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升娟 孫秀珍
摘 ?要:中職機械基礎是一門機械類的基礎課程,其中的推理能力培養,在培養學生掌握專業技術上起到重要的鋪墊和引導作用。有效教學是每一位教師所追求的教學常態,如何實現中職機械基礎課堂的有效教學,是值得每位教師研究和深思的。
關鍵詞:機械基礎;教學方法;推理能力;中職。
《機械基礎》是機械專業中重要的基礎課程,在中職教學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由于此課程知識點繁雜,需要推理能力強,因此,許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倍感吃力。如今,中職教育提倡"有效教學",通過教學使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和技能,成為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面對中職教育尷尬的現狀,實現有效教學迫在眉睫。下面就來探討一下如何實現中職機械基礎課堂有效提高推理能力。
一、直觀教學
百聞不如一見。此話用在《機械基礎》上再合適不過。如果教師只是照搬課本,也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而直觀教學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許多抽象的問題,通過直觀教學可以使知識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所謂意領神會,并不難達到。為此,我們進行了兩次對比教學,在實際測試的對比中可以看出,通過圖形、模型進行教學的學生,其感悟和運用推理思想研究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比如研究四邊形的內角和他們不再只局限于研究已經學過的四邊形,如平行四邊形,梯形等,他們會懂得研究對象要全面,研究的結論才科學,有效。懂得除了測量法,撕拼法,推理上更科學的方法是演繹推理的證明方法,于是更多的學生會將四邊形分割成兩個三角形,用演繹推理證明四邊形的內角和是360度,研究推理問題的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二、反思與提煉
以機械三角構造為例,根據兩次教學后測結果的差異,我們對教學實踐進行深刻的反思。在第一輪教學中,我們設計的意圖是希望讓學生經歷“猜測——驗證——應用”的過程,自主探究三角形的內角和。但反觀我們的教學過程卻明晰地看出,整個探索過程,都是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無需思考,只是根據教師的要求一步一步地進行操作就能完成研究任務。首先學具是教師提供的,學生沒有思考為什么要研究這些三角形。其次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應用簡單的方法進行研究,缺乏深入地思考,因而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學生體驗不到推理邏輯推理方法在研究推理問題中的作用,這樣的研究過程學生的推理能力怎么能夠得到提高呢? 而案例2的教學做到以下兩個方面的突破:
(一)感悟推理思想,培養說理的習慣。
史寧中教授指出:“學生邏輯推理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本質上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而是靠學生‘悟出來的。”為了實現這樣的教學過程,就要求教師在推理教學活動中,更多地關心學生的思維過程,抓住推理的本質,感悟推理的基本思想,積累推理思維的經驗,形成和發展推理核心素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凡事多問問“為什么”,鼓勵學生用推理語言說明發現,培養學生說理的習慣,是提高推理能力最主要的手段和基本途徑。案例2中對于選擇哪些三角形研究這個問題,教師和學生進行了深入探討。因為一些特殊的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而猜想所有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度,學生明白要驗證猜想,要找一般的三角形來研究,但要想得到全面科學的結論,研究一類三角形結論就沒有說服力。要研究哪些三角形呢?學生又會想到三角形類別要研究全,因為三角形分為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類,所以只要驗證了這三類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度,那就可以說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這個問題的思考過程就是邏輯推理的過程。有了這樣的學習體驗,在研究四邊形的內角和時,學生就會想要全面研究四邊形的類別,結論才科學。而案例1沒有帶給學生這樣的學習體驗,學生對為什么要研究三類三角形這個問題的認識是模糊的。一個推理思想的形成需要在反復的學習中領悟,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機會,讓學生體驗,感悟。
(二)體驗推理過程,掌握邏輯推理的方法。
推理是推理的基本思維方式,實踐階段常用的推理推理方法有歸納推理、類比推理、演繹推理,在進行探究活動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很好地綜合運用幾種推理方法,應用歸納和類比推理猜想出新的結果,應用演繹推理證明結果。我們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具(包括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讓學生在自己的學習能力范圍內不僅能通過量、折、撕等方法歸納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也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去證明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為學生提供了體驗邏輯推理的機會。在此基礎上教師因勢利導,指出這組同學用演繹推理的方法得到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再通過課件演示向學生介紹帕斯卡的推理證明法,讓演繹推理深入學生的腦海中,深刻體會邏輯推理在研究推理問題中的作用,引導學生真正掌握演繹推理的方法。
總之,實踐推理內容豐富,我們要充分了解機械基礎教學的特點,根據實踐推理的教學內容,充分挖掘推理思想方法的內涵,積極引導,拓展學生的思維,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推理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淺談機械基礎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 羅葉軍. ?課程教育研究. 2019(17).
[2] 職業教育中《機械基礎》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究[J]. 劉沛. ?課程教育研究. 2017(07).
作者簡介:張升娟(1982-09)女,漢族, 山東諸城市人,研究生,中級教師,研究方向:機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