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杰
(黔西南州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貴州 興義 562400)
安龍縣灑雨鎮堵瓦村科香組西北面坡耕地,位于安龍縣西北面,東經105°18′58″,北緯25°15′34.″,高程1235 m;點二:東經105°19′4.42″;北緯25°15′27.11″,高 程1385m; 點 三: 東 經105°19′22.50″, 北緯25°15′48.43″, 高 程1226m; 點 四: 東 經105°19′15.78″,北緯25°15′33.21″,高程1357 m,面積約27公頃。
該片土地山高坡陡,坎多地少,以褐黃色粘土夾泥頁巖風化顆粒土壤為主,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6度,年降水量1256毫米。由于此片土地山高坡陡,種植難度大,植坡破壞嚴重,無法采用機械播種,更無法采用機械收割,因此百姓耕種時只能采用人挑或馬馱,種植需要從山頭沿坡而下,返回時需要沿坡而上,一天實際耕作時間較少,大量時間基本耗在路上,部分耕種條件如圖1所示。
圖1 部分耕種條件示意圖
安龍縣灑雨鎮堵瓦村科香組西北部坡耕地,由科香組進行耕種,該組人口為297人,均為苗族。而該片土地開墾時間歷史久遠,據當地年長老人回憶應該是在民國期間或更久之前進行的開墾,多年來都是以種植玉米為主,玉米不僅是該組的主要農作物之一,更是主食之一。因此,當地農民對此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不斷進行翻新耕種,養活著一代代人,但卻對土壤擾動頻率高,土質不斷受到破壞,肥力不繼減少,造成水土破壞嚴重,與國家提倡退耕還林背道而馳。
由于該片地理環境所限,無法使用機械耕作,常采用牛耕、鋤耕、燒耕、化學除草耕等,最常見的是鋤挖土穴進行播種,特別是近年來主要勞動力基本外出務工,剩下留守老人進行耕作,由于老人思想落后,加上坡度大,地坎多,種植難,收成低,種植玉米程序多,土壤裸露時間長,風化程度高,甚至有風沙的現象,加之坡度大更容易受到雨水侵蝕,特別是農民在種植過程中往往對陡坡坡面、降雨量、降雨強度、雨水徑流量等自然現象因素毫無重視,對生態環境和水土流失造成一定破壞和影響。
翻土期是種植玉米的必需經過的過程,而當地翻土時間常在冬季或播種前一個月,致使土壤裸露時間常常在30~90天左右,土壤結構、地質表層受到破壞,抗蝕性在不斷減弱,加之該片土地坎較多,農民常用鋤頭對地坎鏟草,不僅增加了地坎的風化程度,更容易受到雨水滲透導致坍塌,對生態環境和水土流失造成進一步的影響 。
苗期是玉米開始成長的關鍵步驟,由于該片土地的地理條件限制,不能采用機械播種,幼苗發芽出土后,還要進行苗全、苗齊、苗勻、苗壯等措施。而這些措施也會對水土流失產生影響。
(1)定苗,當玉米長到5~6葉,一般都會去弱留強,如遇上缺苗死苗等情況,還需重新進行補苗。而這些處理方式,將會對土質的再次松動,加劇土壤細小顆粒流失的可能性。
(2)除草、追肥、培土,一般玉米生長到20~60厘米時都需采取這些措施,然而經過一定時間的生長,耕地已經具備一定植被覆蓋率,各種植物根系已植入土層中,具有一定的調節地表徑流能力,降低了水土流失,然而此時進行除草、追肥、培土又是必須環節,促使地表再次受到侵擾,裸露時間增長。從而減少了地表蓄水能力和阻擊地表徑流能力,降低了流水沖刷能力,加速了土壤侵蝕程度,推動了水土再次流失。
(3)穗期、花粒期是衡量收成的重要階段,然而玉米從翻土、播種、苗期、穗期、花粒期、成熟期,至少需6個月左右的時間,玉米根系雖發達,但一般植土深度在20~40厘米左右,而當地又以種老品種為主,一般平均株高達到250~280厘米,玉米本身的抗倒性能力不強,一旦遇上風雨襲擊,時常整片吹倒。根系土壤會再次受到擾動,容易形成地表徑流,增加地面侵蝕和細溝侵蝕,從而造成細小泥沙容易被流水沖走。
