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策展人和藝術家們逐漸意識到除了視覺和聽覺還可以利用嗅覺有效優化觀眾的參觀體驗,但要讓觀眾真正享受到多感知博物館的樂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本文整理嗅覺體驗設計的相關文獻,以期對后續研究起到一定借鑒作用。
關鍵詞:博物館;展覽;嗅覺體驗設計;氣味
中圖分類號:J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1-0-02
一直以來,我們都習慣用視覺和聽覺去感受這個世界,這導致聲音藝術和視覺藝術從古至今一直都在被探究和延伸,而嗅覺藝術卻一直被大眾忽略,甚至是不被接受。實際上,氣味是一種隱形的力量,雖然毫無重量,卻能喚醒記憶和聯想。基于此,本文選取了與嗅覺體驗設計相關的代表性文獻,對其進行梳理和展望,希望藝術中的氣味與嗅覺感知能夠被更多人重視和傳達。
1 氣味在博物館展覽中的應用價值研究
1.1 帶來飽含情感的沉浸式的觀展體驗
研究發現,氣味與人的記憶和情緒有關。理查德·史蒂文森從神經學的角度得出,嗅覺和記憶存在緊密聯系,氣味比其他器官線索更容易喚起一個人10歲以前的記憶,且對于特定的年齡組來說,具有集體認同感的氣味,特別是與學校和童年有關的氣味能勾起他們那代人久遠的、令人回味的記憶[1]。嗅覺系統提取、檢索久遠記憶的能力遠超越其他感官系統,且被氣味喚起的記憶帶有明顯的情感標志,往往特別生動。氣味信息被傳遞到大腦邊緣系統,相當多的嗅覺處理過程發生在大腦前額皮質,而前額皮質在情緒與動機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些結構上的密切連接使得嗅覺可以喚起如恐懼、厭惡等強烈情緒,刺激我們的食欲或身體接觸需求。
耿慧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提到嗅覺在信息敏感度方面是比較弱,但在氣味的敏感度方面比較強,一旦接收到某種氣味的刺激,人的思考速度會慢慢減緩,氣味會逐漸對心理和情緒造成影響[2]。夏侯駿今指出,在五種感官中,最接近過去記憶并受控制的是嗅覺。氣味可以真正帶你旅行[3],如果你想讓生命完全回歸,稍事休息,那么就需要憑借嗅覺來讓自己放松下來??捎冒褮馕哆\用到微妙的情緒調控之中,用微弱的氣味引起輕微的積極或消極的情緒反應,提高參觀興趣,這特別適合一些展線長、空間大的展覽空間。
凱勒也提到嗅覺在引發人們強烈的感情和生理反應上比其他感覺更有效,嗅覺通常讓我們覺得似乎與散發氣味的東西有著真實的聯系,這一個特點在視覺中不存在[1]??匆环朗漠嬜鳎还芩嗝幢普妫贾皇潜硐?,觀者不會有很強烈的情感體驗,這就限制了博物館內的視覺體驗,而嗅覺體驗不會存在這樣的限制,因為如果聞到了腐爛的尸體臭味,人們一定會感覺惡心并想離開。由于嗅覺感受到的氣味直接作用于人們,能在無意識中營造沉浸感。
由于嗅覺體驗是直接的,它們會產生一種現象學里的接近感,因此,運用氣味可以讓觀眾真正地沉浸在展覽場景之中感受作品,形成更加深刻的、情感化的參觀記憶。
1.2 促進參觀者學習與思考
有學者認為參觀傳統博物館的人會得到一樣的經歷,因為博物館的從業者會通過燈光和擺放把一個個展品定位成“它就是這個樣子的”,參觀者會學到完全一樣的東西。
其實,博物館的學習應該是多感官的,而氣味就是一種潛在的、有教育意義的工具,因為氣味也會也會影響觸覺、味覺,以及許多其他不屬于傳統分類的感官,如熱感覺。當所討論的氣味與深藏在過去的記憶相聯系時,就會展開聲音和圖像的整個景觀。由此可見,嗅覺體驗實際上是一種多感官的體驗,博物館應該利用氣味帶來的豐富的想象力、記憶力去引導參觀者回想他們的嗅覺體驗,將知識在腦海中進行重新建構、反思,以便將其轉變為真正有意義的嗅覺體驗。但有時,一些博物館中氣味的注入會對游客產生壓倒性和麻木性的影響,并且不能充分發揮嗅覺體驗的潛力。這些氣味往往只起到了陪襯的作用,氣味與作品的相關性模糊,沒有明顯的附加價值。
氣味為理解視覺藝術提供了一個新的出發點,同時看到和聞到風景可以讓游客更接近畫家的意境。比如古根海姆博物館里一個由嗅覺組成的藝術裝置,即展廳所有的墻面均被使用過的1美元覆蓋,一個展評人評價道:“多虧了舊美元的氣味,使原本在名義上聽起來像是概念噱頭或是沃霍爾式寫實主義的展覽變成無法言語的身臨其境?!?/p>
1.3 提升視障者的感知體驗
