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波
當我們打開一幅北京政區圖,展現在眼前最基本的單元,是北京市所轄東城、西城、海淀、朝陽、通州、昌平等十六區,這些轄區名稱里,蘊含著解讀北京自然與文化信息的鑰匙。了解了十六區名稱的來龍去脈,也就明白了北京城市的整體歷史與山水格局。
作為縣級政區,在北京現存十六轄區中,平谷的設置是最早的,漢高祖十二年即公元前195年,始建平谷縣,屬漁陽郡。明代蔣一葵《長安客話》記載平谷:“四周皆山,中則平地,因以平谷名”,也就是說因其地形三面環山,中間是平原而被命名為“平谷”。緊鄰平谷的是密云區。密云的得名也很早,北魏皇始二年(397)置密云縣,距今也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不過密云縣原在河北豐寧縣境內,治所在豐寧縣大閣鎮東北的南關村。南面三十里有高山,常年被云霧籠繞,名為云霧山,密云縣的得名可能與這座山有關。后因戰亂,密云縣城南遷,隋唐以后遷到了今天的位置。到明清時期人們又把縣城南邊的一座云霧繚繞的山峰附會為“密云山”。
再往西,石景山、門頭溝兩區得名很晚。石景山區以轄區內石景山得名,它雖不是大山,但雄峙于永定河出山口,是北京小平原地貌的形成軸心,可俯視壯麗的永定河與北京城,號稱“燕都第一仙山”,于是1952年行政區劃調整時稱為“石景山區”。門頭溝區的設立與石景山幾乎是同一時代、同一背景。門頭溝的設立,得益于境內豐富的煤炭資源。清代從圈門至風口鞍有條山谷叫門頭溝,附近有村子稱為門頭村,以盛產煤炭聞名,居民也以挖煤賣炭為生,附近分布著數量眾多的煤窯。1952年行政區劃調整時,以煤炭資源豐富的門頭溝為核心,新設一區,稱為“門頭溝區”。
門頭溝南面的房山區,得名始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這一年元王朝將金代為祭祀祖先設置的奉先縣改名為房山縣——以境內大房山命名。不過大房山的命名可以追溯到秦代,被稱為大防嶺,這里是山區到平原的第一道屏障,因地形復雜、易守難攻得名。金代將皇陵選址在此后,具有安居色彩的“房”取代了軍事色彩鮮明的“防”,“大防嶺”此后更名為“大房山”,還專門設置了守陵的奉先縣。元王朝建立后,自然不需要侍奉金人祖先,于是將富有政治寓意的“奉先縣”,改為了以山命名的“房山縣”。
平谷、密云、石景山、門頭溝、房山的命名,展示了與北京西面太行山、北面燕山的親緣關系。同樣在北部山區的昌平、延慶、懷柔、順義卻不是以山水命名。
古代北京地區與太行山以西及內蒙古草原的交通主要通過居庸關大道,與東北方向的主要交通要經過古北口大道。為了加強對這兩條交通要道的控制,沿居庸關大道設置了兩個縣級政區——昌平、延慶。作為政區名稱的昌平縣,出現時間也非常早,漢武帝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在居庸關外今河北陽原縣設置了昌平縣,這一帶正是漢族與匈奴反復拉鋸地帶,戰亂頻繁,“昌平”一名寄托昌盛平安的愿望。到了東漢,由于居庸關外游牧民族侵擾嚴重,于是將昌平縣內徙于居庸關內,從此昌平作為帝都肱骨、京畿要沖,掌控著通往塞外漠北雄關險要之地。
出居庸關后,就到了延慶。延慶的得名,也與連接北京與塞北草原的居庸關大道有關。蒙古人在得到天下以后,出于生活方式的需要和政治上的考慮,建立了上都和大都兩個都城。大都在今北京,上都在內蒙古草原,為夏都。每年皇帝都要在大都、上都之間來往,居庸關大道是必經之路。至元二十二年(1285)四月,在皇室巡幸上都的路途中,誕生了一位皇子,此后經過殘酷政治斗爭,這位皇子成為了元帝國的第四任皇帝——元仁宗。仁宗即位后,為了表明自己真龍天子的地位,于延祐三年(1316)將他的出生地命名為“龍慶州”。元代的“龍”自然不能沿用到明代,于是明代改“龍”為“隆”,稱為隆慶州。到隆慶元年(1567),為避諱明穆宗皇帝隆慶的年號,又把“隆”改為“延”,稱為延慶州,成為今天“延慶”一名的由來。
東北方向的古北口大道,也是與塞外游牧民族聯系的重要通道,大道沿線的順義、懷柔兩區得名,與北京所處的農耕與游牧民族交匯帶有密切關系。貞觀年間唐王朝擊敗契丹后,大量契丹人歸順了大唐,其中一部分沿古北口大道內遷到了今順義、懷柔地區。為安置這部分歸附的契丹人,唐王朝于開元四年(716)設置了歸順州,天寶元年(742)改名歸化郡,下轄懷柔縣,向這些少數民族展現“安撫以柔”的誠意。唐末歸順州又改名為順州。明洪武元年(1368)北伐以后收復了燕云地區,隨后將順州降為縣,改名順義縣以彰顯王朝更迭是順應民心道義的天道輪回;同時將昌平、密云的一部分析分了出來,重新設置了懷柔縣,今天順義、懷柔之名由此而來。可見,昌平、延慶、順義、懷柔的命名反映了山間隘口通道對北京城市發展的深遠影響,是北京地區多民族融合的見證。
