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曉蕾
【摘要】建筑物的地基決定了整體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效果及沉降情況,應對施工現場土質進行分析及檢測,并結合土質條件和環境因素編制勘探報告。設計單位應根據勘探報告對施工現場軟土地基進行處理,確保整體房屋建筑工程的穩定性。在軟土地基換填過程中,應嚴格按照施工圖紙施工,并配備高素質的施工技術人員,確保施工工序的完整性及施工質量。強化建筑地基質量對提升整體建筑工程質量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監管部門應對軟土地基施工過程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監管,以確保房屋建筑工程的安全性,進而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本文對軟土地基處理技術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軟土地基;處理方式;房屋建筑工程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21.
1、房屋建筑工程中軟土地基的特征
軟土地基的土質具有相對松軟、黏性大、含水量比較高、負荷容量相對較低等特點。軟土地基會造成房屋建筑工程的不均勻沉降,進而破壞混凝土結構強度,使混凝土結構出現裂縫等損傷,對房屋建筑工程造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軟土地基中除了有密度低、黏性大的軟土,還存在大量的有機物質,會腐蝕建筑基礎中的鋼筋,降低建筑結構基礎的穩定性。對軟土地基進行處理時,應著重考慮房建工程的結構性能,換填的地基材料不能對房屋建筑工程的整體力學性能造成影響。設計單位制定軟土地基處理方案時,應盡量選用容易采購的建筑材料,降低地基換填成本。由于軟土具有較高的含水量,蓄水性能較強,軟土地基的結構穩定性比較差,增加了建筑基礎的腐蝕性,進而破壞建筑基礎穩定性。軟土地基中含有的物質較多且豐富,軟土地基具備一定的不可預測性。當環境發生一定變化時,軟土地基結構也會發生一定變化,埋下了極大的建筑結構安全隱患,使房屋建筑工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不能得到保證。軟土地基由于土質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壓縮性比較強,因此會造成后期房屋建筑工程的不均勻沉降,降低整體房屋建筑工程結構的穩定性。
2、房屋建筑工程中軟土地基處理的重要性
軟土地基結構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因此會對房屋建筑工程結構造成不可預測的質量安全問題,應通過先進施工技術對其力學性能進行改造。由于軟土地基的不可預測性、低透水性、可壓縮性等特點會對地基基礎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應對軟土土基進行一定的換填處理,確保軟土土基力學性能滿足建筑結構施工要求,確保建筑施工的順利開展。施工前期施工單位應與地質勘探單位進行溝通,明確土壤類型及土壤性質,與專業地勘人員進行交接。軟土地基處理過程中應盡量使用新設備、新技術,確保改善地基性能,為后續施工過程奠定良好的基礎。為防止房屋建筑工程出現不均勻沉降等質量安全問題,監管部門應制定相應的監管程序,確保軟土地基處理的有效性。
3、房屋建筑工程中軟土地基的處理技術
3.1 膠結材料處理技術
可對軟土地基進行膠結材料的處理,利用軟土土基含水量高的特點,把其與膠結材料拌和。通常施工現場會在軟土土基中混入水泥砂漿,由于軟土本身的含水量較高,施工人員應注意水泥砂漿配合比的選用,確保軟土地基處理的有效性,提升地基的力學性能。部分房屋建筑工程中也會融入石灰、粉煤灰等無機膠凝材料,將軟土地基轉化為復合型地基,進而提升地基基礎的承載能力,改善地基的化學性能,確保混凝土基礎不被腐蝕,進而提升整體房屋建筑工程的穩定性。膠結材料處理技術在施工現場運用得較為廣泛,具有代表性的有灌漿法、水泥土攪拌法、高壓注漿法等。其中高壓注漿法技術要求比較高,通過高壓設備將漿液噴出,突擊軟土將其沖散,使高壓漿液與原軟土土基充分融合,凝結硬化后提升原軟土土基強度,提升地基基礎結構強度。