理查德·史蒂文森提到,博物館展覽運用了氣味,視障者或是最大的收益人群[1]。氣味可以作為一種媒介提升視障者的感知體驗,有些博物館已經開始嘗試在專門為視障者設計的巡展中加入嗅覺要素,如梵蒂岡博物館中用亞麻布覆蓋著藥和蘆薈的氣味,布魯克林藝術博物館的“感官之旅”展覽中有嗅聞特殊繪畫的成分等項目。這種趨勢和努力是一種重要的進步,博物館因此構建了一個更具體驗性,囊括了所有感知模式的框架,有可能打破視覺障礙者和正常視覺觀眾之間的界限,使博物館成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空間。有研究顯示,視障者可以更好地享受他們的嗅覺,一般而言,他們的嗅覺能力超過明視者。
1.4 通過嗅覺可視化將作品展出
當前,在視覺研究日漸深入的當下,嗅覺和氣味的可視化探究也在逐漸發展。一些研究人員立足技術方式讓氣味以可視化的方式進行展現,如佩戴一些技術眼鏡、增加化學變色劑等。這些方式可以讓公眾直觀地對氣味的流動狀態、強度和持續性進行觀察。也有學者以問卷的方式向大眾了解氣味的代表圖形,希望以圖形的方式對氣味的狀態進行展示,最終完成了關于氣味的視覺作品。
耿慧在自身的探究中表示,嗅覺是可以進行可視化設計的,可以通過如下方式來達到這一目的:首先,儀器觀察,基于科學儀器對氣味的運動方式進行展示;其次,數據展示,基于各種數據調研將數據進行直觀的呈現;最后,基于語言及圖形的主觀展示表達嗅覺[2]。
王濤研究發現中國的傳統五行學里對氣體有一定的解釋,且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行思想就是通過以字對應屬性的表達方式將很多氣味進行具象化表達,如香屬水、嗆屬木等[4]。五行之中,每種元素都有著與之對應的顏色符號,如木是青色、火是紅色等。他提出,基于五行理念,可以對氣味進行比較具象的描述,以顏色表達得到一個視覺效果的氣味色彩圖,即氣味視覺化感受。同時他還提出了“嗅覺式繪畫”的概念,即當聞到各種氣味之后,心理上會形成不同的顏色暗示,例如,聞到土壤的氣味就會聯想到土黃色。
2 嗅覺體驗設計的困難與挑戰研究
2.1 氣味的易變性
多篇文章中都提到氣味的易變性導致很難將氣味穩定在一定范圍內防止擴散,這很容易使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嗅覺藝術作品的氣味彼此混合重疊,造成互相干擾,影響體驗。氣流、濕度和面積是對嗅覺作品狀態和質量產生影響的因素,這對展陳空間和相關領域的維護技術提出了挑戰。索萊在文章中研究了展覽環境中不同材料的優缺點和優化方式,給藝術家、策展人提供了嗅覺藝術展示的可能性[5]。
2.2 氣味濃度的把握和評估
氣味很難確保在目標位置上達到一定的濃度保持嗅覺平衡,氣味若過于強烈,可能會使觀眾疏遠它們,氣味過于細微,可能會被觀眾完全忽視。雖然凱勒指出,氣味在低濃度時甚至是觀眾無法注意到的情況下同樣能有效影響情緒和行為,甚至有些研究還表明未覺察的某種氣味比這種氣味能被察覺到情況下更有效,但觀眾通常還是會因參觀了嗅覺藝術展但沒聞到氣味而感到失望。
2.3 氣味的藝術性難以感知
純嗅覺作品很難被一般觀眾感知到其藝術性,在這個問題上吉姆·德羅布尼克提出了一個解決策略——增加作品的說明,他認為應該通過作品的說明使觀眾明白氣味是有意義的[1]。由于觀眾目前經常會忽視氣味的含義,可以增加作品說明或標簽給觀眾呈現一個理解氣味的框架,但若是像荷蘭的吸入藝術展一樣,說明手冊只給觀眾提供氣味的唯一解釋,也違背了嗅覺解釋的多種可能性,阻礙了參觀者進行思考和反思。
2.4 嗅覺具有適應性
嗅覺具有適應性,當我們的鼻腔接觸了一段時間的氣味后,鼻腔中的受體會為了防止神經系統過載,不再激活,這時便會出現嗅覺疲勞。當嗅覺疲勞發生時,幾乎整個嗅覺感官都會關閉。這就是為什么在生活中只要我們在一個有氣味的空間待久了,會感覺房間里最初那種重氣味會消散或消失。吉姆·德羅布尼克在文章中提到了解決方案,策展人在策劃有氣味加入的展覽時,需要考慮觀眾的行程,使觀眾不會很容易出現嗅覺疲勞[1]。為了規避此類問題,香水柜臺往往會陳列咖啡豆等產品讓消費者嗅聞,從而幫助消費者的嗅覺得到恢復。此外,在展覽中有選擇性地安排嗅覺藝術,并在行程中添加休息過程,可有效防止嗅覺疲勞的發生。
2.5 嗅覺倫理學
