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要:大科學工程作為跨學科、跨領域、跨機構開展的大型科研項目,其檔案有獨特的價值和特點。筆者以“中國天眼”為例,通過分析比較,總結出大科學工程檔案的兩個核心特點——三跨性和雙融合性,梳理出大科學工程檔案追溯歷史、塑造形象等五方面價值,以期為后續大科學工程檔案科學化管理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大科學工程 大科學工程檔案 檔案價值
截至2020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已布局建設55個大科學工程項目,在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引領作用[1]。本文將以大科學工程檔案特點為切入口,從特點出發探索其管理規律。在此基礎上通過案例分析,探索大科學工程檔案的價值。
大科學工程是指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來完成,建成后通過長期的穩定運行和持續的科學技術活動,以實現重要科學技術目標的大型裝置,其科學技術目標必須面向國際科學技術前沿,為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戰略性、基礎性和前瞻性貢獻[2]。大科學工程也稱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工程劃分為“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開工準備—建設實施”五個階段[3]。
目前,國內現有論文主要集中在大科學工程檔案管理實踐方面,很少有學者獨立研究其特點和價值,但這正是大科學工程檔案管理的必要性所在。所以筆者在本文中會詳細論述其特點,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其價值,以期讓讀者更全面地了解大科學工程檔案。
(一)三跨性
大科學工程是科學研究、工程技術、國際民生等諸方面跨學科、跨領域、跨機構的系統工程,其檔案管理也具有鮮明的三跨性。
跨學科性是大科學工程的一個顯著特征。例如,“激光聚變研究(ICF)是典型的大科學工程,涉及等離子體物理、流體物理、材料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光學工程、光電子科學、精密加工、精密制造等多門學科或專業。”[4]。國家大科學工程是集多方之智慧共同建造的項目,通常每個工程所涉及的學科領域有十幾項或幾十項,以中國天眼為例,項目涉及機械制造、巖土工程、土木工程、天體物理等基礎學科,體現了很強的多學科交叉性。由于專業跨度大,所以檔案類別豐富且復雜,數量十分龐大。
跨領域性是大科學工程的鮮明特點。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跨領域合作成為科學研究的必然途徑。大科學工程作為面向國際科學技術前沿領域的科學工程,需要研究的內容必然是多領域融合的。同樣以中國天眼為例,項目涉及天線制造、微波電子、并聯機器人、大尺度結構工程、公高精度動態測量等眾多高科技領域。這種多領域融合的狀態是大科學工程建設的常態。由于涉及領域多,所以這類檔案亦呈現出內容豐富、載體多樣、海量數據、知識密集、檔案價值高等特點。
跨機構性是大科學工程面臨的普遍問題。以子午工程為例,它由中國科學院、教育部、信息產業部、中國地震局、國家海洋局、中國氣象局等6部門下屬的12家單位聯合共建[5]。“跨機構”涉及的主體包括主管單位、依托單位(負責單位)、參加單位,涉及的人員包括項目負責人、課題負責人、項目(課題)參加人、業務管理人員、綜合管理人員(包括財務人員、設備采購人員、人事管理人員等),并且根據項目開展需要聘請院外甚至是國外知名專家或專家團隊[6]。跨機構參建單位眾多,造成項目檔案來源廣泛、形成主體多、人員變動快等問題。對于檔案管理來說,建立工作網絡、定期收集檔案、同步跟蹤檢查比較困難。由于參建單位的建設內容各不相同,所以歸檔范圍無法“一刀切”,需要逐一商討確定,檔案完整性較難保障。此外,由于參建各方管理水平、管理機制和管理方式千差萬別,檔案工作方法、檔案安全保管、檔案價值鑒定也需要酌情考慮。
從這個角度而言,三跨性是大科學工程檔案管理呈現出的顯著特點,是其區別于傳統科研檔案管理的顯著特點。
(二)科研性與工程性的有機融合
大科學工程是探索未知世界、發現自然規律、實現科技變革、提供極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復雜科學研究系統。它在申請中最重要的特點是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中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前瞻性科技問題。從其定義可以看到,大科學工程本身就具有科研性和工程性雙重屬性。其中,科研屬性決定了項目需要開展大量的研究試驗,通過研究試驗獲得優化的技術設計,滿足總體技術方案的需求。某“十三五”大科學工程中涉及46個分系統,其中許多關鍵技術在國內尚處于空白階段。在項目實施階段,既要開展常規工程的設備加工制造、系統集成工作,又要進行關鍵技術的科學研究、工藝攻關、建模仿真等[7]。在這個過程中,計劃調整和目標調整難以避免,具有較強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同時,還會產生很多科研檔案和非標設備檔案,包括技術方案的選擇試驗,特殊材料、器件的選型試驗,加工工藝試驗,初樣樣機試驗,批量加工的正樣樣機試驗等。這些都和與傳統意義上的科研檔案管理內容存在交叉和重合。
