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熱詞的“熱”體現為巨大的流量效應,“流量為王”的數據熱遮蔽了媒體事件報道背后的隱性問題:“加害者隱身”現象。本研究運用網絡觀察法,通過“硫酸男孩”的案例分析,解析網絡熱詞流播的表征歸因與傳播機制。研究發現,媒體報道中情緒優先于事實、報道傳統框架的固化和社交平臺的算法機制共同促成了“加害者隱身”現象,網絡熱詞流播的隱性機制體現在弱編碼敘事、智能推送和參與式文化三個層面。
關鍵詞:“加害者隱身”;網絡熱詞;流播機制;“硫酸男孩”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1-0-02
犯罪心理學專家馬皚教授在《新知十講》中稱,在既往報道強奸案件的新聞標題中,可以直觀地提煉出“少年”“未成年人”“學生”等關鍵詞。媒體報道更多地聚焦于已經傷痕累累的被害人,而更應該受到譴責的罪魁禍首卻在新聞標題里消失了[1]。在“硫酸男孩”事件伊始,加害者就被顯著地作為標題進行了報道,這與既往的報道形式呈現完全相反的邏輯。借此契機,本文援引語言學家朱莉亞·佩內洛普提出的“加害者隱身”概念[2],通過“硫酸男孩”的案例分析,解析網絡熱詞流播的表征歸因與傳播機制。
1 “加害者隱身”:網絡熱詞流播的表征歸因
“加害者隱身”概念由語言學家朱莉亞·佩內洛普提出,指的是在犯罪類新聞的報道中,媒體多從以受害者為主體的角度進行敘述,這就使得另一主體——加害方被人為弱化,由此造成了受眾接收信息的失衡[3],“樂清女孩乘車遇害”“云南女大學生李心草”都是這一邏輯的注腳。“加害者隱身”現象在具體的應用層面體現為對新聞報道的敘事遮蔽,即將“負面文本、事件進行人為美化與弱化”處理[4]。網絡熱詞文本的建構與傳播中存在著敘事遮蔽的現象,這與后真相時代的傳播環境、媒體行業的報道習慣和社交媒體渠道位呈現的算法機制正相關。
1.1 后真相時代情緒傳播優先于事實傳播
媒介技術的發展使信息的傳播以秒為計,信息的數量極度富足,信息的質量卻存在著諸多問題,后真相便是諸多問題中的關鍵枝節[5]。《牛津詞典》將“后真相”定義為“相比陳述客觀事實,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更能影響輿論”[6];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教授喬納·伯格的一項研究也證實,感受到恐懼、憤怒、被逗樂,可以促進人們分享新聞和信息[7]。咪蒙的《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罔顧事實,缺乏理性客觀的陳述,卻憑借極具煽動性的標題和聳人聽聞的內容獲得全網熱議與千萬級的點擊量,“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語論在群聲喧嘩的傳播環境中成了悖論[8]。
1.2 媒體報道傳統框架的固化
標題是新聞報道的“眼睛”,不僅需要高度概括文章內容,簡明扼要地傳遞信息,還需吸引讀者的關注[9]。以受害者為主體的標題,即“被”字句式,能夠凸顯報道的焦點和加深報道的吸引力[10]。同時,“被”字句能夠向受眾傳遞一種不幸遭遇:是施事者對受事者(即受害者)施加不可抗拒的行為,導致后者受損,遭遇了不如意的變化。這種不如意的變化能夠讓讀者產生“移情”效應[11],更多地關注受害者并站在受害者角度思考問題,可以為受害者討得公道爭取有利的輿論環境。
1.3 社交平臺算法機制的渠道位呈現
算法不是單純客觀的技術手段,其背后的運行機制暗含著各種意識形態[12]。究其本質,算法的意識形態屬于社會結構性意識形態的延伸:算法的有效性基于大量數據材料分析,這些數據材料源自社會現實[13]。因此,社交媒體渠道位的呈現方式是在算法加持下對媒體行業固有化報道框架的延伸與拓展[14]。受標簽、熱搜、熱榜、推送等機制所限,超出規定字數的標題無法完整展示,導致報道者無法在一個標簽內完整呈現關鍵事實以達到內容平衡,容易出現強調某一主體而相應弱化另一主體文本的現象[15]。
2 網絡熱詞流播的隱性機制解讀
“加害者隱身”現象的出現啟發筆者關注社交媒體平臺中網絡熱詞的隱性流播機制,通過網絡觀察和深度的網絡參與,本文將網絡熱詞的流播機制歸納為文本構建、傳播以及反向影響內容本身三個層面。
2.1 弱編碼敘事:社交媒體中的文本建構與表達
