因交通所致。受現代社會交通壓力影響,即便存有諸多弊端但仍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這種優勢在于舊有商業業態的傳承更新,新興商業業態的引入。同時,在商業繁榮的基礎上帶動周邊住宅、商業地產成為新的投資熱點。
1.2場所情結
舊有城區及商業區是城市布局發展的結果,這種客觀存在直接塑造了城市外部形象,并影響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通過分析國內眾多舊城項目來看,這類項目讓市民有強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這類社區是長期沉淀于凝聚的產物和結晶,直接影響著居民的習性、觀念和思維方式。城市居民對于舊城改造,其實質是情感歸屬被破壞。如何最大化的保全場所情結,最大限度的保留歷史記憶并將其與城市新建相融合,是舊城改造的核心性難點。
1.3懷舊情結
高樓森立已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主流方向,這種建設模式是集約使用土地、向天空要空間的立體化發展。但在高樓大廈間,人文關懷被逐漸忽視,反而是老舊城區確在深層次角度成為歷史情感的依附體。老舊城區延續著舊有的文化內涵和生活方式,并隨著時間的磨礪被傳承和積淀。這也是城市居民所向往的深層次情調。
2、舊城改造的國內外演變
2.1城市更新思想
舊城改造集中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歐洲作為二戰主戰場,其城市破壞程度最為嚴重,戰后修復的工作量和難度也最大。在這個修復過程中形成了田園城市理論、鄰里單元理論等眾多改造思路。無論哪種理論,其研究的重點都是以社會學、設計學、城市功能、環境等作為切入點,根本在于通過城市修復緩解城市人口壓力,在不斷提升城市通勤率的基礎上重塑城市環境,改善現有衛生狀況。事實證明,以這些理論為指導思想的城市改造在吸引人流,視覺沖擊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商業街發展思路
自上世紀能源危機之后,歐美國家的人們對于郊區購物的可行性進行再度審視。受此影響,城市中心商業區的回歸成為城市發展的主流。在這種潮流的影響下,現代商業模式逐漸成型。隨著空間的轉換,舊城更新理論以及城市空間與人之間的促進轉換關系成為學者研究的重點。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景觀、生態、環境、文化、歷史等構成了舊城改造的多個維度。以這些因素為背景,逐漸構造出新的指導思想,并為舊城復興提供了新的源動力。
2.3可持續發展思路
基于環保理念,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對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有了共同的認識。我國更是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發展的基本國策。受其影響,城市商業區改造同業融入了該理念。首先,已從單純的物質環境變化向經濟、社會、人文相融合的綜合性改造方向發展;其次,外科手術式的大拆大建演變為有計劃、漸進式、規?;?、階段性的改造模式。這種改造既符合人為主導理念,又和城市與自然的漸進演變相一致。
3、舊城商業街改造實例分析
3.1項目簡介
項目位于長沙市河東五一商業圈,東起黃興路、西至蔡鍔路,北臨東牌樓路、南至解放路,九龍倉規劃建設的超高層大型城市綜合體,其中主樓建筑高度達 452 米,成為湖南省第一高樓。設計與研究范圍:①黃興南路步行街。長沙市第一條步行街,是長沙市人流量,消費力最高的商圈之一;②五一大道。長沙市第一大道,長沙交通,商業,政治,文化的主要干道,是長沙的大動脈。