嗅覺倫理學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問題。首先,嗅覺感官是人們無法避免使用的。我們如果不想看,可以閉上眼睛;如果想不聽,就可以捂住耳朵。但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長時間捂住鼻子不呼吸,因此氣味中的化學物質會不可避免地侵入我們的身體,這就有影響觀眾的生理功能的風險。如有的藝術愛好者可能會產生多重化學物質過敏癥,這時候展館就應該提前告知觀眾氣味在展覽空間中的存在,在此基礎上發布公告提醒,使他們能夠有機會做出是否進入該氣味氛圍中的決定。
多數文章提到,藝術家們通常要面對認知程度不同的觀眾,人們的經歷存在差異,生活和文化也都有不同,在嗅覺聯想方面也會有不同的體現,這導致氣味語言通用性比較低。此外,當大多數博物館展覽本意是想通過嗅覺藝術帶給觀眾愉快的體驗,但由于展覽中的氣味容易引起深度記憶和強烈情感,也有可能讓一部分觀眾被迫回憶起自己不想想起的事情,對展覽產生意見,這就可能導致與倫理學觀點發生沖突。
2.6 嗅覺藝術作品的歸檔,保存和收藏
嗅覺作品的歸檔及留存的難度同樣很高,因為氣味的留存不能夠像圖畫一樣以攝影的方式進行,也難以利用聲頻等現有技術進行留存。吉姆·德羅布尼克在其文章中引用了兩個收集的案例,一個是《氣味極限》里的愿望機,觀眾僅僅支付1美元就能夠得到機器生產的精油,這樣觀眾在展覽之后也可以對氣味進行體驗,另外一個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通過記錄一名藝術家合成氣味的配方或香料清單,使得作品能夠得以重新創作[1]。
2.7 嗅覺描繪詞庫缺乏
人們用很多不同的方法對氣味做出反應,但卻不擅長描述它們,因此有必要對嗅覺美學的詞匯量和理論進行擴充。以《紐約時代》周刊上發表的對于氣味展覽的1500字展評為例,它除了說在12種香味中有一種聞起來像棉花糖外,就再也沒有討論嗅覺體驗了。由于嗅覺通路不能立即通過大腦中負責語言的部分,所以氣味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當我們試圖命名一種氣味時,我們通常只會檢索它的來源(聞起來像香蕉)或是指其他感官(它聞起來很新鮮),它并沒有自主和獨立的語言支持,這導致很少有關于氣味藝術的批評性話語,也不利于它的發展和公眾意識的傳播。
3 結語
嗅覺藝術領域已經開始進入學者們的視野。氣味的表現性和優勢已經被研究者發現,氣味的局限性所帶來的困難和挑戰也被一一指出。筆者認為,本文中提到的每一個困難與挑戰的解決方法都需要得到進一步的研究,此外,嗅覺與視覺應如何結合,嗅覺的可視化創作方法也是很有價值、有意義的研究方向。由于后媒介藝術形式使用非視覺感官的審美話語才剛剛得到關注,嗅覺藝術如今還不被視覺中心主義者認可,這也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嗅覺與氣味的加入帶來了不同于以往的展覽形式,將提高展示設計的水平和層次,設計師在未來可以利用它創造出更加人性化、情感化的設計作品。目前,嗅覺體驗在應用和設計環節,都缺乏必要的資料,很多技術都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持,需要繼續探究挖掘。希望今后嗅覺體驗設計與氣味運用的相關研究能為博物館展覽的全方位體驗作出積極貢獻,也希望在未來的發展中,人們的嗅覺感官能被喚醒,氣味的作用和意義能得到更廣泛的普及。
參考文獻:
[1] 妮娜·萊文特,阿爾瓦羅·帕斯夸爾-利昂.多感知博物館:觸摸聲音嗅味空間與記憶的跨學科視野[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151-197.
[2] 耿慧.《清明上河圖》之“味”—淺析嗅覺體驗設計[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9.
[3] 夏侯駿今.喚醒弱化的感知[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8.
[4] 王濤.氣味與氣體在當代藝術中的表現手法[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1.
[5] 索萊.當代藝術中的氣味:挑戰與展覽策略的調查[D].拉塞爾學院,2012.
作者簡介:陳思燁(1997—),女,廣東汕頭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