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雪峰
摘要:本文結合中學歷史教學中開展的生命教育為例,論述在學科教學中開展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首先,學習生命教育理論,樹立正確的生命教育觀。其次,結合歷史學科具體內容,挖掘生命教育的課程資源。主要從關于人的思考、人性的思考、多種渠道開展生命教育。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通過對學生進行“以人為本”、“善待生命”等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教育,健全學生人格,使學生成為一個具有生命教育情懷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關鍵詞:中學歷史;生命教育
教育的本質是立德樹人,促進學生的個性成長和身心全面發展是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目前在中學教育教學實踐中對生命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現實生活中學生對于生命的價值理解不到位,尤其對自身生命的潛能認識還遠遠不夠,社會上經常會有學生出現自殺或者心理健康等問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是教育界面臨需要解決的現實迫切問題。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公布中將“健康生活”列為中國學生六大核心素養之一,“健康生活”主要指學生在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身心、規劃人生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具體包括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點。在中學各學科教學中主動開展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生活的有效途徑。本文結合中學歷史實際教學中開展的生命教育論述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觀。
一、學習生命教育理論,樹立正確的生命教育觀
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成為人類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這次抗擊疫情的過程是對我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對中學教育工作的一次大考,網上教學、線上和線下混合教學,一場疫情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生命教育的價值和意義也更加重要。
教師首先要學習生命教育理論,結合心理學等內容,思考學生現實的生命成長,思考什么是生命教育,結合學生的現實情況,思考生命教育的價值內涵。生命教育就是在學校教育中教育者計劃性的向受教育者產生一定作用的教育活動,旨在使學生感知生命的存在,關注生命交往的方式,探索生命價值的實現,養成正確的生死態度,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在學科教學中通過從生命教育的視角解讀和發掘教學內容對學生健康成長和創造幸福人生的價值,引導學生學會敬畏生命、守護生命、熱愛生命和成就生命,成就生命的方式有很多,但最終都指向完善自我,奉獻社會,在生命教育中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將人性化定律引入自己的教學思想中,在課堂教學中和日常生活中多引導學生思考人性的話題。人性化定律包括自然屬性的三個定律和社會屬性的三個定律,自然屬性的定律包含(1)人的生理層面的自然屬性是“人類總是要求擁有快樂而不是痛苦。”(2)人的心理層面的自然屬性是“人類總是要求得到尊重而不是貶抑。”(3)人的心靈層面的自然屬性是“人類總是希望有長久的目標而不是虛度一生。”社會屬性的定律包括:(1)對行為后果的考慮。(2)對自己長遠目標的考慮。(3)對人生價值的考慮。教師從學生心里認知水平出發,選取適合學生的歷史教育資源,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學生的人性在歷史教育中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啟發與引導使學生朝著愛心、尊嚴、責任、寬容、同情……的人性目標努力,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最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結合歷史學科具體內容,挖掘生命教育的課程資源
歷史學科是一門人文學科,蘊涵了豐富的生命教育價值的課程資源,因此在中學歷史學科中有許多內容可以結合學情進行生命教育。
1.關于人的思考
古希臘智者學派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蘇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識”,希臘人文主義學者提出“認識你自己”,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莎士比亞借助作品中人物提出“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歐洲啟蒙思想時期人的理性主義認識,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用這些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思考人自身,認識人的價值與追求。
教師抓住熱點等現實問題,結合歷史教學內容啟發引導學生認識人自身和人對社會發展應當承擔的責任,也可以更好地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如日本福島核電站泄露事故引起全世界對核技術利用的思考,教師抓住時機,鼓勵學生關注事件進展,看媒體的報道,結合所學談自己的認識。在學生關注和討論基礎上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認識核技術的利用問題。教師選取原子彈爆炸圖片和資料、美蘇古巴導彈危機圖片和資料、1958年布魯塞爾“科學、文明、人性”為主題的世界博覽會圖片、日本福島核電站圖片、核磁共振的醫學圖片等教學資源,討論核技術的利用問題。在學生深入交流基礎上給學生出示愛因斯坦的觀點資料:“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怎樣利用它,究竟是給人類帶來幸福還是帶來災難,全取決于人自己,而不取決于工具。刀子在人類生活上是有用處的,但它也能用來殺人。同一把刀,罪犯可以用它來傷害好人,好人也可以用它來制服罪犯。”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的利用問題關系到人類本身,結合愛因斯坦1936年2月16日在美國加利福利亞理工學院的講話“如果你們想使你們的工作有益于人類,那么,你們只懂得應用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于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 繼續引導學生思考,學生逐漸認識到“科技應該造福人類而不應該禍害人類,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教師緊緊抓住教育時機,繼續挖掘教育資源,提出“愛因斯坦為什么會對科學技術的應用會有這樣的認識?”