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鈺涵 侯愛英 盧楠
摘要:抗日戰爭時期《大眾日報》刊登的一系列美術作品是山東抗戰活動的有機組成,在宣傳積極抗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對其中部分作品的梳理,分析其創作特色與精神內涵,展現其強大的藝術力量。
關鍵詞:《大眾日報》;美術作品;作品意義
中圖分類號:G2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1-00-02
1939年5月11日刊登在《大眾日報》第4版的《反對文藝上的隱士》一文指出“我們應該通過藝術的形式暴露在大眾的眼前,在作品里告訴大眾這個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意義與正確的出路,教育他們如何去抗爭,激發他們的斗爭情緒,指導他們的實際行動,并在斗爭中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克服那些他們必然遇到的困難。這是大眾目前最需要的供給,也正是那個文藝工作者的中心任務。一切文藝工作者同志們,不要逃避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不要做文藝上的隱士”[1]。
美術創作者以畫筆為媒介釋放出強大的力量,運用美術作品宣傳抗戰精神。抗戰時期,美術發揮了強大的宣傳優勢,以大眾化的藝術進行藝術宣傳教育,傳播抗戰精神,激發了百姓抗戰意識。
1 山東地區美術創作與《大眾日報》的刊登
在抗戰時期山東地區的刊物中,影響較大的是《大眾日報》。《大眾日報》創刊于1939年,是山東省最具權威性和指導性的大型綜合日報,也是中共山東省委機關報。
抗戰時期,大部分百姓不識字,于是藝術家選擇用簡單的美術形式創造生動的畫面,讓百姓一看就懂。藝術家描繪戰爭帶來的艱難生活現象和前線浴血奮戰的戰士場景,喚醒百姓的思想覺悟,激發百姓戰斗意識。
抗戰過程中,《大眾日報》成為美術創作者與百姓交流的橋梁。《大眾日報》刊登了眾多山東美術創作者的美術作品,內容上主要是宣傳抗戰的光輝事跡,以及運用寫實、夸張和諷刺等手法揭露日軍侵華的暴行,宣傳積極參與抗戰的思想,同時也報道了大量抗日救亡時事動態,鼓勵大眾百姓積極投身抗戰戰斗事業。
在報道中,美術作品展現出了其強大的宣傳優勢。在當時的條件下,無論是木刻、版畫、漫畫、宣傳畫還是其他美術創作表現形式,都發揮了其自身的藝術價值,成了強有力的宣傳方式之一。
2 《大眾日報》部分美術作品解讀
本文擇取《大眾日報》中部分具備代表性的圖像與文章資料,就美術作品的意義展開分析。
1940年11月20日,刊登在《大眾日報》第1版報頭上的圖片《反共就是要投降》[2](圖1),用圖片的形式直觀地展現了反共和投降就是猛虎野獸,會對人民群眾產生威脅。同版發表的社論《揭破與粉碎投降分裂陰謀》指出:“投降分裂危險正嚴重地擺在每個中國人民的面前。揭破與粉碎這些鬼蜮伎倆,動員全國抗戰軍民,廣大群眾來克服投降分裂,堅持獨立自主的神圣抗日戰爭,是我們當前的首要任務。讓我們在政治上在思想上在組織上在群眾中準備起來。團結一切抗日反投降力量為徹底粉碎投降派的出賣民族的罪行而斗爭。”[3]文字深刻地揭露了投降和反共的弊端以及抗戰團體和人民群眾的一致目標。相比冗雜的文字,簡單直白地反映反共投降壞處的圖片能更廣泛在基層人民群眾中傳播,能更好、更快速地教育人民群眾反對分裂。
1941年2月16日刊登在《大眾日報》第1版左上方的美術作品①(圖2),繪制了春耕的畫面。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圖片的目的是動員農民積極參與春耕運動。同版社論《戰斗的動員起來,開展春耕運動》指出:“由于戰爭的長期性與全面性,日寇的不斷掃蕩,燒殺搶掠,以戰養戰,經濟侵略,經濟封鎖,頑固投降分子從中搗亂,幫助抵扣破壞根據地的一切生產建設工作,以及去年水旱交替,夏秋歉收,所以根據地的內經濟困難的情形,特別是糧食困難,春荒現象的嚴重存在,大大威脅到我們根據地人民的經濟生活,影響到抗戰,影響到我們的勝利。我們要戰斗的動員起來開展春耕運動今天春耕運動的第一個問題是動員問題。”[4]藝術家根據時事進行美術創作,以圖片的形式直觀地告訴農民應該積極參與春耕,極大地起到了動員百姓積極參加春耕運動的作用。
1941年4月16日刊登在《大眾日報》第4版的那狄的木刻作品《游擊小組》[5](圖3),生動地描繪了游擊小組的訓練場景。圖片展現的是老戰士向新戰士傳授游擊技巧的場景。同版王衡的《回到祖國來!》[6]以文字的形式講述了在深夜街道的陰暗墻角,老張和王大兩個偽軍交談日軍的罪惡行為和偽軍“小三子”的悲慘經歷,最后在八路軍口號的領導下重新回到祖國懷抱的過程。那狄和王衡的展現方式雖然不同,但都是對積極參加抗戰的宣傳,前者用圖片的表現形式展現了抗戰游擊小組的日常訓練活動,后者用語言故事描寫了兩個偽軍回到祖國懷抱的前后經歷,兩者的展現方式雖然大不相同,但所反映的抗戰主題精神卻是相同的,直觀的圖片配上文字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人民群眾的作用,讓人民群眾更加了解也更加相信八路軍,讓積極抗戰的意識深入人心。