3.2簡牘歷史——城市改造參考案例
一個中心 --以服務國金中心為核心,提升周邊品質;兩條主線 --商業聚集
區主線、歷史傳統文化主線;一個特色 --以現代詮釋傳統,時尚、文化的融合。
參考案例1:成都遠洋太古里
該項目位于成都市錦江區大慈寺片區大慈寺路以南、紗帽街以東臨近春熙路商業步行街及東大街;改造的核心是文化時尚生活,景觀構筑物,傳統與現代建筑。該項目將時尚里與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層次的融合,在碰撞和交融中形成一種具有文化底蘊的新時尚(見圖1)。
參考案例2:上海新天地
該項目位于上海市中心,以上海獨特的石庫門建筑舊區為基礎改造成的集餐飲、商業、娛樂、文化的休閑步行街;項目改造的核心是中西融合,新舊結合,傳統與現代融合;該項目的“歷史文化風貌,中西融合的都市旅游景點設計理念”值得借鑒。該項目改造突出了“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新地標”這一設計主旨(見圖2)。
3.3設計創意—湖湘文化
舊城改造不是簡單地拆除重建,而是歷史文化的再傳承,城市活力的再體現。
隨著城市的發展,很多城市面臨著一個共同的話題:城市發展與歷史存留之間的矛盾。本案也不例外,目前區域地塊建筑的新老更替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負面環境問題,影響了區域空間品質。因此,通過全面的綜合環境整治來解決這些矛盾,一個城市核心公共空間的提升復興迫在眉睫(部分建筑物外立面示意圖見圖3)。
分析圖3可知:該區域內建筑物存在如下幾個問題。1)建筑立面風格色、色彩不一,部分破損、老化嚴重;2)商鋪雜亂,店招廣告牌不統一;3)空調機位嚴重影響建筑立面整潔;4)建筑立面油煙管井縱橫,設施陳舊,電線裸露穿插;5)社區部分老房有結構安全性的潛在威脅。
現場人行道鋪裝損壞嚴重;機動車亂停現象嚴重,破壞道路;城市主干道路無行道樹,林蔭感弱;植物景觀單調而缺乏特色,行道樹種植間距過密而遮擋視線。
3.4設計原則
功能適用、風格統一、經濟可行、提升文化、提升環境質量。街區改造提質
側重于街區兩側建筑立面的改造,道路景觀及亮化照明的質量提升。
3.5設計宗旨與目標
宗旨(大街區理念):本案旨在把公眾生活的空間、文化歷史的資產、公園般的環境,升華為街巷的氛圍,建立起一個整體的、多元化的、可持續創意大街區,并轉化為營商和地區經濟活躍的機遇,為都市中心的更新提供了令人激動的可能。重點突出:體驗傳統+都市休閑+時尚創意相結合的人文理念。
目標:大氣開放、形象標識、魅力街區。構筑城市地標形象展示,將建筑、
景觀、文化等融為一體,打造品牌形象。最終以大街區(新形象)、大綠量(新生態)、多色彩(新色彩)、多節點(新聚點)的全新景象驚艷世人。
4、重現走馬樓文化
4.1設計主旨
時尚里的走馬樓凸顯了本次設計的文化內涵。走馬樓文化遺址位于王府內,是明朝吉王府故地,是吉王出巡和駐足的地方。走馬樓街作為長沙本地的老街巷,其與青石井巷、東牌樓一樣揭示了長沙郡在歷史上的格局分布。本設計用料突出了竹木兩類,并以此為基礎彰顯了古老的記錄方式,凸顯了歷史文化價值和歷史史實。隸書是漢代應用最為廣泛的字體,通過扁方形的簡樸結體,給人以不覺整齊的視覺效果,彰顯了書法字體演變的時代特征。
上述設計重拾了歷史碎片,并設置于本改造區人口流動較為集中的區域。在街區出入口和中心地帶,分別設計了走馬樓遺址、走馬樓簡版發掘遺址以及走馬樓漢字文化遺址。
4.2改造設計
現狀條件限制因素: 建筑立面老舊缺乏清潔維護,空調、排風機等外掛影
響整體美觀;店面風格各異,缺乏統一整體感;步行空間設計簡易,垃圾桶、坐凳、綠化等配套設施不完善,非機動車隨意停放,空間狹窄,步行體驗較差;走馬樓巷作為歷史街巷,缺乏相應的歷史文化特征。改造內容:增加景觀節點、導視標識、配套設施、行道樹銀杏;更換地面鋪裝、改造建筑物和垃圾站箱立面。
