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龍
發貨單是交易活動產生時,由售貨方開具的承擔備查、備忘功能的憑證,商號名稱、貨物明細、交易時間、單價、數量、總價等信息是發貨單上的基本要素。因此,發貨單是研究經濟史、社會史的重要資料。河北經貿大學發票博物館藏有一張1949年9月30日北京市前門大街“萬成國旗椅套蚊帳莊”開具的發貨單。讓我們透過這張發貨單一窺其背后的那段歷史。
此發貨單由“萬成國旗椅套蚊帳莊”開具,開具時間為民國38年(1949)9月30日,即新中國開國大典的前一天。票面最右側文字標注該商號的地址:北平前門大街中間路東門牌八十二號;最左側文字印有商號的電話號碼:南分(七)局〇四〇二號;中間用毛筆書寫的交易信息為:紅綢子黃綢子做〢幅二尺國旗,貳個,旗桿纏紅帶,銅頂旗桿,貳份,合洋叁萬叁仟元(需要注意的是發貨單上的量詞數字是用蘇州碼書寫的,蘇州碼“〢”表示2);發貨單上方印有商號的經營范圍:“本號專做國旗會旗、萬名旗傘、校旗錦標、喜壽緞匾、沙發椅套、蚊帳窗簾(簾)、商界幌旗、車圍鋪□、洋車棚套、床帳門簾(簾),工精料實,定價低廉”。另外,這張發貨單上還貼具了5張印花稅票,印花稅票票面有“華北稅務總局”“暫作”“貳拾圓”“中華民國印花稅票”“叁佰圓”等字樣。
透過發貨單上的信息可知,1949年9月30日,位于北平前門大街上的萬成國旗椅套蚊帳莊出售了兩面用“紅綢子、黃綢子”做的2幅2尺的國旗。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關于國旗的決議案,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五星紅旗,而該商號出售的國旗正是用“紅綢子、黃綢子”原料所制作,由此可以合理推斷所售的兩幅“國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可能是北京市民在開國大典的前一天,為迎接新中國的成立所做的準備活動。
自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北京改稱“北平”,此稱呼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新中國的國家名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決定定都于北平,中華人民共和國采用公元紀年,這張發貨單上使用的“民國紀年”“北平”等字樣說明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民間使用的慣性,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所定的紀年方式還沒有在社會上有效地推行,民國紀年方式仍在使用。

此發貨單上貼具的5張印花稅票也蘊藏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印花稅是對因商事活動和產權、特許權轉移行為等所書立或使用的憑證征收的一種稅,是一種行為與憑證相結合的稅,用購貼印花的方式繳納稅款,所以稱為印花稅。[1]北平萬成號發貨單上的印花稅票稱為“改值票”。這5張印花稅票原本僅有“中華民國印花稅票”和“叁佰圓”的字樣,但之后在票面上又加蓋了“華北稅務總局”“暫作”“貳拾圓”等字樣,這種改變了面額的印花稅票被稱為“改值票”?!案闹灯薄钡某霈F是由于新中國成立前后,稅務管理部門還沒有設計出法定的、統一的印花稅票版式,只能在國民政府遺留下的印花稅票上加蓋“暫作”字樣,作為臨時之用。這5張印花稅票的改值面額為“貳拾元”,可知此次交易共繳納印花稅100元,購買國旗、旗桿的總價為“叁萬叁仟元”,可以推斷新中國成立前,北京市征收印花稅的稅額應在3‰左右。這種臨時性質的“改值票”在其他地區的發票上也有使用,如在“上海市各面值印花稅改值票”“張家口華誠號煤油雜貨莊發票”上都有體現。
此外,在印花稅票上蓋有“華北稅務總局”的字樣,這說明當時北京地區的印花稅票的發行和管理機構為華北稅務總局。1948年10月10日,華北人民政府頒布關于成立華北稅務總局的通令,華北稅務總局在河北省平山縣正式成立。1949年初華北稅務總局遷往北京,1949年11月28日,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復函財政部,同意以華北稅務總局為基礎,組建中央人民政府財政部稅務總局??梢哉f華北稅務總局是國家稅務總局的前身?!氨逼饺f成號發貨單”上貼具的印花稅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華北稅務總局在北京征收印花稅的情況。

北京長期作為北方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新中國成立前,類似“萬成莊”這樣的批發零售店已安裝有電話,說明當時北京地區的電信業已有一定的發展。同時,該商號的經營業務中還包括“車圍鋪□、洋車棚套”,洋車是舊時人力車的別稱,說明在新中國成立前人力車在北京市內的交通運輸中還存在。通過“萬成國旗椅套蚊帳莊”的電話號碼和經營業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出當時北京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1949年9月30日,北京前門大街“萬成國旗椅套蚊帳莊”開具的這張發貨單,真實反映了開國大典前一天萬成號售賣國旗的情形,這張發貨票上的印花稅票等信息,更是直接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前后北京的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
*本文系河北經貿大學2020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研究項目“發票博物館紅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合研究”(項目編號:2020SZY15)的成果。
參考文獻:
[1]王建都.中華民國時期的印花稅[J].文史精華,2000(4):63.
作者單位:1.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河北經貿大學發票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