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笑蕊
隨著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發展,我國各階段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都有所調整。面對新的教育形式,教師的課堂教學和教學思路必須與時俱進。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利用自學導案可以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深刻理解所學知識,提高創新能力與思考能力。筆者以必修二《遺傳與進化》為例,簡要談談自學導案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
一、自學導案概述
1.教學重點和難點的設置
明確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具有統領全“案”的作用。生物學知識繁雜,自成脈絡,隱藏較深。如在教學“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時,教師可以將關鍵知識點羅列為蛋白質合成流程,留出空白讓學生分條總結。
2.預習題目
生物這門學科的特點是知識點多、延伸拓展性強,是“概念教學”和“探究教學”的集合體。“概念教學”具體體現在生物學科往往不以邏輯得出結論,有些是約定俗成的概念,需要記憶。那么,教師可以在自學導案上進行概念的類比對照等,在關鍵處留白讓學生填寫加深印象,進一步理解概念。但教師也不能在摳字眼、填空式上占據太多篇幅,否則就違背了生物教學的本質。
3.預習疑問
在自學導案中,設置預習疑問的初衷是便于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適當地調整教學過程。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將教案設計中涉及的問題全部教給學生,就可能導致學生的思維出現依賴性、固化性。
從實際教學情況反饋來看,個別學生在預習疑問中只填寫名詞,如“自由組合定律”。此時,教師應當在布置自學導案作業時明確大致提問格式,如“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什么?它和分離定律之間有什么聯系?”“要使性狀分離比的實際比值與理論比值接近,需要滿足哪些條件?”等。
4.預習檢測
預習檢測可以分為兩大模塊。其一,是基于課本探究的基礎性學識,可以包含考查學生概念中細節的題目,幫助找出概念學習中的盲點,也可以包含課本例題的改編、高考考點或模擬題中出現的難度中等的題目,幫助學生了解本節課在考試中的難度和大概的題型,做到心中有數。其二,是聯系實際生活、進行資料拓展等開創性、拔高性疑問或簡答。以人教版必修二《遺傳與進化》“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實驗為例,教師可以在自學導案中提出“該實驗是否可以選用動物卵巢內卵母細胞進行實驗?為什么?將其與雄性個體生殖細胞相比,選用精巢內精原細胞有什么實驗選材優勢?”或者讓學生在課后查找資料進行實驗過程的演示或闡述。
5.當堂反饋
課堂上的實時反饋主要以習題的形式出現,是幫助學生查缺補漏、加強鞏固的手段。
同樣的,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教師需要設置不同層次的練習題,題目總體難度應在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與預習檢測的難度區分開來。對于這些題目,教師可以在學生做完題目后再公布答案,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糾錯,如果課堂時間允許可以讓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找出錯誤的原因。
6.課后拓展
課后拓展是學習的鞏固提高進階,以題目為主,需要更加注重對思維拓展、邏輯推理能力的考查,以及對生物知識體系的架構。教師可以采用題型與思維導圖的形式。
7.總結反思
總結反思的目的在于加強學生記憶,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在總結反思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結論具體化,如“自由定律的本質是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隨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而組合”。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在復習中運用自學導案找到側重點,做到心中有數。
二、自學導案的應用效果
在試行自學導案的應用過程與觀摩部分教師公開課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自學導案的運用效果顯著。對教師來說,自學導案明確了教學規劃,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水平;對學生來說,自學導案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了學習目標。同時,自學導案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緩解了學生的畏難情緒,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進一步健全了學習過程的評價體系,使評價體系更加科學化和多元化。
總而言之,教師應根據實際學情,合理利用自學導案,耐心為學生解答,適當地調整教學計劃,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遼寧省葫蘆島市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