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昆,朱俊琳
(西南林業大學,云南 昆明 650224)
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了全球各個國家和人民急迫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19世紀科學家就開始了溫室氣體對氣候影響的研究,直到198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成立,經過數十年的觀測與評估,確定了氣候變暖是真實存在的,人類活動是引發氣候變暖的最主要的因素。中國作為全球的第二大經濟體,年碳排放量超過100億噸,占全球碳排放量超過20%,中國能否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將會影響著全球碳中和的進程[1]。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了力爭在2030年前碳達峰,在206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講話。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意味著中國將要在短短十年之內走完歐美發達國家幾十年才走完的道路,同時我國剛剛邁入人均收入一萬美元大關,在實現碳中和的同時還肩負著巨大的發展任務。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偉大征程中,農業擁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業是一個國家最基礎的產業,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都有獨特的意義。盡管農業并沒有被列入碳排放的重點行業,但是根據統計,在全國碳排放總量中農業農村氣體排放仍然占到了15%[2]。因此認清我國農業發展現狀、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改變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比例、走綠色農業發展之路,對于助力實現國家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
自從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近10年來,國家和黨中央對農業農村問題高度重視,截至2019年底,我國大中型拖拉機數量已經達到了443.86萬臺,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了102759.3萬千瓦。相比于1978年時已經翻了數十倍。2018年我國的機收面積為223.69萬公頃,農機化作業機收總體水平為89.91%,但是我國的機播面積為70.81萬公頃,主要農作物農機化作業面積為69.92萬公頃,農業化機播總體水平為28.46%[3]。由此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不均衡,農業化機播水平非常低。
同時,我國農業機械中高能耗的農業機械比重較大,小型農業機械占據了80%,老舊設備比重較大,再加上農戶對農機的保養力度不足,農機容易老化,消耗大量能源。近年來,在農業領域能源消耗帶來的碳排放量已經達到農業總的碳排放的1/3[4]。我國農機的發動機大都使用的是柴油,在近25年內農業柴油的使用量增加了一倍。農業機械化所帶來的碳排放將會成為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一個不穩定的因素。
在現代農業發展中,農藥和化肥的應用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是由于在農藥和化肥的使用中缺乏科學的指導,以及農業工作者對現代農業低碳轉型發展沒有正確的認識,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過度使用高碳型生產資源的情況非常嚴重。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過度地使用農藥、化肥會造成土地中的有機碳大量流失,土地固碳能力降低[5]。同時,農藥和化肥生產是典型的高能耗產業,在生產農藥和化肥的工業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原料、能源以及運輸成本,這些都會產生造成大量的碳排放。反觀我國在化肥的使用情況,利用不足40%,這一數字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這間接地造成了能源浪費。
一般來說,農業廢棄物包括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的殘留物,如葉子、根莖等,以及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同時還包括畜牧業,漁林業動植物產生的廢棄物[6]。目前我國農業廢棄物的情況是:產出量大、種類多、農業廢棄物的利用率低。目前,我國的生物能源轉化情況并不樂觀。因為生物能源處理起來難度大,農民獲得的利益少,從而導致農民對農業廢棄物處理的積極性不高。農業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是非常嚴重,如植物的殘留物不經處理,分解時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加重氣候變化。而動物的糞便和尸體不經過處理會滋生大量病毒,同時會污染水源,從而危及人類健康。對于農業生產過程產生的如薄膜之類的塑料垃圾,我國的處理方式依然處于起步階段,處理方式簡單,防污染意識欠缺。
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制定相關的制度,實現農業機械化的低碳發展。同時可以出臺一系列的低碳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惠農政策,鼓勵農民購買低排放的農機設備,并對購買者給予一定的補貼,此外加快對農機設備的能源結構更新,大力發展新能源農機設備,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推動農業機械化低碳發展的同時還需要農民的參與,因為農民職業的特殊性,無法對其進行精細化管理,所以就需要加強農民自身的環保意識?;鶎诱梢杂脧V播或者宣傳欄的形式進行宣傳,讓農民對低碳生產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各個地區應該結合本地的土壤、氣候、以及水源的實際情況,根據可靠的實驗結果和調研數據,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本地的配肥結構,從而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減少化肥過度利用所帶來的影響,在選擇化肥的時候應該選擇低碳,對環境作用小的化肥,以促進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對于農藥的使用,就更加值得我們去慎重對待,因為農藥的使用不僅會影響環境,還有可能會在農產品上殘留,從而危害人體健康。在低碳和綠色發展的目標下,應該明確各農作物的病蟲害規律,選擇對土壤、生物、環境危害最小的病蟲害治理手段,積極發展生物防治和物理捕殺。對于不得不采用農藥的情景,也應該秉承低碳發展的理念,采取高效、低毒的農藥,同時推廣科學的農藥噴灑方式,提高農藥的利用率。
我國對農業廢棄物利用的意識是比較薄弱的,這就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對農業廢棄物的含義以及價值進行宣傳,加強農民對農業廢棄物的利用和回收意識。同時還應該對農業廢棄物的處理方式進行科普性宣傳,根據不同的農業廢棄物制定不同的處理方式。例如對于秸稈這類的農業廢棄物可以喂養牲畜或者進行生物發電;對于動物和人的排泄物可以通過建立沼氣池進行處理。以行政村為單位建立農業廢棄物的回收處理站點,各地方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回收處理方案,對農業廢棄物的管理應朝著集約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7]。對于不能利用的農業廢棄物應進行集中、科學的處理,盡可能地減少對環境帶來危害。
綜上所述,在我國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下,農業作為我國的第一產業,在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基礎上,還應該遵循低碳和綠色發展的理念。要發展綠色低碳農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關鍵的一環,同時需要引導農業生產者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采用綠色生態的科學農業技術,減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總而言之,發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綠色低碳農業是我國2060年實現碳中和以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