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聃聃 張劍輝 編輯/白琳
在基金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國內公募基金已經成為保險和銀行理財等資金外,通過“港股通”南下投資港股市場的一股重要力量。過去幾年,可投資于港股的公募基金產品的數量和規模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成為南下資金不可或缺的力量。未來,對于港股資產的配置仍存在增長空間。
目前對港股標的配置比重較高的基金主要分為兩類:一類為通過QDII制度進行海外配置的QDII基金;另一類為“滬港深”投資基金,即通過港股通機制而投資于港股標的的相關公募產品。
近年來可投資港股的公募基金數量明顯增加。2017年6月《通過港股通機制參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的公募基金注冊審核指引》(簡稱《注冊指引》)正式下發,要求新發基金名稱如帶有“港股”等類似字樣,應當將80%(含)以上的非現金基金資產投資于港股。此后,一系列名稱中不含“港股”字樣但港股投資占股票比例0%—50%的基金陸續推出。數據顯示,從2018年起,可投港股的公募基金數量呈加速增長態勢,2020年度新增數量更是達到479只,為近年來新高,且可投資于港股的基金整體規模也隨之水漲船高(見圖1)。

圖1 2020年以來可投港股基金數量顯著增加
從產品看,各年度港股倉位變化上存在一定差異。這一方面與基金契約規定相關,另一方面也與基金經理主觀判斷及操作風格有關。以QDII基金為例,“匯添富香港優勢精選”“南方香港優選”等基金的投資地區僅限中國香港地區,而其他QDII基金雖將主要資產配置于中國香港股市,但也會階段性小比例地參與美股、A股以及亞太其他地區的股票市場投資機會。通過港股通機制投資于港股標的的相關公募產品,投資地區均為中國香港市場和 A 股市場。2017年6月《注冊指引》正式出臺后,申報的此類產品的港股比例變化和波動明顯縮小。除了契約規定的差異,基金港股的倉位變化也與基金經理對于市場的主觀分析判斷以及操作風格有關。
從個股選取范圍看,由于港股通標的在市值、成交額、上市時間上有一定的規則要求,因此相比QDII基金的港股標的選擇面稍窄,這也是同一基金經理管理的QDII和港股通基金之間業績存在差異的原因之一。后續隨著中概股逐步回歸港股,QDII基金在標的的參與時間上仍會存在相應優勢;不過,港股通基金可以通過 A 股市場的投資來做收益上的彌補,兩類基金均有自身相應優勢可以發揮和彌補。
按照港股的持倉占比情況,可以將港股投資基金劃分為高港股倉位基金以及區域平衡型港股基金。從港股配置占比上看,高港股倉位基金由于自身相對純粹的港股配置使其具有較好的工具屬性,投資者可通過從中優選基金產品進行布局,更好地參與港股市場的投資機會。而區域平衡類港股基金,則具備橫跨A股和港股的比較優勢,通過適時調整兩地股票配置比例并甄選A股及港股中有競爭力的公司,力爭在控制風險的同時獲得最大程度的收益。該類基金也可作為投資者參與港股優質標的投資的較好補充。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逐步緩解,全球經濟漸趨回暖。港股市場由于受到上市公司盈利恢復、南向資金持續流入以及市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等利好因素的支撐,具備了較強的配置價值;同時,港股市場中傳統經濟領域的低估值特征亦使其具備了相應價格優勢。此外,隨著中概股回歸浪潮的延續,港股有望吸引更多優秀的新經濟類公司赴港上市,市場活力將不斷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經濟向好的預期下,后續需關注國內外為應對通脹快速升溫而采取流動性提前收緊等舉措可能造成的市場波動。
從基本面角度看,港股的盈利增速與內地息息相關,市場中內資企業占比超七成,其收入和利潤主要來自中國內地。2021年,中國內地經濟有望持續復蘇;而疫情的逐步平復也有益于香港本地股的企穩。隨著后續通關制度恢復正常,將給香港本地股的表現帶來相應支撐。雖然短期美債收益率的上升對市場造成一定擾動,但在投資者對基本面的信心逐步增強的背景下,港股市場賣空成交額呈現震蕩回落的態勢。截至2021年3月17日,港股市場賣空成交額占市場成交總額的比例為14.9%,雖短期有小幅上升,但仍處2018年10月以來的相對低位。
2020年12月美國正式簽署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使得中國在美上市公司退市風險加大,越來越多的中概股開啟回歸的步伐以應對不確定性的風險。為吸引更多的中概股回歸,港交所自2018年4月起,做出上市規則重大調整,包括容許同股不同權、創新產業第二上市、未有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等,從而極大地降低了中概股上市的門檻和難度。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中概股選擇赴港上市,港股市場的結構將進一步得到優化,或將持續吸引南向投資者的目光,交投活躍度有望持續提升。
從AH股溢價率的角度觀察,港股相對A股具備價格優勢。從最新統計數據看,當前恒生滬深港通AH股溢價指數為133.4,在經歷了2020年10月以來的震蕩回落后,仍處于近十年均值向上一倍標準差(133.1點)附近(見圖2);同時,從指數成分股的具體溢價分布上看,所有成分股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A股溢價,且其中僅有18%成分股的溢價率小于20%,而有五成左右的公司溢價率則在50%以上:港股價格優勢相對突出。未來,隨著港股通等與內地互聯互通的機制愈加完善、內地投資者對港股定價話語權的逐步提升,A/H股長期以來的較大價差有望收斂。

圖2 2011年以來AH股溢價指數走勢(截至2021年3月17日)
隨著滬港深通機制的完善,內地投資者可通過港股通渠道將資金在A股及港股之間自由配置于更具性價比的標的。在部分港股行業具備估值優勢、AH溢價維持高位、港股“新經濟”領域坐擁質地良好且龍頭屬性更強的稀缺性標的等因素所形成的吸引力下,近年來內地資金持續流入港股。2020年,南向資金凈流入規模接近6000億元人民幣,超過2017—2019年南向凈流入資金之和。2021年1—2月,資金依然呈現出較為強勁的南下買入態勢,累計凈買入額超3000億元人民幣。3月以來,受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攀升的影響,市場短期情緒面出現擾動,南向資金短期出現小幅流出。但就中長期而言,內地資金持續入港的態勢或仍將延續。
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調整年金基金投資范圍的通知》,從2021年1月起,年金基金可通過股票型養老金產品或公募基金,投資互聯互通機制下允許買賣的香港聯交所上市的股票。這將利好港股市場。整體看,在當前居民財富向公募基金等金融資產轉移以及年金放開港股權益投資的背景下,南向資金有望延續凈流入態勢,從而為港股市場提供相應的資金面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