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湘鄉市農業農村局,湖南 湘潭 411400)
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活動中,由于技術發展的局限性,大部分都是以人力勞動作為基礎,這種生產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而生產效率低下。近些年來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更新,機械化生產模式逐漸取代人力生產模式,農村人力資源得到解放,這不僅節省了生產成本,生產效率也隨之大幅度增加。雜交水稻技術的應用使我國糧食產量呈幾何式增長,在這其中更少不了機械化生產的支持,在當代農業生產中,可以將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與農業機械化生產有效結合起來,對生產資源進行合理分配,以最低的生產成本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為糧食的增產做出進一步貢獻。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社會主義背景支持下的農業合作化與工業化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農業機械化更是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跨越式發展,這使我國農業生產模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并且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當前農業機械化的水平直接影響著我國糧食生產的工作效率,并且還對糧食生產集約化的水平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在當前糧食生產活動中,機械化生產模式為糧食生產大多為積極影響,尤其在以下幾個方面十分突出。
一是推動我國糧食產量大幅增長。在糧食生產活動的各個環節合理地運用農業機械,可以使單位面積中糧食產量呈幾何式增長。二是農業機械化生產能夠大幅度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將機械化生產模式運用到糧食生產活動中,用機械生產代替人力生產,進而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將他們從日常繁重的生產活動中解放出來。這樣既節省了勞動成本又可以保證糧食的產量與質量。發展農業機械化,對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以及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運用人力和畜力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很難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導致我國農業生產規模長時期得不到有效發展。而機械化生產模式對農業機械的使用代替了傳統的人力、畜力生產,這在一定程度上使農業生產得到了優化,同時為農業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提供了有力支持,并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以及生產質量。根據相關研究數據表明,糧食生產效率與農業機械化水平成正比,農業機械化水平越高,糧食生產效率也就越高。以我國湖南省為例,2016年湖南省農村常住人口在3223.4萬人,相比2006年農村人口下降了17.1%,但是就糧食總產量角度來看2006年產量為2901萬噸,2016年產量為2953萬噸。為什么農戶家庭的總勞動力呈下降趨勢,而農戶家庭糧食產量卻有所上升?說明當前的農戶家庭已經不再依賴家庭勞動力的數量,這也是機械出現的原因,機械的出現替代了勞動力[2]。由此可見,盡管農業生產勞動力數量有所下降,但因為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大規模采用機械化生產,依然可以保持糧食總產量的持續增長。
農業主管部門在我國農業生產活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對農業機械的相關政策的制定方面,財政補貼作為切入點并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加大對農業機械引入的支持力度。在引進農業機械方面出臺政策需要對補貼主動性和鼓勵性以及支持帶動等功能進行考慮之外,外需要對市場因素以及旱災、澇災、冰霜天氣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風險進行充分考慮。農業主管部門對于上述諸多不確定因素需要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以及政策支持,來保證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同時還需創建一套切實可行的生產管理辦法及措施,以此來實現生產技術與生產資料的有效整合。
要想使農業機械化水平得到進一步發展,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創新農業生產技術是相關人員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進行農業技術研發過程中相關人員往往會把市場作為基本導向,憑借政府參與與資金投入來研發全新的農業生產機械。與此同時,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研發部門一定要大幅度簡化農業機械的操作難度,盡可能地將機械重量降到最低,為新機械的推廣應用提供最好的基礎保障。因我國領土面積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地理環境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各個地區農戶對農業機械的具體要求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就需要政府對企業、管理單位以及生產車間三者之間進行有效協調,進而確保各地區農民對于農業機械的需求得以滿足。
現在農業機械化生產已經得到了全面發展,糧食生產也因此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的動力,傳統的人力生產模式被替代,進而使農業生產逐漸趨于科學化、合理化,生產機械的加入解決了以往人力所不能解決的農業生產問題。在農業領域推廣機械化思想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長,因此相關人員需要不斷加強宣傳力度,以進一步強化農民對機械化生產的認識,為農業領域的機械化發展提供穩定的基礎[3]。因此,農業主管部門需要建立起一個系統化的、完善的農業機械推廣體系,加大農業機械推廣力度,并使之與農業生產技術進行有機結合,以達到糧食生產效率的進一步提高。
糧食生產方式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現階段,在實際水稻生產過程中,對于農業機械的應用率還相對較低,整體機械化水平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實現小、中、大型三種農業機械同步推廣,結合當地農產品生產結構進行合理優化,改進農業生產機械的配套比例,進而實現生產設備比例科學調整。比如在以水稻作為主要生產作物的地區可以大力宣傳推廣機插秧、機育秧相關的農業機械,使水稻生產形成一套完整的機械服務產業鏈,以此來保障糧食生產效率。
“農業的出路在于機械化”,農業機械的運用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糧食生產方面。當今社會,農業機械化是農業建設工作中最核心的工作環節,同時也是提高糧食產量與生產效率的有效途徑。想要使農業機械化水平與糧食生產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就需要對農業生產技術進行創新、對農業機械結構進行優化,加大農業機械應用的宣傳力度,同時農業主管部門需要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實現農業機械的全面推廣,最終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