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欣
地理學科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地理新課程也倡導要以“活動”帶動學生學習和掌握。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我一直很重視課堂活動。但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遇到了很多困惑和問題:一些活動中,學生們提不起興趣,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不能進行深入的思考,特別在小組討論中,一部分學生無法融入,習慣性利用課堂活動的機會偷懶,仿佛小組展示的成果與己無關;另一種情況就是學生們過于活躍,你一言我一語,在激烈的討論中會逐漸偏離主題,難以回到正常的上課狀態,影響課堂紀律。這兩種課堂活動狀態效果都不好,需要尋找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合理恰當地引導學生高效投入每一個活動。
針對在課堂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我有了以下思考。第一,每節課的活動任務是否清晰?是否有一個明確的活動目標?活動目標會為達成活動任務提供一定的方向和指示,只有進行有目的的活動才能實現活動的價值,不能為活動而活動,否則學生就會沒有目標,也不會有動力。第二,是否給課堂活動規定一個時間?是否在合適的時間點提醒一下學生?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加強對活動時間、課堂節奏的監控,避免一放就散、前松后緊、拖堂等現象發生。第三,課堂活動是否太單一?口頭語言活動是不是太多?其實地理教材有很多適合學生們進行多樣活動的專題,比如中國行政區劃拼圖比賽、熱點問題的辯論比賽、國際問題的圓桌會議等等,教師要充分開拓思維,設計多樣化的活動。第四,是否把握好課堂活動的難易程度?備課時是否對活動的可行性做出精確嚴謹的評估?第五,小組成員的安排是否合理?組內分工是否明確?三個和尚沒水喝,孩子們都有惰性和依賴性,如果有直接享受成果的機會,很多孩子便會偷懶,職責分明才能調動起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此外,青年教師必須要有針對性地學習有關青少年心理知識,把握青少年心理特點和行為表現,通過學習活動的設計管理,提高課堂調控的能力。
我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情況,就如何掌控課堂、吸引學生、提高課堂活動學習的專注程度等,提出了五條初步解決策略。
第一,要有清晰的學習任務和活動目標。一項完整的活動必須指向一定的目標,并實現活動任務。課堂活動不同于普通的教學活動,尤其是啟發學生思維的課堂活動,需要教師在研究學生現有思維水平和可能發展水平的基礎上,結合教學的需要和教材,綜合考慮活動的必要性、可行性、啟發性等,精心選擇、設計活動的主題,為學生思維發展提供方向和區域。有了清晰的活動目標,學生們才會有方向,才會為實現活動任務而努力,進而體驗到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和滿足感,課堂活動才會有意義。
第二,合理調控活動的節奏與內容。正式課堂活動之前,教師可結合活動主題制造一個懸疑,這里的懸疑可以是學生質疑問難、相互解答環節的遺留問題,也可以是教師有意提出的有針對性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讓學生的腦子先開動起來。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隨時觀察課堂活動的進展情況。首先可以用計時器、沙漏、輕音樂等方法對活動時間進行約定,時間一到,活動立刻停止,給學生們一種爭分奪秒的緊迫感,自然也就不再懶散。此外,教師要運用一些課堂調控技巧,要常到學生中走動,用眼神、動作或聲音的大小等提醒學生,時刻關注學生狀態以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最后,根據課堂活動反饋的信息,對教學內容和進程進行靈活調整,必要時拋棄教學預案,抓住寶貴契機生成預設之外的教學內容。
第三,適當增加活動的豐富性和靈活性。教師不僅要查閱學習本學科的活動形式,還要學習其他學科的活動組織,以開拓自己的思維。增加多感官并用的觀察、練習、實驗等活動,以表演、游戲、辯論、競賽等形式,靈活運用同桌交流、小組合作、全班討論、圓桌會議等組織形式,使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第四,調整活動的靈活性和層次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來設置教學任務,關注個體,激勵評價。依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努力探索分層教學,通過分層提問、練習、作業、評價等方式,在學習活動中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做、都樂于做、都做得下去,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發展。
第五,強化小組分工,調動每一位成員的積極性。首先,教師應該充分考慮班級每個同學的特點,合理安排小組成員。按照異質分組,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動手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個性特點等因素,每組還要安排一位較為活躍、善于帶動他人的小組長,使每一位成員都有不可替代性。其次,小組內要有明確的分工。雖然合作學習是一種集體學習行為,但每個成員在小組中仍要承擔特定的職責。組長合理統籌、組員共同討論安排每個人的任務,使每個同學都有事情可做。為了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讓小組成員定期交換分工。最后,建立激勵性的評價機制,培養小組成員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實踐表明,激勵性的評價機制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因此,在對小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平均分加個人成績作為每位同學的最終成績。這種捆綁式的評價方式既有利于加強小組合作,又能充分調動每個同學的積極性,能夠實現更好的活動效果。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第二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