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科
摘 ?要:“立德樹人,正品成格”簡言之就是教育學生樹立崇高的道德標準,鍛造學生的品格。“立德樹人””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德育為先。“德為才之帥” ,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個人成長的根基。當今我國正處于開放的國際環境和多元文化背景之中,而青少年學生有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刻,德育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但是長期以來德育教育就像一壺燒不開的水,如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讓德育之花燦爛開放,一直是困擾農村初中的一道繞不開的攔路虎。農村初中學校面對著優質生源的不斷流失,父母外出務工居多,隔代教育現象嚴重,以及無人監護的情況,多重復雜關系,如何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讓孩子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同時提升他們的道德修養。因此本文就農村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如何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進行探究,特別是通過班級自主管理模式的構建,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關鍵詞:立德樹人;正品成格;原則;策略;自主管理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因此對于教育的需求越來越高。“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的思想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因而家長總是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但同時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品性。同時隨著人們對教育的需求的增加,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家長傾其所有改變孩子受教育的條件,導致了農村初中優勢生源的流失。再有生活壓力加大,讓許多年輕的父母外出務工,因此把孩子教育的重任交給了孩子的爺爺奶奶,隔代教育使爺爺奶奶之著眼于孩子的生活和學習,而忽視了孩子品性的鍛造和要求,因此家校教育的配合成了一句空口號。如何提升農村初中生的道德品質,鑄造他們的靈魂,澆鑄品德之基,本人一直從事農村初中教學和班主任工作,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農村初中生的身心特點
(一)農村初中生生源和家庭特點
雖然國家推行了多年的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就近入學的規定。但是在實際的招生工作中卻大相徑庭。因為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性,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教育的需求越來越高,因此一些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家長便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或者縣城學校接受教育。同時教學條件的差異,教師素養的參差不齊,嚴重制約著農村初中的發展。因此農村初中整體來說,優質生源流失嚴重,生源質量差,導致學校發展受限,甚至成愈演愈烈的惡性循環。有的學校原來有幾千人,近幾年學生人數迅速下降到幾百人。生源質量嚴重影響著教育質量的提升和學校發展。
農村初中生的父母大多是在外打工,在家由爺爺奶奶或者外爺外婆監護。老人的精力和對孩子的疼愛甚至溺愛,因此更多關注的是孩子的身體和學業成績,二對孩子的品性往往認為孩子還小,因此忽略了。學生的父母外出務工后,缺少了對孩子的陪伴,覺得愧對孩子。他們要么掙錢回到老家修新房。把自己辛苦多年的錢都用在了老家的新房上面,要么把無限滿足孩子的需求當做對孩子的最大補償。同時父母不在身邊,孩子的教育缺乏榜樣的示范引領,對于孩子的德育教育也停留在了毫無說服力的語言層面上。
(二)農村初中生心理特點
農村初中生,他們的童年往往缺少父母的愛的陪伴,因此對手機依賴很大,同時缺少關注,因此他們特別希望引起身邊人對他的關注。同時他們處于對外面的世界無限的憧憬,他們渴望獨立卻缺乏成熟因此也不能夠真正獨當一面。他們的眼界不夠開闊,因此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我陶醉,缺乏對日新月異的時代變化的正確認識。他們正處于青春叛逆期,缺乏父母的榜樣引領和示范,因此他們盲目地認為自己的所有觀點都是正確的。他們想要尋找人生的出路,卻不知道究竟如何選擇,成績的不理想對未來他們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路究竟該何去何從。
二、農村初中生德育教育應該遵循的原則
(一)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原則
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是教育的出發點。每個學生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學識水平,對教育的投入和認知態度都直接影響著老師在對學生實施教育過程中,所采取的態度方法和要求。同時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身體狀況都直接影響著老師的教學方法,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時候,一定要尊重學生的隱私,根據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結合國家剛出臺的學生違紀懲戒辦法,進行教育。
(二)因材施教原則
“有教無類”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希望,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閃光點,因此教師在對學生實施教育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幫助學生發揮長處。
