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鳴洲
摘要:愛美是人之常情,無論自然美或人工美都是人們愿意去親近與接觸的美好事物。若是學校想要造就身心和諧的人,就必須借助藝術的力量。本文以學前藝術教育為例,探討了陶行知平民教育主張和實踐。
關鍵詞:陶行知? 平民教育? 學前藝術教育
一、陶行知對平民教育的貢獻
陶行知生于光緒十七年,一生中經歷了幾場中國戰爭的混亂,感受到農村社會的經濟衰敗,體驗了貧窮帶來的社會問題。由此,陶行知深深覺悟到只有教育才可以救國,所以終其一生為教育事業而奮斗。從陶行知著作中可以發現,他隨時隨地都在為中國教育的未來而奔波,無論是演講、成立普及教育機構、自行創辦學校落實教育理念等,都是為了中國社會的未來在做努力。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翁,無論男女、老幼,都享有權利,也有應盡的義務,教育應負起讓全體公民了解和履行國民對國家應盡義務的責任。為了建立一個富強康樂的現代化國家,陶行知對兒童教育的主張與努力,對近代中國普及教育的推行產生了深遠影響,值得研究者深入探討。
二、平民教育的主張與實踐
在陶行知的領導下,中華教育改進社致力于平民教育的發展,致力于中國鄉村的改造。陶行知認為:“中國鄉村教育之所以沒有實效,是因為教育與農業都各干各的,不相聞問?!币虼耍绻逃泄π?,教育與農業必須攜手相互配合,才能從根本上改造鄉村教育,并促進鄉村生活的改善,進而達到救國的目的。除了組織民間團體推動普及教育之外,陶行知本人也和友人趙叔愚等人,籌辦曉莊試驗鄉村師范學校,作為普及鄉村教育與平民教育的起點。自此之后,陶行知根據當時的政治狀況與社會環境,提出了各種育人方式。
三、學前兒童對藝術的興趣
兒童每天的生活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若是生活在美好舒適的環境中,不僅可以令人感到心曠神怡,還能生出鼓舞的力量。反之,兒童若生活在臟亂和污穢的環境中,不但不能產生力量,而且可能使人意志消沉。因此,為了完成美育任務,營造優美的環境是首要的策略。環顧生活周遭可以發現,自然環境的美景最容易獲得,且陶行知認為選擇幽雅的環境建校,讓兒童生活在大自然下,可以達到陶冶兒童性情的目的。但是,大自然的美景相當有限,不可多得,有時必須依賴人工來創造美好的環境。因此,讓兒童運用美的觀點,去創造和改造環境,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方法。
陶行知認為,音樂、戲劇、繪畫等人工美的事物具有陶冶學生品德與情操的作用。他主張,學校應將音樂、繪畫、工藝等美育課程作為一門主課。他認為,學校除了進行基礎的普通教育之外,還要設置音樂、戲劇、繪畫等選修課,讓兒童依據個人的專長來選擇,以便獲得藝術教育的熏陶。
四、陶行知對學前兒童教育的建議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所以國家需要什么人才,都必須由教育工作者培養。陶行知在考量中國社會的情況后,提出了兒童教育的五項教育目標,即培養兒童有健康的體力、勞動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與自治的精神。若能透過教育的歷程,培養兒童具備這些能力,則能使國家和社會邁向進步與民主的里程。
1.重視兒童個別差異
陶行知針對不同年齡與較為弱勢的兒童,另行編纂教科書,為的是替兒童打好基礎,以便后續教育的順利進行。因為他了解兒童具有個別性的差異,不可等同觀之,必須提供適合個體學習的教材,才具有教育的功能。
2.日常生活融入科學
陶行知認為,科學是一種生活態度,人必須要有科學的精神。因此,必須教授科學的知識,才能使人的頭腦更加靈活,不會墨守成規??茖W不是非常高深學問,教師可以將日常生活中的新知融入教學活動,讓兒童在生活的當下也可以學習普通、簡易的科學知識。不僅如此,科學是一種探究的精神、一種合理的懷疑,兒童應不迷信、不盲從,需有具體的驗證。
參考文獻:
[1]夏翠霞.平民教育,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徑——陶行知《平民教育概論》讀后感[J].生活教育,2008(3).
[2]程家福.借鑒陶行知平民教育理論,指導新時期平民教育工作[J].生活教育,2007(1).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高新區翰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