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玲


摘 ?要:以專業培養方案為依據,強化數學應用為導向,信息技術為手段,融合建筑專業中造價預算及土方量計算, 對《多面體與旋轉體》這一章節教學進行教學開發,并進行實踐及反思。
關鍵詞: 數學應用;建筑專業;教學實踐;反思
根據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笨芍?,現中職學生應具有“綜合職業能力”。故數學課程改革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更多技能人才,實現教學與社會職業需求相對接。本單元(《數學(基礎模塊)下冊》第九章第四節《多面體與旋轉體》)的教學實施不僅遵循數學本身的內在邏輯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為后繼專業課程(如計算機建筑制圖、建筑工程施工和建筑工程定額與預算等)的學習服務。以超星學習通為載體,通過視頻、微課、課件、學案等進行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凸顯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性。
一.內容重構,學時分配
以專業培養方案為依據以強化數學應用為導向,以融合專業為手段,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以建筑專業中造價預算及土方量計算為教學內容載體,重構并設計了14個課時的教學內容。
二. 開發應用,三條主線
在實際教學中,以建筑視角為切入點,創設與專業相關的情境、案例、任務等,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工匠精神。
(一)情境:例如,在《柱體、錐體、臺體、球的表面積及應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們觀看廣州亞運會“穿衣戴帽工程”紀錄片后,提出問題:“同學們都是建筑類專業的學生。你們今后希望自己從事怎樣的工作呢?”學生們暢所欲言,描繪美好藍圖。最后切入本課主題:“你們知道如何進行工程預算嗎?你們知道這過程中將會用到什么數學知識嗎?”學生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克服他們學習數學的畏懼心理,體驗應用數學解決生活問題的成功和快樂。
(二)案例:例如求建筑物的表面積及造價預算,基坑土方出土量的計算,樓梯混凝土工程量的計算等。本章節以大量的案例進行相關數學概念的剖析,從而幫助學生強化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工匠精神。
(三)任務:在《柱體、錐體、臺體、球的體積及應用》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離開傳統的課室到專業實訓場地進行實地教學,學生小組合作對階臺型基礎、錐臺型基礎和樓梯的混凝土的工程量(體積)分別進行測量與計算。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培養善于觀察、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活動按照學生課前自學,教師課堂講授,師生課堂討論展開,學生經歷由學習到探究最后提升的建構過程,而教師則通過引導、監控、總結發揮主導作用。
三.信息相輔,模式創新
本章節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以信息技術為載體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教學實施借助超星網絡學習平臺,教學環境分為具備WIFI、帶電子白板的多媒體教室和實訓場地。
課前,學生按照框架和任務單,通過教材及網絡資源等進行自主學習,教師根據平臺數據統計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找到學生薄弱環節及普遍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課中,微課、3dmaxs繪圖軟件、GeoGebra數學軟件等信息技術的應用貫穿于教學始終,它不僅快捷、直觀地呈現知識點,增大教學容量,同時化解教學難點,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實現了全過程監督考核的目的。課后,教師按照學業質量評價體系建立題庫,分為一級評價水平題庫(十題判斷+選擇+填空題)和二級評價水平題庫(兩題簡答題),不僅讓大部分學生靈活掌握所學知識,也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四.全面評價,總結反思
教學評價包括自評、組評和超星學習通中的反饋評價按照比例匯總而成,學生能夠在學習平臺及時看到自己的評價情況,有效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現了全過程監督考核的目的。
通過本章節教學的創新與實踐,學生們在知識、技能、能力、思想、數學精神方面均有不同高度的收獲,收獲的過程是愉悅的,也逐步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于學生而言,翻轉課堂的應用增強了他們參與課堂的意識,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于教師而言,真正成為課堂的“引導者”,更加關注過程性評價。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大大增加了教學容量,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因此對教材的重組、問題的設置,課堂的把控,都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與挑戰。數學教師對建筑專業知識的認識與理解是局限的,因此要加強數學教師與建筑類專業教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加強對該專業學生專業知識的了解,并掌握該專業所需的數學知識,最終實現數學課程助力專業課程學習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金巧玲.淺談中職數學教學與專業課融合的實踐與探索[J].中等職業教育, 2012,06期:36+43.
[2]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學大綱[M].北京:2009.
[3]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職業教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數學(基礎模塊)上冊第一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