(三)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原則
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只有學生參與的教育才能夠真正讓學生有所收獲。德育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教師一味說教,但學生參與度不高,因此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在德育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
(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原則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符合社會規范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教育的目的決定了教育的原則。堅持每個學生都能成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農村初中,家長普遍重視學生的文化成績,往往忽視了藝術教育和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實際。因此在推行德育教育過程中,更應該關注學生身心特點,加強體育鍛煉,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
(五)教師的以身作則,榜樣示范原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教重于言傳,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深深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時候,要遵循老師的以身作則,榜樣示范原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的真正意義在于對學生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影響。
三、農村初中生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 德育教育的民主策略
所謂德育教育的民主策略就是要學生感知到老師在班級管理中的公平公正,讓學生能夠感知班級的溫暖,在班級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感知班級溫暖和作為管理者的艱苦,體會到班級主人公精神。
為此在教育過程中,在班級管理中我推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班級管理模式。為了提高學生班級管理的參與意識,我將班級事務提前公布,讓學生毛序自薦和競爭上崗班級班干部。在班級管理中,我將班級事務進行細分,從安全、衛生、紀律、學習、勞動教育,學生就餐,手機管理……進行細化到每一個人。讓每一個人各司其職,又相互監督。
德育教育中實踐重于說教,學生在參與班級自主管理中,既體會到了管理中的困難,同時學會了與人相處得能力,感知到了班級民主氛圍和集體榮譽感和自己在班級的存在感。
(二)德育教育的人人參與策略
所謂班級教育的人人參與策略,就是班級管理中人人都是班級的管理者,也是班級的被管理者。在班級管理中,我實行分階管理。班級由班干部分管各自領域,我抓班干部的培養,同時班干部要以身作則,競爭上崗,接受每個同學的監督,隨時可能下崗。
(三)德育管理的量化策略
為了加強班級德育管理,我采取量化打分的班級管理模式。學期初每一個同學的班級德育分為滿分100分,然后制定出與班級實際情況相符的班級管理制度,細化到學生在校學習的每一個環節,實行加減分制度。制度制定后拿到班級進行集體討論,修正,最終確定以此作為班級公約,人人都是考核者,人人也都是被考核者。同時考核標準中根據學生懲戒辦法規定采取勞動教育體育鍛煉學業增加等相應的懲戒措施。
(四)德育教育的設身處地策略
所謂德育教育的設身處地策略,就是老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的動機和后果。每一個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希望能夠被人理解。因此作為老師當學生犯錯誤以后,不要想當然的分析學生的出發點和最終的后果,而是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分析其原因找到問題的根源,然后化解學生的思想,這樣才能夠走進學生,解決問題。
(五)德育教育的家校共育策略
所謂德育教育的家校共育策略,就是在對學生德育教育過程中家長和學校的育人觀念達成一致,同時通過家長微信群,或者其他平臺及時反映或者個別家訪等形式多樣的方式告知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表現,達成家校共育的模式。
四、結語
總之德育教育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立德樹人正品成格,只有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夠澆鑄品德之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為此我們要堅持以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為基礎,堅持學生參與原則,踐行因材施教原則,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原則,以及教師在班級管理中的以身作則的榜樣示范原則,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原則。同時在對農村中學生德育教育貫穿人人參與策略,制度的量化考核策略,老師管理中的設身處地策略和家校共育策略,能夠讓德育工作順利推進,幫助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劉東方.對我國目前傳統德育的思考教育探索[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
[2]陳小春.關于農村初中德育建設研究[J].溫州大學學報.2001.5.
[3]陳利紅."立德樹人理念下西部地區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路徑探析."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 22.06(2020):151-153.
[4]吳萍萍."初中生心理發展對德育實效性影響探究." 豫章師范學院學報 35.06(2020):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