如果說以上轄區的設置與山間陸路通道有關,通州的設置與命名,則反映的是北京都城地位奠定后,王朝統治者對漕運的極端重視。金代天德三年(1151)金海陵王完顏亮下詔遷都燕京。因該地為漕運重地,遂新置通州于此,取“漕運通濟”之義。金代通州的始置和命名,標志著它作為北京水路門戶地位的確立,在通州發展歷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
與漕運相關的區名,還包括朝陽區。朝陽區的得名,源于北京內城東門——朝陽門,在元代稱齊化門,明正統年間重修后改名“朝陽門”。北京城門號稱“內九外七皇城四”,為何單單“朝陽”演變為區名了呢?作為擁有百萬人口的國家都城,明清時期北京每年要消耗數百萬石糧食,必須依靠京杭大運河的運輸。這數百萬石糧食到達北京后,就是通過朝陽門進城的,所以朝陽門又號稱北京的“糧門”,事關京師百萬人口的溫飽,影響力巨大。1958年北京行政區劃調整時,將北京城東的廣大地區命名為朝陽區。當然,“朝陽”一詞本身所蘊含的革命氣息也與當時時代背景相符,成為認可度最高的區名。
作為國都所在,都城管理制度在北京地名命名上也留下了諸多印記,北京南部大興區即是其中一例。“縣”是中國古代基本行政單位,都城也不例外。金代遷都中都后,人口眾多,管理任務繁重,于是將中都一分為二,設置了兩個附廓縣,東面為大興縣,西面為宛平縣。此后北京城址雖有遷移,但以中軸線為界,東大興,西宛平的格局一直延續到民國。兩縣管轄范圍除北京城外,還包括廣大鄉村地區。民國年間隨著北平特別市成立和城內市轄區劃分,大興、宛平縣署被遷出城外,其中宛平縣署移到了拱極城,大興縣署遷到了南苑。此后城市化進程中,京西礦區(門頭溝)、石景山、豐臺三區設立,宛平縣轄區所剩無幾,于是在1952年建制被撤銷;而大興縣所在南苑地區一直以農業為主,直到20世紀末在城市化大潮中被改為大興區。“大興”一名也從北京城內漂移到了北京城南,而城內原大興縣署所在,今交道口東邊則留下了“大興胡同”這一老地名。
帝都時代,大興、宛平兩縣既要負責人口近百萬的都城管理,也要照顧周邊鄉村,顯然力不從心,于是從金代開始北京城內就出現了專門的城市管理機構。明代為維持首都治安,加強都城管理,設置了東、西、南、北、中五城兵馬司,職能為:“巡捕盜賊,疏(梳)理街道溝渠及囚犯、火禁之事”。根據《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記載,當時東城管轄范圍大致為崇文門以北一直到皇城北墻;西城管轄范圍大致為宣武門以北到皇城北墻。20世紀50年代北京行政區劃調整時,保留了歷史上東城、西城的名稱。2010年北京市再次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崇文區、宣武區分別被并入東城區、西城區。可見北京老城所在的東城、西城兩區,并非簡單以位置命名,還是明清時期北京都城管理制度的見證。
煌煌帝都與巍巍太行之間的山前地帶,不僅有著眾多丘巒,還是永定河山前潛水溢出帶,泉流縱橫、蒹葭蒼蒼,吸引了大量皇親國戚、世家大族在此修整山形水系,興建園林別墅,海淀、豐臺兩區的得名,正是這一段歷史的見證。
自金代建都北京后,金中都豐宜門西南由于位于永定河故道附近,泉脈豐沛,水甘土厚,形成了草木蔥蘢,鮮秀如畫的宜人景色,興起了興修園林別墅之風。其中以元朝初期韓氏兄弟修筑的“遠風臺”尤為有名,是京城士大夫城外游樂聚會的重要場所,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觀景勝地和突出的地理標志。后來傳播過程中,被民眾簡化為“風臺”,隨后又被迅速諧音異寫為“豐臺”,有著期盼豐盈、豐收的意思。海淀區的得名,源于淀泊。原是一個因環境而得名,臨淀泊而成長的古老聚落,經歷了從“海店”“海甸”到“海淀”的地名演變。金元時期稱“海店”,在今萬泉莊以北,蘇州街最北一段,地勢較高,卻旁鄰富有江南水上風光的低地,享有水產飲食供應上的便利,正是商旅歇息的理想地點。明朝中前期“海甸”一名使用較多,“甸”在古代是城市遠郊區的稱呼,晉代杜預《春秋左傳正義》稱:“郭外曰郊,郊外曰甸”,“海甸”既表明了區域環境,也點出了區域位置。明朝中葉以后,由于這一帶“町塍相接”的水上風光,形成了北京近郊營造園林的好去處,更加強調環境特點的“海淀”之名隨之出現。明人王嘉謨(謨)《丹稜沜記》稱“帝京西十五里為海淀”。到了清代“海店”之名不再使用,只留下了“海淀”和“海甸”的稱呼,而隨著西郊“三山五園”的大規模興建,水鄉景觀成為刻意營造的重點,更能體現區域環境特點的“海淀”之名應用日益廣泛,最終占據了主導地位。
總之,北京十六個市轄區的名稱,既有兩千年延綿不斷的平谷、密云,也有年輕的石景山、門頭溝;既有反映區域環境特點的房山、海淀、豐臺,也有見證都城管理制度的東城、西城、大興;既有依靠陸路交通形成的昌平、延慶、順義、懷柔,也有依托水路漕運興起通州、朝陽。作為連續形成、不斷疊加的文化景觀,十六區地名形成的過程也是北京歷史不斷向前發展的縮影。
作者單位:北京市社科院歷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