1940年8月10日刊登在《大眾日報》第1版的美術作品《讀完了報紙對抗戰的道理曉得的更多了》[7](圖4),畫面中一群人圍坐在一起,目光注視著拿著一份《大眾日報》的人。隨著山東群眾運動的發展,人們意識到只有做好群眾教育工作,提高群眾的教育水平,山東群眾運動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決定通過《大眾日報》宣傳鼓勵教育工作者積極深入群眾中進行教育工作。同版社論《把文化教育推進到群眾中去》指出:“只有群眾的文化教育工作做得好,群運在發展與鞏固上,才能得到有力的推動與保證,同時也正因為山東群運,有了更進一步的統一的開展,使我們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將文化教育工作更有計劃的深入到群眾中去。”[8]文字精要地講述了教育工作者深入群眾中的必要性,與圖片形成了良好的結合,鼓勵教育工作者積極參與群眾教育。
1940年12月7日刊登在《大眾日報》第4版的美術作品《文化界動員起來消滅反共降日分子!》[9](圖5),畫面中是一個站立的人物手中持武器大力地揮向倒在地上人物,表現出站立人物對地上的人物的不喜和痛恨。結合當時的背景,該作品展現的是要打倒反共降日分子,不讓反共降日分子的陰謀詭計得以實現的決心。同版刊登的李明的《開拓文藝創作的新領域》一文中寫道:“在這樣的新形勢下,現實主義的文藝工作者,不能跟著時代的尾巴吶喊,而是要站在時代的前端推動這歷史的車輪向前開動。首先要求我們在創作上,大膽的、勇敢的開拓自己的新領域。”[10]
3 《大眾日報》美術作品的價值與意義
抗日戰爭爆發后,許多畫家不再拘泥于畫室中的創作,他們將目光放到前線浴血奮戰的戰士和后方的百姓中。畫家通過作品展現了戰士抗戰時期的抗戰精神和百姓積極參與抗戰的大無畏精神。
抗戰時期,后方百姓大都不識字,而美術作品以其強大的表現力和傳播意義,有時能勝過復雜的文字。藝術家創作的通俗易懂的美術作品,即使是文化基礎較差的大眾也能看懂。在報紙上刊登的美術作品,可以更廣泛地鼓舞抗戰戰士和百姓。例如,藝術家創作的戰士訓練日常、戰士英勇抗戰的風貌、百姓戰時的艱辛生活等作品都蘊含著強烈的革命色彩和戰斗精神,可以在百姓中起到宣傳和教育作用,提高百姓的思想覺悟。總之,當時的美術作品為抗戰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藝術家想法不同,創作的題材也會有所不同,但總體而言,當時的藝術作品反映的幾乎都是高昂的抗戰主題精神。早期刊登在《大眾日報》上的美術作品不僅是當時藝術家興趣愛好的產物,更在宣傳抗戰、啟發百姓、鼓舞抗戰精神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山東地區的藝術家圍繞百姓戰士積極抗戰這個主題進行創作,以當時的軍民為形象來源,為當時的抗戰吶喊,他們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宣傳抗戰,使抗戰得到了更多百姓的支持,為山東地區的抗戰工作盡心盡力。
藝術家用作品給抗戰帶來了強大的力量,為抗日戰爭帶來了正能量。在這個過程中,美術展示出了其強大的宣傳優勢,其深入前線抗戰,深入后方百姓,宣傳抗戰教育,啟蒙百姓思想,喚醒百姓的戰斗意識,展示了美術作品獨特的意義。
4 結語
在抗戰的道路上,“抗日”是當時人們心中的第一選擇。在抗戰時期,當時的藝術家秉持用藝術語言為革命戰斗服務的宗旨,刊登在《大眾日報》上的美術作品都蘊含著積極的抗戰斗爭精神,對啟蒙百姓和激發戰士戰斗激情起到了重要作用。藝術家用他們的作品鼓勵著山東地區的軍民,團結一致,共同抗戰。美術作品中的團結精神可以加深軍民之間的交流,鼓動軍民的積極抗戰意識,這是美術作品的精神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 反對文藝上的隱士[N].大眾日報,1935-05-11(004).
[2] 反共就是要投降[N].大眾日報,1940-11-20(001).
[3] 揭破與粉碎投降分裂陰謀[N].大眾日報,1940-11-20(001).
[4] 戰斗的動員起來,開展春耕運動[N].大眾日報,1941-02-16(001).
[5] 游擊小組[N].大眾日報,1941-04-16(004).
[6] 王衡.回到祖國來![N].大眾日報,1941-04-16(004).
[7] 讀完了報紙對抗戰的道理曉得更多了[N].大眾日報,1940-08-01(001).
[8] 把文化教育推進到群眾中去[N].大眾日報,1940-08-01(001).
[9] 文化界動員起來消滅反共降日分子![N].大眾日報,1940-12-07(004).
[10] 李明.開拓文藝創作的新領域[N].大眾日報,1940-12-07(004).
作者簡介:劉鈺涵(2000—),女,山東日照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美術學油畫。
侯愛英(1999—),女,山東泰安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美術學油畫。
盧楠(2000—),女,山東青島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美術學油畫。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沂蒙革命根據地與延安時期美術活動比較研究”階段成果,項目編號:S202010452021
①參考大眾日報,1941-02-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