編碼可以分為強編碼與弱編碼[16]。強編碼指的是將客觀性原則作為金科玉律,以倒金字塔的敘述結構作為標準的報道模式,奉行新聞的非個人化表達風格,具體體現為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中的符號表意和解釋趨于固定化,媒介用語遵循規范的表達范式[17];弱編碼新聞以情緒化的渲染方式表現出來,更多訴諸人的情感與審美,表達趨于多元,受眾以符號化、情感宣泄等方式對傳統媒體的報道進行順從或消解的編碼[18]。新聞報道中弱編碼的敘事也構成了詹金斯語境中的“文本偷獵”:在社交媒體中,受眾對主流新聞文本進行挪用、拼貼和戲仿,生成大量具有“雜交”性質的敘述文本。這是對媒體機構新聞話語進行解碼和意義再生產的產物,其中很多最終都在互聯網上形成了眾聲喧嘩的話語景觀[19]。“硫酸男孩”這個詞在被構建伊始,就已經脫離了新聞的原始語境,被賦予了全新的情感含義。
2.2 智能推送:算法的議程設置功能
算法不是客觀中立的產物,其背后的黑箱機制近年來被廣泛提及[20]。作為用戶的網友之所以能看見熱點事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平臺算法技術將其推上了熱榜,發揮著議程設置的功能[21]。熱點事件能進一步引發關聯輿情也離不開算法的作用,算法技術是以微博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向用戶推送內容的基礎性技術[22]。
具體而言,當下主要的算法推薦方式有兩種:一是內容標簽式,即將不同內容打上標簽,并與用戶的數字訪問痕跡進行匹配,進行個性化推薦;二是協同過濾式,即基于用戶群體的相似程度將其劃分為不同群集,進而為之匹配不同的內容[23]。兩種算法被社交平臺結合使用,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流量閉環。協同過濾式的算法推薦模式是促成新聞事件成為熱點,并擴大其關注規模的主要機制。當新聞事件以其極高的社交價值突破少數圈層迅速擴散時,該新聞事件就會被算法捕捉,并被推薦到各類群體中,逐步演化為成為全民性熱點事件。內容過濾式的算法是使熱點事件引發蝴蝶效應的重要因素。當熱點事件進入網民的個人議程后,用戶的關注、轉發與討論反過來又使該事件成為用戶數字痕跡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后內容過濾式算法通過將擁有類似標簽的子事件、子話題推送給用戶,進一步擴大了熱點話題的關注范圍。
2.3 參與式文化:社交媒體的雙向互動機制
美國文化研究學者亨利·詹金斯認為,用戶不僅可以在亞文化生產層面更具活力,而且能將這種參與式文化延伸到社會的諸多領域,形塑一種整體性的、更包容多元的“融合文化”,以及更良善有序的公共交往[24]。網絡熱詞是新聞符號化的產物,當社交媒體中的弱信息、強情緒的趨勢愈演愈烈,傳播效應達到一定規模,受眾對熱詞的喜好將會反哺媒體。比起完整的文章,人們更加偏好閱讀新聞的標題與簡報[25]。根據尼爾森諾曼集團的歸納,即便是在新聞環境中,人們最常見的行為也是“尋求信息并且無情地忽略細節”[26]。于是,一個又一個帶有強烈情緒性的新詞成為新聞事件的濃縮代表,新聞生產也出現了“極簡主義”傾向,主流媒體紛紛接納網民造詞,并將其應用在新聞報道中[27]。美國西北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波克茲克維斯基認為,當今世界進入了“后機制時代”,即傳統媒體時代“沉默的大多數”借助于以社交網絡和算法平臺為代表的“智媒”,相互聯結,積聚力量,表達觀點,推動變革發生[28]。這一概念準確地描述了受“參與式文化”浸潤的社交媒體網民的行動特征[29]。每一次熱點事件中網民排山倒海的討論與行動絕非偶然,而是以社交媒體的技術架構為基礎,結合了人類近幾十年來的媒介化實踐,形塑了強調互動參與的一種媒介文化[30]。
3 結語
互聯網話語對于公共事件的嚴肅性、公共性有極強的消解能力,而新聞熱詞的出現則作為新載體加速了事件信息的傳播,使得公眾的關注點呈現多樣化發展的趨勢,精準定位事件的核心矛盾已然成為現階段的稀缺信息技能。
參考文獻:
[1] 徐娉婷,馮菊香.大學生時尚雜志電子刊消費的心理動因與行為特征[J].東南傳播,2020(09):89-92.