4.3其他街巷改造
①犁頭后街改造。該街道建筑立面老舊缺乏清潔維護,空調、排風機等外掛
影響整體美觀;店面風格各異,缺乏統一整體感;步行空間設計簡易,垃圾桶、坐凳、綠化等配套設施不完善,整體體驗感較差;不同風格的建筑錯落相接,缺乏統一整體感。改造內容,新增景觀節點、導視標識、配套設施、行道樹銀杏。改造地面鋪裝和建筑立面。
②青石井巷改造。建筑立面老舊缺乏清潔維護,空調及排風機等外掛影響整體美觀;店面風格各異,缺乏統一整體感;步行空間設計簡易,垃圾桶、坐凳、綠化等配套設施不完善,非機動車隨意停放,空間狹窄,步行體驗較差;改造內容,新增景觀節點、導視標識配套設施、行道樹銀杏。改造地面鋪裝和建筑立面。
③走馬樓社區陳舊住宅改造。本片區改造涉及民生工程的環境提質,考慮整改方案的經濟性、可行性,主要采取以下整改措施:公共管線下地上橋架;建筑立面的清潔及防霉粉刷裝飾噴涂;、危險性構件的拆除;統一遮陽雨篷置換;樓道公共空間的整治(消防設施的完善歸位、公共衛生間、走廊、單元入口處公共設施的維修及更換)。
4.4調整植物種類
植物種植理念:“干凈、整潔”親身體驗(規整、高檔、整潔、突出商鋪);“文化”體驗(規整、意境、重現);“色”的視覺盛宴(歡快、活力、視覺沖擊、四季季相分明、特色突出)。在此基礎上盡量保留香樟行道樹,適當新增櫸樹行道樹。從而打造出大街區、大綠量、多色彩的金融大道景觀,其中,解放路保留現有香樟行道樹,增加外掛花箱,打造金融街形象展示氛圍;蔡鍔路增加櫸樹作為行道樹;黃興路建議種植櫸樹,打造金融街統一氛圍。
在東牌樓路新增銀杏行道樹。打造以銀杏為行道樹的文化風情街,保留生長現狀良好的東牌樓香樟林蔭道:其中,走馬樓、青石井巷、犁頭后街新增銀杏陣列,營造明朗、輕盈的風情商業街氛圍;東牌樓路保留現狀香樟林蔭道,適當增加外掛花箱,提升整體景觀氛圍。
4.5燈光照明的改造
針對商業區域燈光設計側重于城市尺度、街道尺度與人視尺度三個維度設計。城市尺度:用于街道高樓、彰顯建筑物外形輪廓,進一步提升建筑印象。照度控制在150lx左右,采用偏能色溫,盡量控制藍光污染;街道尺度:有效展示街道建筑表示,與周圍建筑協調且標識度高,照度控制在100lx左右;采用低色色溫,保證快速識別;人視尺度:照度控制在75lx左右,科學控制眩光,減少光污染;運用多種照明方式營造紛繁熱鬧,活力舒適的環境氛圍。
結語: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舊城改造已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影響下,單純推倒重建的舊城改造模式已被時代發展否認。本文結合國內多個舊城改造案例,就城市局部改造與城市整體可持續發展進行要素分析,并展開縝密的思考和研究。希望本文能為本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提供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長沙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16版
[2]“長沙市國金中心周邊環境綜合提質改造”匯報文件
[3]羅仁朝,張帆.對普通舊城區在城市歷史保護與發展中地位的若干思考[J].現代城市研究,2003(6):27-30
[4]李茂林.舊城更新中的社區重建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學院,2007:14-56
[5]叢蕾.美國歷史住區的自我更新機制研究[J].規劃師,2012(11):117-122
作者簡介:
李慶姿(1971-),女,湖南長沙人,高級工程師,本科,工作方向: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