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榮生
(寧都縣農業農村局,江西 寧都 342800)
在積極開展農村經濟建設,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各種各樣獨具特色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迅速發展,例如: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等。家庭農場以家庭為基本單位,落實到小范圍內的農業生產、農業經營、農業合作。家庭農場不僅提高了各家各戶農民的生活質量,創造了更高的農業生產,在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弊端。
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廣和應用對目前的農村經濟體系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引入了新的發展活力。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之下,家庭農場迅速發展,但由于歷史問題的存在,目前家庭農場在經營效益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
家庭農場的經營者,擁有絕對的主導權,直接掌握著家庭農場的經營、組織、管理、發展、決策等各個方面,這也意味著家庭農場的經營者直接影響到家庭農場經營的成效。區別于傳統的農業生產,家庭農場的發展和建設,要求家庭農場經營者不僅需要具備基本的農業生產經驗和技術,而且需要掌握一定的組織管理、協調配合能力,同時需要不斷學習現代農業經營理念,掌握各種各樣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生產設備,還要積極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挑戰,提出有效措施,合理規避風險。現階段大多數的農場主和家庭勞動人口,主要職業經驗或技能都來自于過去從事農業生產所積累的實踐經驗,不足以應對時代新發展下的各種需求。在勞動人口各方面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家庭農場的發展增長緩慢,是一個長期的奮斗過程[1]。
家庭農場的勞動人口主要由經營者、家庭成員和雇傭勞動力構成。在鄉村振興戰略下,農場經濟得到了大力發展。家庭農場通常根據家庭農場的經營類型,以及自身的發展需求,適當雇傭勞動力。
由于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各地的勞動力雇傭成本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整體上勞動力成本支出偏高。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青壯年人口數量比重逐年下滑,導致我國人口紅利已經逐年減退。隨之而來的,勞動力數量的下降帶來了勞動力價格的不斷上漲,這直接導致家庭農場的用工成本不斷上升,投入不斷擴大,會間接影響到未來的長遠發展和收益[2]。
農業現代化、信息化是我國農業長期發展的奮斗目標。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越來越多的應用到農村農業經濟建設中,作用于傳統農業的改造和升級。我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在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智能領域取得的突破和成果,為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創造了一個發展潛力巨大的外部環境,加快了農村改革創新的步伐。家庭農場處于起步階段,在應用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上,仍然不夠成熟,信息化程度不高。一方面來自于傳統農業長期落后的發展遺留弊端,全部革新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另一方面,家庭農場的主要人口,綜合素養不高,暫時不能跟上外部環境發展的速度。總的來說,家庭農場的現代化、信息化,還處在發展水平十分低下的一個階段[3]。
我國的農業發展,長期處于一個基礎薄弱、發展弱勢的階段。這很大程度上,與我國過去的傳統農業制度相關。因此,建立一個有效的農村供給制度,刻不容緩。一個先進的農村供給制度,不僅在外部環境上增加了抗風險的程度,還能對內促進農場主和家庭勞動人口對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一方面,可以建立一個完善健全的家庭農場幫扶補貼體系,各種各樣的補助政策和政策支持,可以幫助每個家庭降低風險,快速的發展;另一方面,強化示范性家庭農場激勵體制。一個有力的激勵措施,有助于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示范性家庭農場的帶頭激勵作用下,會帶來良好的正面效應,形成良性循環,促進越來越多的家庭農場,向著更高效益、更快發展不斷前進。
家庭農場中,農場主和家庭人員的綜合素質能力,直接關系到農場的經濟效益和長遠發展。所以,懂得管理,善于經營,謀求發展,具有企業家精神,是農場主必不可少的綜合能力及素質要求。家庭農場,作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區別于傳統的農業生產,對勞動農民有更高的職業需求。不僅需要掌握先進的職業技術手段,更需要具備適應現代化市場的各種能力,才能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技能培訓,是幫助農場主和勞動農民,實現技能進步,能力提高,素質上升的有效手段。現階段,我國強調培育新一代職業農民。各級政府也應該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提出有建設性的方針政策,有針對性地提高農民的職業素質,為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持續輸出高質量的人才,謀求長遠發展。
傳統的農業發展,粗放型的發展理念,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資源人力浪費。而集約型農場生產方式,不僅避免了浪費,更符合當今農村改革發展制度。集約型農場生產方式,一方面細分各生產要素,通過生產要素,針對性地優化生產配置,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同時,規劃土地,按需投入資金,精準投入,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投入,增加經營效益。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勞動力流動機制,把控好家庭勞動力投入成本的分配,調節好家庭勞動力的有效平衡。通過制度支持和保障,在外部環境上,通過各種舉措,控制成本的投入,分配的合理,不斷優化,平衡調節,為家庭農場的發展,建立強有力的物質保障和經濟保障,以謀求長遠的經濟效益,實現更廣闊的發展目標。
家庭農場的發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與外部環境的影響,內部人員的生產,息息相關。對外,農場供給制度,先進技術手段,農業市場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等等;對內,各生產要素的變化,人員的流動,都會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為了謀求可持續發展,保證長期的經濟效益,應對各方面的風險挑戰,在現代信息化社會的背景下,利用現代信息化的網絡手段,建立家庭農場發展數據庫,做到實時監測、分享、反饋,還能通過建立的數據庫,發展“互聯網+家庭農場”有機結合的現代化經營生產模式,使之更適應現階段時代背景下發展的特點,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現代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遠大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的供給制度不斷改革,各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運而生,快速發展。家庭農場在現階段具有適應農村改革制度、符合我國農業生產特點、符合我國農業發展目標的優勢,是實現鄉村振興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