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雅 彭恬怡 黃瀅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給人們身心上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隨著后疫情時期的到來,如何恢復人們的身心健康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康復景觀對于恢復人們健康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本文首先分析康復景觀的發展及概念,然后結合新冠肺炎疫情背景,明確指出康復景觀的作用及其必要性,最后結合中國古典園林文化設計元素,提煉其中的精髓,提出符合實際的康復景觀設計。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疫情;康復景觀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1-00-02
1 康復景觀概念與發展
1.1 康復景觀概念
康復景觀是與康復、治療相關的一種景觀類型。“康復”指綜合協調地應用不同領域、不同方面的治療措施,以減輕受到創傷人群的身體、心靈和社會交往方面的障礙,使其能夠得到整體的康復[1]。“景觀”是指一定區域內反映這片區域空間和物質的綜合體,是一種整體的景象和視覺效果,而非單純的花園、綠地等。當康復與景觀相結合時,就形成了一種新的概念[2]。
1.2 康復景觀發展綜述
西方康復景觀設計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趨于成熟,而我國康復景觀還是一塊新興領域[3]。社會進步使得人們對健康的關注重點從身體健康轉變到心理健康和精神狀態,因此,與過去中國古典園林造園中將人與園林聯系不同,現代康復景觀重點在于“人”本身,即滿足人生理上、心理上的需求[4]。康復景觀通過對空間、小品等要素的合理設計,對患者的健康起到積極作用。康復景觀具有更強的包容性,它不僅適用于患病人群,對亞健康人群和健康的人群同樣適用。對于不健康的人群,康復景觀可以起到一定的治愈療養功能,而亞健康和健康的人群同樣可以在康復景觀中放松身心、調整精神狀態、愉悅怡情,即康復景觀具有普遍的適應性[5]。
2 后疫情時期的康復景觀設計
2.1 后疫情時期的現狀及建造康復景觀的必要性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依舊要毫不動搖地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新發展方式解決自身發展難題,有效應對外部挑戰[6]。
優秀的康復景觀設計能為人們提供自由活動的場地,使人身心愉悅,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有關調查表明,人在自然環境中比處在嘈雜環境中更易疏解壓力[7]。康復景觀設計可以通過改善人們的精神及心理狀態,減輕焦慮,一定程度上減少疫情對大眾造成的心理創傷,在幫助大眾恢復心理健康、樹立重建生活的信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8]。
從社會層面看,處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很多企業不能準時復工,這加重了企業的經濟負擔。從個人層面看,因外出及社交次數減少等產生心理疾病的人比比皆是[9]。總而言之,疫情的暴發無論是對我國經濟還是大眾心理都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影響,人們急需一個可以放松身心的場所以減少對疫情的關注,滿足自身恢復身心健康的需求[10],由此,建造一個康復景觀花園就顯得尤為重要[11]。
2.2 后疫情時期建造康復景觀的特殊性
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與其他災害不同,應對方法也不同。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其具有傳染性強、易感人群廣、傳播途徑多等顯著特征[12]。老人和兒童是最容易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兩類特殊人群,據有關報道,人的年齡越大,感染率越高,同時死亡率也越高[13]。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種渠道的真假難辨的消息使很多獨居老人產生巨大的封閉感及恐慌感,普遍出現失眠抑郁等癥狀[14]。對于兒童來說,受影響最嚴重的當數高風險地區的兒童,部分兒童的父母是一線醫護人員或管理人員,他們長時間與父母分離,在面對熟悉的親人患病甚至死亡等情況時[15],由于無法進行自我排解,常出現過度不安和恐懼等現象,而這種壓力帶來的影響即使在疫情結束后也會持續一段時間。
綜上可知,2020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具有特殊性,給人們生活健康帶來很大影響。要治療人們因疫情產生的一系列心理疾病,建造康復景觀無疑是最佳的選擇[16]。
3 融入中國古典園林設計要素的康復景觀
3.1 空間設計
中國古典園林造園方法和原則自古以來就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意境,其本質便是回歸自然,其精神上向往自然生態,這與康復景觀的原始設計理念完美契合[17]。因此,古典園林具體設計方案的空間設計可被用于康復景觀設計中,使景致不再平鋪直敘,促進患者心境的向善變化。[18]
3.1.1 柳暗花明之開場郁閉
古典園林多為私家園林,要想在小空間內做出層次更迭的變化,便要巧用開場郁閉之計[19]。拙政園的半亭連接中部和西部,額匾為“別有洞天”,意味穿過這亭后的門洞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新世界(如圖1所示)。[20]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在康復景觀設計中也需汲取欲揚先抑的設計手法。在后疫情時期,許多心理疾病患者認為眼前的困難局面難以突破,而通過開場郁閉的景觀設計,能讓他們親身體會心境如景致一般,豁然開朗[21]。另外,考慮到老人這一特殊人群,適當郁閉的空間可給老人提供一個私密且安靜的場地[22]。
3.1.2 曲折蜿蜒之回廊設置
中國人含蓄婉約的性格被完美地融入古典園林的藝術特色中,其空間設計妙在曲徑通幽、欲露先藏、移步換景,營造出極富層次感的空間組織[23]。錢溪梅所著《履園叢話》一書中所述:“造園如作詩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應,最忌堆砌,最忌錯雜,方為佳構。”[24]古典園林中曲折元素的設置以小滄浪水院中的小飛虹水廊為典型代表(如圖2所示)。康復景觀設計中的水景配置可以回廊為建筑之間的連接,廊的設置不僅意味著空間曲折,還有引導人流的作用[25]。游廊曲折回環,一步一景,能讓人看到不可窮盡之景,從而舒緩心理抑郁,緩解焦慮情緒[26]。
(圖片來源:網絡)
3.2 細節設計
細節設計包括植物配置、疊山理水等。植物配置通過植物顏色的和諧搭配[27]、各類形狀的修剪、馥郁芳香的氣味等分別喚醒患者遲鈍的視覺、嗅覺等感知[28],通過造型各異的石景堆疊、動靜水景的淌淌流水吸引患者目光和興趣的同時進一步喚醒聽覺感知[29]。細節設計主要是在大環境空間設計的基礎上喚醒人們的五感,使人們全身心沉浸在景致中,達到美景療愈的康復作用[30]。
4 結語
在后疫情時期,人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與環境、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更加激烈,康復景觀設計的發展迫在眉睫。本文從景觀康復設計的概念談起,分析經典康復花園案例,再分析新冠肺炎疫情背景,從而揭示后疫情時期康復景觀設計的特殊性和必要性,最后從中國古典園林造園亮點出發,重點闡述設計要點,希望有關設計概念能慢慢成為現實,為中國目前空白較多的康復景觀設計領域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姚靖,牟江.基于需求層次論淺析康復景觀的發展變遷[J].現代園藝,2016(4):100.