[2] 呂志文.構建與解構:“男性向”網絡小說改編劇分析[J].藝海,2020(07):82-83.
[3] 劉雯.淺析巴金小說《家》中反封建文化的體系建構[J].漢字文化,2020(15):58-59,61.
[4] 位云玲.新聞反轉的內在機理、影響及治理探究[J].新聞知識,2019(04):86-89.
[5] 李越,吳斯,馮廣圣. UGC視角下的網絡社區內容分層管理個案研究——以站酷社區為例[J].東南傳播, 2019(07):121-123.
[6] 袁玥,馮廣圣.突發公共事件中農村社區大喇叭強動員效果探析——以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為例[J].新聞知識,2020(11):47-53.
[7] 葛婷婷.綠色廣告對農村居民消費行為影響研究——以L村為例[J].東南傳播,2020(11):50-54.
[8] 甘露穎.自媒體時代“網絡縮寫”的話語特征解析[J].新媒體研究,2021(7):102-104,115.
[9] 馮廣圣.報業“一體化”轉型模型構建[J].新聞與寫作,2018(03):94-96.
[10] 位云玲.法國電影《觸不可及》的人物角色分析[J].漢字文化,2020(12):124-125.
[11] 馮菊香,劉俊怡.抖音短視頻中農村青年女性媒介形象建構[J].新媒體研究,2021(6):81-84.
[12] 王燦.基于營銷3.0視角的企業整合品牌傳播研究——以宜家家居為例[J].東南傳播,2019(05):136-138.
[13] 位云玲,馮廣圣.算法新聞推薦的社會責任反思[J].新聞知識,2020(09):23-26.
[14] 孫夢婷,何晴,黃蓉.故宮文創的跨媒介傳播策略[J].東南傳播,2020(09):83-85.
[15] 丁月明.試論網絡直播對農產品銷售的影響[J].東南傳播,2020(05):56-58.
[16] 甘露穎.自媒體時代“網絡縮寫”的話語特征解析[J].新媒體研究,2021(7):102-104,115.
[17] 杜彥潔.電影作品的敘事特色分析——以侯孝賢電影為例[J].漢字文化,2019(03):36-37,48.
[18] 楊鑫,馮廣圣.基于趣緣的隱性連接下文化的狂歡——基于“驚雷”“淡黃長裙”現象的考察[J].東南傳播,2020(11):83-85.
[19] 杜彥潔.淺析張藝謀電影作品中的色彩運用[J].戲劇之家,2019(06):75-77.
[20] 張榮.新媒體視域下互動劇的發展困境與對策探究——以騰訊視頻《摩玉玄奇》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1(6):72-73,100.
[21] 張嫚.社會化媒體對家庭倫理劇的撕裂與彌合——以電視劇《都挺好》為例[J].藝海,2020(08):96-97.
[22] 李惠敏.助力鄉村文化自信:涉農紀錄片的當代價值研究——以記住鄉愁為例[J].東南傳播,2020(06):35-37.
[23] 彭佳妮,馮廣圣.“擬在場”:網絡社交禮儀功能辨析——以微信“拍一拍”為例[J].東南傳播,2021(03):130-132.
[24] 王燦,馮廣圣.情感喚醒與鄉村認同:從《向往的生活》看慢綜藝熱[J].新聞知識,2020(07):62-65.
[25] 甘露穎.從故事性敘事看美食短視頻的創新:以《綿羊料理》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1(4):83-85.
[26] 卜嘉敏,戴蔓琳.鄉村振興語境下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偏好研究——基于對淮安市Y鎮的調查[J].東南傳播,2020(05):59-62.
[27] 徐燕萍.“深度偽造”背景下新聞事實核查的路徑探析[J].新媒體研究,2021(4):8-10,17.
[28] 裴敏.風格·抵抗·收編——伯明翰視角下“飯圈”文化時代性解讀[J].新媒體研究,2021(7):78-80,88.
[29] 王菲.新媒體環境下老年人數字鴻溝研究熱點與趨勢——基于中國知網的文獻述評[J].新媒體研究,2020(7):1-5.
[30] 馮菊香,鄒嘉楠.認同與重塑:網絡游戲社區中擬態關系的影響研究[J].新聞知識,2021(02):21-26.
作者簡介:林辰(1996—),男,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傳播社會學。
指導老師:馮廣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