朱亞宗教授指出當今科學發展的三個方向,科學正朝著極大、極小和極復雜的方向發展[8]。為了保證科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必須借助工程的手段來實施。大科學工程開工前必須先進行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工作,需要有明確的質量、進度、經費和效益要求,并制定詳細的CPM計劃和工程基準。在具體實施時,由于方案可行、進度受控且目標明確,工程會嚴格按程序和規范,沿既定工程基準推進。在這個過程中,會涉及常規的工程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和通用設備購置檔案。這些和傳統意義上的工程檔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建檔案管理內容也有交叉和重合。
從上述角度而言,大科學工程兼具科研性和工程性,但是其檔案管理卻不是“科研檔案+工程檔案”的簡單對應,而是需要將科研檔案和工程檔案有機融合。具體而言,科研屬性所形成的檔案包含分總體、系統、分系統及眾多接口形成的科研檔案;為了實現各系統、分系統的科學目標,需要借助特定的工程手段來實現。工程屬性所形成的檔案包含單項、單位、分部、分項、檢驗批等基建檔案。將科研檔案與基建檔案的歸檔范圍、分類標準、保管期限等進行融會貫通,在檔案里完美融合,形成檔案的一級、二級、三級類目,并按照文件的邏輯關系進行組卷,形成科研與基建雙融合的檔案。
雙融合特性是大科學工程檔案管理的第二大特點,也是區別于傳統科研檔案和基建檔案管理的顯著特點。
在探討大科學工程檔案兩個核心特點基礎上,筆者將以“中國天眼”為例,從五個方面探討大科學工程檔案的價值。
(一)追溯歷史,傳承記憶
習近平指出:檔案工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經驗得以總結,規律得以認識,歷史得以延續,各項事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檔案。大科學工程因其投資巨大、耗時巨長、工藝復雜和技術先進等特點,在世界范圍內鮮有“副本”。但其成功經驗可以進行總結分享,為后續大型設備研制、大型設施部署提供借鑒。如何完整地記錄和保存大科學工程的研制過程,并將這些記憶完整的傳承給后代,筆者認為只有通過檔案這一載體才能實現。尹宏認為:海洋科學考察船建造檔案需要真實反映科考船建造項目管理實施的全過程和科考船全船布局、船舶設備及配裝的科學探測實驗設備的基本情況和原始技術狀態等[9]。楊燕認為:一套CSNS檔案就是一部項目建造史[10]。李丹認為:設施預研與建設過程中,將形成大量圖紙與數據記錄,也會產生大量的試驗文件與總結報告,這些內容是科研工作者智慧的結晶,是我國重要的科技資源[11]。中國天眼團隊也是本著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的使命來完成項目建檔工作,使得更多公眾和科研人員熟知“中國天眼”。綜上所述,追溯歷史、傳承記憶是大科學工程檔案的第一要務。
(二)總結經驗,認識規律
大科學工程檔案的積累,可以為大科學工程建設、運行、維修、管理和擴建、改建、技術改造等提供參考和借鑒。“中國天眼”的六個塔是依山而建、因地制宜的。最低的塔112米,最高的塔173米。為了保證六塔的安全穩固、中心對稱且成本可控,在它的選址過程中利用了大量的勘察和測繪檔案。科研人員等先后調用了1: 10000地形圖、1:1000地形圖、1:500地形圖和1:200地形圖,還調用了很多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和圖紙。在大量數據的支撐下,最終選定了六塔的位置。在“中國天眼”調試期間,檔案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進行FAST反射面中心正五邊形孔封堵、反射面檢查維護設備的研發時,需要準確地反射面節點盤、節點軸、靶標、反射面單元、測量基墩等的圖紙尺寸。通過查閱前期圖紙,厘清了反射面、反射面底部中心孔位置的結構件、機構的基本情況,掌握了FAST反射面與所研發項目的準確接口關系,了解了相關技術要求,為研發提供了準確的技術支持。在運行和維護期間,建設期間的檔案又為后續工作提供了參考。正如聶繼凱等人通過對大科學工程的長期調研,總結出大科學工程實施過程的成功銜接和產出的多樣化利用與政府始終實施科學的評估和完備的檔案管理密不可分[12],通過工程檔案來總結經驗、認識規律,是大科學工程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塑造形象,凝聚認同
“天眼”聲像檔案主題明確、主體突出、畫面生動、構圖巧妙,且數量眾多、便于剪輯。利用“天眼”聲像檔案,完成了多部視頻作品,包括獲得國家檔案局2018年度建設項目檔案“最佳人物紀實獎”的《南仁東:一眼萬年》微視頻,獲得國家檔案局2018年度全國建設項目檔案一等獎的《“天眼”之書》專題片,獲得2019年國際級科教影片“中國龍獎”金獎的《FAST—中國天眼》微視頻,獲得國際電視領域金熊貓獎一等獎的《天眼》FAST紀錄片等。這些都是聲像檔案應用的范例。除了注重工程建設檔案的收集,我們還注重收集“天眼”建設者們的檔案。“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先生,他既是天眼團隊中的一員,也是時代楷模和人民科學家。通過他生前留下的聲像檔案和實物檔案,真實呈現了南先生帶領科技團隊攻關,深入現場解決問題的場景。追憶南先生敢為人先、無私忘我的科學精神,鼓勵青年一代扎根一線,為科技強國貢獻力量。“中國天眼”紙質檔案,為學者們進行FAST項目建設史的研究提供素材,如FAST工程復雜性研究、傳記撰寫等。日前正在拍攝的《國家記憶》FAST項目專題紀錄片中,使用了“天眼”預先研究期間的多卷紙質檔案,為觀眾復原了立項和選址的真實過程。
