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義明 魏冉 張長江
摘 ?要:本文通過對“三全育人”內涵進行梳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剖析了“三全育人”視域下當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問題,試圖探索建設途徑,以期更好的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
關鍵詞:三全育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一、“三全育人”的內涵及必要性
“三全育人”從這一概念的內涵而言,一般概括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第一,全員育人。主要是指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全體教職工都要成為“育人者”,包括黨政干部、共青團干部、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以及其他學科專業課教師、行政教輔人員和后勤管理服務人員,發揮各個崗位的育人作用,形成管理育人、教書育人和服務育人的育人大格局。第二,全過程育人。主要是指從入學開始到畢業離開學校為止,全程都要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時根據處于不同身心發展水平、發展階段的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調整相應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以實現育人的連續性。第三,全方位育人。主要指從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發力,構筑大思政格局,將育人寓于教學、服務和管理之中,將顯性教育同隱性教育相結合,實現校內校外、課上課下以及線上線下多層次、多維度展開育人工作。
二、“三全育人”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問題
(一)全員育人的覆蓋性有待提升
第一,專職隊伍建設需進一步加強。思政課教師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的和最直接的傳輸者,然而日常教學中存在重智育輕而德育、重理論而輕實際、重內容而輕方法等現,其育人功能有待深挖。第二,輔導員隊伍作為高校和學生接觸最為密切的的一線工作者,是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力量。然而實際工作中存在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學生溝通相處的技巧、處理問題方式等方面不足,輔導員專業化程度有待提升。第三,承擔著高校日常管理、后勤保障、招生就業、校園文化建設等任務的職能部門人員是育人隊伍的重要補充,在傳統教育理念影響下,部分職能部門人員角色定位不準,育人理念淡化,加之不直接接觸學生,服務意識淡薄。
(二)過程育人的銜接性有待改善
“三全育人”是一個承前啟后的工作,由高校入學前階段、高校在讀階段、高校畢業后階段三大部分相輔相成來共同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養成。第一,學生入學前后的育人銜接不通暢。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層次的大學生其思想道德素質發展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若對學生入學前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狀況缺乏分析研判,無法做到前后的有效銜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將大打折扣。第二,學生在讀期間的育人融合度不夠。課程育人是“三全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政課程專攻思想政治教育,專任課程教師的關注點更多在于專業性知識講解和科研任務,高校的其他行政管理服務人員較少與學生接觸,尚未融合成育人合力,育人融合度有待進一步提升。第三,學生在畢業前后的育人連貫性有待提升。面向嚴峻的就業形勢,少數高校的課程設置在引導學生消除就業壓力方面稍顯力不從心。加之多數畢業生因實習或找工作等原因長期不在校,無法及時掌握畢業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為變化,無法有針對性地展開育人工作。
(三)全方位育人的聯動性有待加強
全方位要求高校要動員一切力量、利用一切資源、搭建一切平臺為學生的全面成長成才服務。第一,思政課理論體系龐大、內容抽象,教學形式多以課本載體為主,新媒體載體不足,授課方式難以達到“提興,聚精、凝神”的效果。第二,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處于發展完善階段,易受外部環境影響,破壞良好校風、沖擊學生原有的價值觀、摧毀良好行為習慣的環境氛圍在一定程度還存在,當前校園文化建設不太理想。第三,實踐育人流于形式。部分高校形式新穎的實踐育人活動,無法與學生的現實需要、專業特征等方面高度匹配,導致活動形式只滿足于表現形式。第四,網絡將高校育人工作從物理空間延伸至虛擬空間,多數網絡育人平臺設計缺乏新穎性,使用頻度相對較低,且以宣傳政策性內容為主,缺乏交互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發展狀況。
三、“三全育人”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探索
(一)匯聚合力,形成全員育人大格局
高校三全育人建設工作需要調動管理、教學和后勤服務等全體教職員工的育人功能,形成育人合力,建立全員參與的育人大格局。要實現各部門、各崗位協調聯動,需要堅持和完善普通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發揮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在黨委牽頭和各行政職能部門充分配合之下,有效提高育人效果。增強高校輔導員的骨干作用,以“立德”為出發點,加強職業培訓,找準角色定位,提升育人工作能力。思政課教師應堅守育人主體地位,完善實踐教學形式,創新課堂教學方法,發揮育人職責作用。各職能部門人員應自覺樹立育人理念,完善自身職業道德,提升育人水平。
(二)有效銜接,搭建育人全過程平臺
從總體來看,“三全育人”是一個持續性過程,存在于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過程,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做好學生各階段的有效銜接,全程伴隨學生成長成才。同時,打破課內課外、線上線下和日常生活、在校期間與假期的界限,做到時時育人、處處育人、人人育人,保證育人工作持續進行。尤其做好畢業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就業指導中融入育人要素,幫助學生養成職業道德與素養,做到就業與育人同時兼顧。
(三)多方聯動,實現全方位育人新局面
發揮課程載體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各專業課程中,另一方面也要挖掘各專業課程自身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做到思政課程同其他專業課程協同育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尤其是校風、學風和教風建設,塑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環境氛圍,為思想政治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利用網絡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繼承和發揚現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和經驗,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同網絡信息技術相整合。借助網絡的技術優勢,為學生提供更廣泛、迅速和大眾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增強高校育人工作效果。
作者簡介:孫義明(1981.7—),男,學士,籍貫遼寧盤錦,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及創新創業等方面研究.
魏冉(1988.9-),女,碩士,籍貫遼寧阜新,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研究.
張長江(1976.12-),男,學士,籍貫吉林蛟河,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研究.
基金項目:2020年盤錦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教育與“三全育人”研究專項課題“大數據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課題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