問題,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我們學習他的個人的經歷就能夠知道答案,他用自己畢生的實踐詮釋“科技應該造福人類而不應該禍害人類,科技讓生活更美好”。愛因斯坦是著名的物理科學家,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提出相對論,他的科學成就改變了人類的時空觀。1921年他因光電效應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研究推動了量子力學的發展,為人類科技進步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其實他也為人類和平事業做出了特殊的貢獻。他公開反對納粹專制,反對德國法西斯的侵略,1944年為反對法西斯戰爭以600萬美元拍賣1905年狹義相對論手稿。曾經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研制原子彈來對抗法西斯,當看到原子彈爆炸的威力和核技術被用于核武器的研制威脅人類和平時,他又加入到反對核戰爭的運動中,為避免自己科研成果被用來危害人類和平,臨終前親手燒毀其最新科學專著的手稿,并立遺囑不舉行葬禮,不修筑墳墓,不立碑,把自己的腦供給科學研究,為了人類和平事業的發展和人類命運的發展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學生,學生全面立體地認識了愛因斯坦,一個有著高尚人格魅力的偉大科學家,為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的偉大人格值得我們永遠崇敬,啟發學生對人自身的思考和人類命運的思考。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多關注引導學生挖掘歷史人物身上的教育資源,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對人的全面思考與認識。
2.關于人性的思考
人性的話題是一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孔子的“人之初性相近,習相遠”、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荀子的“性惡論”等等都是有關人性的思考。中國古代《說文解字》中提到“性,人之陽光,性善者也,從心、生聲。” 在中國文化中,“性字所要表達的人文觀念就是對生命過程及其意義的心靈自覺。”我們今天所追求的人性的真、善、美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體現?如何挖掘歷史學科的教育價值資源,引導學生對人性問題的思考也是我們必須面臨的問題。
講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引導學生分析“從一位納粹集中營的幸存者留給我們的忠告說起”的材料:一位曾在二戰期間的德國納粹集中營中遭受過非人折磨的幸存者,戰后輾轉到美國,做了一名中學的校長。每當新教師來到學校,他都會交給新教師的一封信,信中這樣寫到:“親愛的老師,我是集中營的生還者。我親眼看到人類所不應當見到的情景: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兒童由學識淵博的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婦女和嬰兒被受過高中或大學教育的人們槍殺。看到這一切,我懷疑:教育究竟是為了什么?我的請求是:請你幫助學生成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絕不應當被用于制造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變態狂,受過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況下,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其價值。” 學生在相互的討論學習中對人性有了自己的認識與理解,教師抓住時機,再出示《人性的善舉:聶榮臻在戰火中救助日本孤女》的教學資料,同學對聶榮臻的崇高人格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人之初,性本善”,與侵略者的罪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啟發學生對人性的思考,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其實通過學習,引導學生認識:人性比知識更重要,一個充滿人性的人,共同生存能力強;一個缺乏人性的人,共同生存能力弱。人性是共同生存的基礎。
三、多種渠道開展生命教育,培養具有正確生命態度和精神的人
有意識選擇相關歷史圖片開展生命教育,引導學生解讀圖片上的歷史,開始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相關問題,引導學生用心去感悟圖片上的歷史蘊涵的生命教育價值,為學生播下智慧的種子。挖掘圖片教學中生命教育內容時關注學生的成長,最大限度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學會歷史客觀地解讀圖片上的歷史信息,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通過不斷的教學嘗試,引導學生開始思考人性的價值,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情感,歷史教師與學生一起把人讀成一個很大、很大的世界。不僅有利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也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在節日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有意識結合歷史資料引發學生思考生命教育問題,如六一兒童節來歷的生命教育。教師將《國際兒童節:“利迪策慘案”催生的節日》的材料呈現在學生眼前時,學生沒有想到一個本是全世界兒童最快樂的日子,卻緣于二戰時期的一場人間慘案,引發學生對戰爭的思考,對人類和平的渴望。教學中多關注現實生活,抓住北京精神評選的有利時機,挖掘北京精神“愛國、創新、包容、厚德”中的教育資源,引發學生思考“你如何理解北京精神?如何理解愛國是核心?創新是精髓?包容是特征?厚德是品質?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體現北京精神?”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學生能夠較深入理解北京精神,更好在學習和生活中踐行北京精神,明確作為一個人應該如何珍重生命,保護生命,傳承生命。
總之,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通過對學生進行“以人為本”、“善待生命”等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教育,健全學生人格,使學生增加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以及對祖國和民族的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和國際意識,成為一個具有生命教育情懷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美】邁克爾·霍恩、希瑟·斯特克著.聶風華、徐鐵英譯. 《混合式學習--用顛覆式創新推動教育革命》30頁-53頁,251頁-269頁,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5.
[2]劉清彥著.閱讀里的生命教育[M]. 85頁-98頁.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