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付順 石曉娟 王立前
摘 ?要: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評價對于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課程思政的全面推進,高職院校教師評價體系創新勢在必行。本文以課程思政視角,探討創新高職院校教師評價體系的原則與策略。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院校;教師評價體系;創新
2017年11月20日召開的十九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審核通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還指出“人民對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面對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師隊伍建設還不能完全適應。”
教師評價體系在教師隊伍建設中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科學合理的教師評價體系,是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的重要前提條件。
2017年12月,教育部發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要“統籌推進課程育人。深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要“充分挖掘和運用各門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課程育人作為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環節,作為教學督導和教師績效考核的重要方面。”
隨著課程思政在高職院校的全面推進,創新教師評價體系勢在必行。
一、創新高職院校教師評價體系的原則
(一)堅持以“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為基本原則
《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要“突出師德。把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注重加強對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師德師風等的監察監督,強化師德考評,體現獎優罰劣,推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建立教師個人信用記錄,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著力解決師德失范、學術不端等問題。”
高職院校在創新和完善教師評價體系時應始終堅持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把對教師育人成效的考核與評價放在首位,克服重教書輕育人的思想。
(二)“多元化”評價原則
高職院校在創新和完善教師評價體系時應克服“唯分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唯獎項”等不良傾向。我國的高職院校正處于快速變革發展時期,教師隊伍的構成比較復雜。不同教師崗位類型有所不同,一般包括教學型、科研型、教學科研型三類。三種類型教師的工作優勢和側重點有所不同,在評價時應充分考慮差異性。設立不同的評價和發展通道,以促進和引領教師在適合自身發展和優勢發揮的通道內發展。
(三)“發展性”評價原則
當前高職院校對于教師的評價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獎懲性評價,一種是發展性評價。有效的教師評價應該是在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又能促進教師的長足發展,評價的目的是服務于發展。所以創新教師評價體系應處理好獎懲性和發展性的關系,應該以促進教師個人發展為主,兼顧獎懲管理目標。設計評價要素時應以發展性為主,獎懲性為輔,側重于對教師成長的引導和鼓勵。
二、創新高職院校教師評價體系的策略
在全面實施課程思政背景下,創新高職院校教師評價體系的策略主要包括:
(一)創新教師評價模式,突出過程考核
課程思政的深入實施,要求高職院校不斷優化教師評價模式,由過去注重教師教學結果的評價模式轉化為突出教書育人過程的模式。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課程思政建設,需要以課程為載體,將專業與思政教育元素融為一體,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引導學生堅定職業理想與信念,在職業崗位中發揚工匠精神、創新精神。傳統的以教學結果為導向的評價模式難以對教師形成激勵作用。因此高職院校要構建過程、結果兼顧的評價模式,重點是對教師教學過程進行考核,這樣可以及時地了解課程思政開展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而第一時間采取改進措施,以保證課程思政教育目標的達成。
(二)優化教師評價標準,構建全面立體的評價體系
課程思政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課程教學中,為了全面準確地對教師進行客觀評價,高職院校必須要優化教師評價標準,構建全面立體、多維度的評價體系。首先是對教師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的評價,此方面應主要由學校、部門的領導及同事作為評價主體,對教師的師德師風方面進行考核評價;其次是對教師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評價,此方面應主要由各專業學科負責人及同行專家作為評價主體,對教師思政目標設置是否合理、思政元素挖掘是否到位、專業與思政是否有機融合等方面進行考核評價;再次是對思政教育效果的考核評價。此方面應以學生為主體,對教師進行評價。在每學期結束前,收集、統計以上三個方面的考核評價數據,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對教師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評價。
(三)延長評價周期,提高教師評價體系的實效性
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是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目標。而對于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考核必須要通過企業崗位檢驗。長期以來高職院校對于教師的評價主要是以學生校內學習周期作為考核周期。例如對于教師的評價主要是以其一個教學周期作為評價周期,顯然這種考核周期并不能全面考評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故高職院校應加強校企合作,通過對已就業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追蹤考核作為對教師進行評價的要素,也可以將學生頂崗實習期納入到教師評價周期中。
總之,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高職院校要立足于各類學科的特點,加強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圍繞課程思政建設的初衷和要求,創新教師評價體系。從而助力課程思政的深入開展,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林忠欽.如何完善高校教師評價體系[N].人民政協報,2021-1-27(010).
[2]姜莉莉.芻議高校教師評價體系[J].人力資源,2020,(16):23.
[3]李玉香,牛慧.高職院校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船舶職業教育,2020,(03):55-58.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課題,課題名稱: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課題編號:200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