刺梨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年平均溫度12℃~16℃,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地區均可種植,對土壤要求不高,一般比較喜歡生長在帶微酸性的黃壤或者黃砂壤土的道路、溪溝、水塘兩旁或田坎、土坎、坡腳、山谷等荒野處。而安龍縣灑雨鎮堵瓦村科香組西北部坡耕地生長著許野生刺梨,說明該片土地很適合種植刺梨。
4.2.1 減少雨水擊濺,緩解地表徑流
刺梨是一種落葉叢生的小灌木薔薇科植物,刺梨樹形態為小灌木,刺梨屬淺根性果樹,大部分根系分布在表土層30~60厘米之間,直徑0.5~2厘米甚至更粗,其根系發達,無自然休眠期,樹冠更新能力強,葉多枝小[1]。如遇雨水季節,能有效阻擋雨滴擊濺,從而緩解地表徑流的形成,減少水流的沖刷,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4.2.2 固持土壤的作用
刺梨根系發達,如將整片種植,刺梨成長達到一定郁閉度之后,刺梨根系和雜草根系在土體中相互穿插、纏繞并在土中形成一定的自然網格,各種抗侵蝕能力不斷增強,從而提高了土壤的固持能力,有效防止地坎、地面遭受水流滲透引起的重力侵蝕。
4.2.3 降低風力侵蝕
由于該片土地地理位置原因,一旦農作物收割后,整片土地就裸露在人們的眼前,特別是農民進行翻土和地坎鏟草,是受到風力侵蝕和雨水侵蝕為嚴重的現象,如果種植刺梨,待其成長一定時間后,植被在地表不斷形成,可以極大地減弱地表風力帶來的侵蝕,減輕風力侵蝕的危害性。
4.2.4 減少水土流失,保護下游基本農田
安龍縣灑雨鎮堵瓦村科香組西北部坡耕地下游有納利河支流,河流兩邊有不少基本農田,由于該片土地常年種植玉米,時常造成農田水稻被泥砂壓埋,堵塞下游溝渠,抬高河床,增加洪災發生的可能,不僅會給當地百姓造成極大的災害,還會增加勞動強度。而種植刺梨則能有效地提高該片土地的植被,當刺梨和地間雜草成長到一定周期后,雜草和刺梨葉掉落在地表面,形成了一定的地表粗糙度,有效增強流水阻力,提高抗沖性。如遇到大暴雨時,流水也得先通過枯枝落葉層和土表面層流動,致使雨水不能在短時間內形成過量集中,阻斷了雨水過量的沖擊能力,從而雨水能通過樹根慢慢滲透到土壤中,減少地表侵蝕,從而有效防止洪水流砂,有效保護下游農田。
4.2.5 改善土壤肥力
種植刺梨可采取相應措施,如挖壕溝栽植、等高耕作等,不僅不需要過多動土,同時還能減少對土層擾動,從而能緩解土層裸露時間,而刺梨林還可以通過枯枝落葉和雜草腐爛產生的有機質物進行吸收來促進成長,這些經微生物分解變成的腐殖質,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和結構狀況,對增加土壤肥力和土壤團粒結構都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2]。
綜上所述,安龍縣灑雨鎮堵瓦村科香組西北部坡耕地,由于地理環境原因,常年耕種玉米,不僅產量低,復種率高,土地肥力不斷減弱,勞動強度大,不僅會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甚至會引起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給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如能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改種刺梨,不僅能提升生產效率,還能減少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所以,希望相關部門應引起重視,實地考察,給當地百姓進行思想開導,促其思想轉變,結合實際,為百姓解憂,給環境添彩,為綠水青山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