綜上所述,大科學工程檔案在塑造形象,凝聚認同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對于吸引公眾,擴大工程影響力有突出的宣傳效果。
(四)留存憑證,保護權益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歷經了多次質量監督檢查、專項檢查、審計和巡視。大科學工程檔案為工程經費支出提供了充足憑證,為工程質量進度提供了考量依據,獲得了專家們的認可和好評。在保護自身權益方面,大科學檔案也發揮了應有的憑證價值。在“天眼”運行調試期間,某系統部分設備經常出現故障。乙方最初解釋故障原因為觀測基地供電電壓不穩,但經查詢易損元器件的質量證明文件,并將易損元器件寄回正品廠家進行檢測,最終確認乙方使用了非原廠的偽劣元器件。在事實面前,乙方只好將所涉及的偽劣元器件全部免費更換,解決了由此帶來的故障問題。類似案例在大科學工程檔案工作中不勝枚舉。筆者認為留存憑證、保護權益是大科學工程檔案的重要價值。
(五)申報獎項,追加投資
在各類科技獎項和工程獎項的申報中,大科學工程檔案都起到了支撐作用。例如“天眼”在2019年度申報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的過程中,使用了FAST項目施工檔案和監理檔案500余卷,綜合管理檔案25件,最終榮獲2018-2019年度第二批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在2020年度申報國家優質工程獎的過程中,使用了各類檔案500余卷,最終榮獲2020-2021年度第一批國家優質工程獎。對于“天眼”而言,工程檔案在項目追加投資方面發揮了更大作用。項目立項批復的金額較少,從2014年開始,工程建設經費嚴重短缺。FAST團隊通過查閱結算資料,向主管部門反映各單位工程的資金缺口。在2015年6月,國家天文臺向主管部門提交了700余件檔案用于已發生費用的審計和投資調整報告編制。最終“FAST項目調整初步設計及概算”投資調整獲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批復,追加投資4.4866億元。檔案在此次調整中發揮了巨大的憑證作用。
隨著大科學工程的蓬勃發展,大科學工程檔案的特點和價值還將被更多同行關注和總結,筆者認為,只有對大科學工程檔案的特點和價值進行深入分析,才能更好地為大科學工程評估體系和檔案管理體系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本文系中國科學院檔案館檔案專項課題“大科學工程運行階段檔案管理模式與方法研究”(項目號:2019-A03-04)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王貽芳,白云翔.發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引領國際科技創新[J].管理世界,2020,(05):172-188+17.
[2]大科學裝置等重大基礎設施對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作用[J].科技智囊,2018,(01):70-85.
[3]杜澄,尚智叢,等.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國家大科學工程研究[M].2011-04:1.
[4]趙旌含,劉冠秀,曾剛,王傳珂.大科學裝置檔案管理的問題和優化分析[J].蘭臺世界,2020,(09):29-31+36.
[5]張曉曦,王赤,曾鋼,劉麗.子午工程矩陣式管理模式探析[J].科技導報,2020,38(07):12-19.
[6]李淼.跨學科、跨領域、跨機構科研項目檔案管理研究[J].北京檔案,2013,(08):13-16.
[7]曹建勛,方亮,趙捷,楊軼成,汪伏波.基于系統工程的某大型低溫試驗裝置研制項目管理策劃實踐[J].項目管理技術,2019,17(10):76-82.
[8]李建明,曾華鋒.大科學工程的語義結構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1,29(11):9-14.
[9]尹宏,孔憲才,潘亞男,謝鳴.海洋科學考察船建造檔案建檔管理實踐[J].中國檔案,2017,(02):58-59.
[10]楊燕.散裂中子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建檔實踐[J].中國檔案,2019,(06):68-69.
[11]李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檔案的規范化管理[J].蘭臺內外,2020,(19):22-24.
[12]聶繼凱,危懷安.大科學工程中政府角色及其作用機理研究——基于5個大科學工程案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04):12-16.
作者單位: 1.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2.中國人民大學信息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