[2] 王子豪,劉力維.江南古典園林植物造景分析——以揚州片石山房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6):85-86.
[3] 吳逸,葉潔楠.傳統園林造園手法在當代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運用——以常州市人民公園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81-82.
[4] 黃建洪.后疫情時代的城市韌性構建[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4):37-39.
[5] 王卓彥.新冠肺炎疫情對心理狀態的影響及因素[J].心理學進展,2020(6):379-384.
[6] 成明,熊瑤.城市河流生態景觀設計研究——以占川河改造設計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9):101-102.
[7] 季建樂,包夢菲,張青萍.基于JCI標準的醫療場所景觀設計——以“歸巢”老人康復中心為例[J].園林,2019(10):66-71.
[8] 李澤正,孔德金,王夕倩.景觀植物配置中的感知體驗[J].大眾文藝,2019(19):76-77.
[9] 張曉晶,吳冬蕾.景觀都市主義視角下城市邊緣區域景觀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78-79.
[10]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觀設計中地域性元素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76-77.
[11] 李思琪,吳曼.孤獨癥兒童康復花園設計研究——以埃文斯康復花園為例[J].藝術科技,2020(7):34-37.
[12] 劉佳,熊瑤.聲景在醫療景觀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科技,2020(10):111-114.
[13] 張知祺,吳曼.景觀設計的生態性和人文性研究——以鎮江金山湖濕地公園為例[J].藝術科技,2020(19):115-118.
[14] 陳慶瑜.基于失智老人需求的康養景觀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21):155-156.
[15] 姚淑婉,繆菁.新醫學模式醫療環境景觀優化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22):176-177.
[16] 朱彤,葉潔楠.基于康復理念的居住區適老性景觀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9(15):84-85.
[17] 李欣,王夕倩,錢麗紅.現代化居住區景觀設計的植物造景美學[J].藝海,2020(5):88-89.
[18] 甘穎,于娜.肢體殘障人群的居住空間無障礙設計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06):109-111.
[19] 郝鴻睿,管雪松.新形勢下“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對設計領域的影響[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8(08):14-15.
[20] 莊佳.重塑城市公共空間活力——淺談丹麥哥本哈根公共空間衰退與復興[J].藝海,2020(07):134-135.
[21] 丁振興,葉潔楠.綠化技術在生態建筑中的集成應用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6):89-90.
[22] 趙哲,黃維彥.基于地域文化的書屋空間環境設計——南京老城南舊屋改造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101-102,116.
[23] 高睿彤,王夕倩.基于色彩景觀的兒童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研究——以東莞萬科中天城市花園兒童“活力谷”景觀設計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94-95.
[24] 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29.
[25] 姜琳,房華.中國古典園林造園手法在現代室內空間中的設計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74-75.
[26] 傅瑤,繆玲.感知覺視角下的旅居式養老社區室內設計[J].藝術科技,2020(8):33-36.
[27] 馬樺,回鈺. STEAM教育在景區規劃中的整合應用——以福州赤壁森林生態風景區為例[J].藝術科技,2020(11):27-30.
[28] 梁秋華,葉潔楠.基于人性化理念的城市公共空間無障礙設施設計策略——以南京市為例[J].藝術科技,2020(17):1103-106.
[29] 章煦宸,仲燁,戚飛.淺談微民宿空間中的情感化設計[J].藝術科技,2020(19):54-57.
[30] 韓薛.淺談造園的藝術美——以潘安湖濕地公園為例[J].藝術科技,2020(21):191-192.
作者簡介:張清雅(2000—),女,江蘇鎮江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
彭恬怡(2000—),女,河北石家莊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
黃瀅(1980—),女,山東濟寧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城鄉規劃設計。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南京林業大學2020年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后疫情時代的康復景觀設計”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NFUSPITP0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