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元
(四川省若爾蓋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局,四川 若爾蓋 624500)
青稞是若爾蓋縣藏區傳統食物,也是高原藏區農牧民的支柱產業;青稞營養物質含量豐富,具有廣闊的開發利用價值。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健康的飲食觀念深入人心。具有高營養價值和多種有益成分的青稞越發受到關注,若爾蓋縣青稞產業日漸壯大。如何憑借青藏高原“超凈區”的優勢,將青稞產業打造成帶領農牧區群眾脫貧致富的特色產業,進而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產業支撐,本文通過全面分析全縣青稞生產現狀,存在的發展短板,做出合理規劃,對青稞產業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若爾蓋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居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川、甘、青三省交匯處,是四川通往西北省區的北大門,有“中國最美的高寒濕地草原”“中國黑頸鶴之鄉”的美譽,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綠洲”“云端天堂”之稱,有花湖、黃河第一灣、扎薩格等景點。屬高原寒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氣溫無明顯差別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涼寒濕潤,氣候寒冷干燥,長冬無夏,日照強,溫差大,無絕對無霜期,年平均氣溫1.1℃,年均降水量648.5毫米。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具有海拔高差懸殊的立體氣候優勢、林草植被覆蓋率很高的生態優勢、近乎零污染的自然環境優勢,為青稞生產提供了最佳栽培環境,生態農業發展潛力巨大。
若爾蓋縣始終堅持科技興糧戰略,通過農機農藝、良種良法相結合,引進良種和改進生產技術措施,大力推廣耕種收機械化,良種良法一起推,大大提高了青稞種植水平。在各部門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大大改善了青稞種子更新能力差,新品種推廣慢,產量低的現狀;青稞畝產量由以前單產100kg提高到150kg,青稞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常年播種面積穩定在2萬畝以上。
近幾年上級部門和縣委縣政府不斷加大對青稞產業的投入。幾年來每年在青稞產業的投入方面大概都增加了100萬元。對青稞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青稞產品加工等的投入達到500萬元。多年來,若爾蓋縣積極配合上級部門開展青稞新品種區域試驗、青稞生產試驗,不斷加大青稞新品種示范推廣基地、青稞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等,建成上規模、上檔次的青稞生產基地10000畝以上,優良品種和實用技術得到廣泛推廣應用,標準化生產步伐加快,耕種收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
以往青稞加工主要以糌粑為主,隨著對青稞營養價值的深入研究,近年來,企業逐漸開始開發青稞產品,目前有“青稞沖調粉” “青稞餅干” “青稞面包”等產品,并積極探索開發新產品,不斷改善制作工藝、生產環境,青稞產品加工業不斷發展。
青稞作為若爾蓋縣傳統糧食作物,種植歷史悠久,從事青稞生產的勞動者文化素質普遍較低,良種良法配套技術接受程度非常低。病蟲害防治、追肥環節基本空白,“只要夠吃”“種兩天莊稼”的思想依然存在。農技人員宣傳病蟲害防治等科學種植方法時,接受度較低,踐行情況更是不容樂觀。
目前,縣、鄉兩級農技人員數量偏少,農技人員在布局上呈“倒金字塔”型結構, 縣級農技人員所占比重大, 鄉級農技人員所占比重小,目前每個鄉(鎮)僅有1名,并有下降的趨勢。加之農技推廣人員青稞專業素質偏低,人員配比不合理,致使先進的青稞種植技術推廣難,成效不明顯,農業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不高。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歷史欠賬較多,靠天吃飯局面尚未根本改變。例如,中低產農田仍占耕地總面積的2/3。農業環境問題突出,生態系統退化明顯。用水方式仍比較粗放,水資源供需矛盾已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仍然有待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農田水利灌溉設施差,耕地地力和耕地基礎設施普遍較差,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由于種植分散、規模不一,生產投入較高,氣候惡劣,干旱、洪澇、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導致青稞產量較低。
青稞產品加工產業化規模化程度低,加工企業少,工藝較差,生產規模小,年生產量在30噸左右,商品種類較為單一,加工設備、車間環境、包裝、制作流程等無統一標準,很難形成規模化生產格局。
一是結合本地生態條件和生產水平,每年科學選用良種3~5個開展引種試驗,篩選適合本地區生長的優良品種,逐步擴大新品種推廣率。二是積極開展青稞新品種示范推廣,開展現場考察觀摩活動,廣泛宣傳優質、高產、高效新品種,引導農戶因地制宜選種優質新品種。
高產栽培配套技術推廣培訓,提高種植水平。一是采取開辦培訓班、現場培訓等方式積極開展青稞種植技術培訓,改變農民傳統種植觀念,提高科技種植水平。二是加強青稞高產栽培配套技術引進推廣,在農田生產條件不斷得到改善以后,重點從科學施肥和精準管理入手,通過改進耕作制度、提高耕作水平等系列措施增產增收。三是引進青稞高產栽培方法和理念,在較大幅度提高單產的同時,促進土地流轉,培養青稞種植大戶,逐步向青稞產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加強各級農業推廣機構尤其是鄉鎮農業推廣機構建立,并加強專業知識學習,農業推廣人員的知識更新是技術推廣的基礎, 是優化隊伍結構的重要途徑,是提高農業推廣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證。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業推廣隊伍的人才結構和推廣人員的知識結構要不斷進行調整,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
支持企業整合發展,精深加工,聯盟經營,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以專業農戶為主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產業化聯合體,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構建企業與農戶利益聯接機制,加大青稞開發力度,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綠色產業;堅持質量興農、品牌強農,以提質增效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提升產品品質,打造區域品牌、特色品牌,帶動高質量發展,多策并舉實現青稞加工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