3.2 換填地基處理技術
對軟土土基進行換填處理時,應確保換填材料的力學性能達到建筑結構施工要求。換填地基處理技術主要通過土質的換填提升地基基礎強度及承載能力,使房屋建筑工程的整體力學性能得到保證。換填地基處理技術作為最基礎的地基處理技術,在房屋建筑工程軟土地基基礎處理中運用廣泛。在制定換填方案前,設計單位應結合地質勘探報告及土壤質量檢測報告進行綜合考量,制定符合施工現場要求的換填方案。施工單位在進行軟土地基基礎換填施工時,應確保換填材料的性能符合要求。在換填材料進場時,應進行見證取樣,并送至有資質的檢測單位進行檢驗,確保換填材料的力學性能,保證整體地基基礎的質量。施工過程中,應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先將不符合標準的土質層挖出,將穩定性良好的材料換填到原有土質層位置,通常使用力學性能穩定的砂石或碎石,最后壓實換填的土質層,并對其壓實度進行灌砂法實驗,確保換填土質層滿足建筑結構施工要求。換填地基處理從根本上降低了軟土土基對建筑結構的影響。由于換填地基的施工成本較高,施工單位在對換填材料進行采購時,應進行對比,選取性價比最高的換填材料,確保施工成本的降低,提升施工資金利用率,確保整體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質量。
3.3 土木合成材料處理技術
首先,應降低軟土中的有機物含量,確保土基不會腐蝕鋼筋混凝土基礎。其次,改變軟土土基的含水量,將黏性較大的土壤進行篩分。土壤處理后,應在地基基礎位置鋪設人工合成的土工材料,保證處理后的土壤地基基礎化學性能不受影響。土工合成材料可以保護處理后的軟土地基的力學性能,因此施工過程中應確保土工材料的化學性能符合要求,確保地基基礎的穩定性不受影響。施工過程中應配備相應的施工技術人員,確保施工過程的順利開展。
3.4 DDC灰土擠密處理法
DDC灰土擠密法原理是利用夯實機械對軟土土基進行夯實,降低軟土土基的孔隙率,將軟土地基轉變為混凝土地基,改變地基基礎的承載能力。先利用強夯法對地基進行逐層夯實,運用螺旋鉆機等設備將灰土注入地基的混凝土空隙中;接著進行夯實成樁,夯實后擴大樁的體積,與混凝土結構形成復合型混凝土地基。DDC灰土擠密法是一種新興的軟土地基處理方式,通過改變軟土土質提升整體地基的穩定性,確保混凝土地基的力學性能滿足設計圖紙要求。當軟土土質為黃土,并存在濕陷性時,可應用DDC灰土擠密法對軟土地基承載能力進行改善。
3.5 預應力管樁處理法
預應力管樁處理法的主要原理為通過預應力管樁的埋設改善松軟土質的地基。在施工前期應做好現場的勘探工作,結合施工現場軟土的力學性能、受力情況確定管樁埋置位置,通過管樁的埋置改變整體土質結構的應力,進而提升軟土基層的承載能力。施工現場在進行管樁埋置施工時,應配置具有專業技術與經驗的施工人員,確保施工的有效性。施工過程中技術人員應對周圍環境進行了解,分析影響軟土土基力學性能的因素,確保發揮預應力混凝土樁的最大作用。由于預應力管樁的施工過程存在危險性,相關人員應加強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確保施工過程的安全性。
結語:
建筑施工過程中,基礎的承載能力決定了整體建筑結構的力學性能。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時,應格外注意軟土地基的處理,確保整體施工結構的安全性及穩定性。施工單位應配置處理軟土土基的專業人才,確保施工過程的準確性、施工工藝的專業性,提升整體施工過程的安全性。施工單位應對軟土土基施工過程進行監管,并制定監管方案,對軟土土基施工過程進行責任劃分,提升施工人員責任感,確保減少施工過程中的安全隱患。在施工前應與地質勘探部門交接,進而了解現場土壤、土質實際情況,對軟土地基進行合理處理,確保房屋建筑工程承載能力達到國家規定標準。
參考文獻:
[1]齊雙雙,周芳.建筑工程軟土地基的施工處理技術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19(30):165.
[2]黃安輝.高層建筑軟土地基的處理技術和施工要點分析[J].工程技術研究,2019,4(7):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